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析中国原始服装的活化石——蓑衣

发布时间: 2022-04-10 12:10:21 浏览:

摘要: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们的衣着是“而衣皮葦”。目前,各种文献对原始服装的表述均为皮之服装,而对“苇”即草制服装则无文字表述。本文从中国原始文字记载入手,从多方面论證,“苇”之服装,即草制衣服在原始时期的存在。而今天的蓑衣乃是这种原始服装的现存形态,是原始服装流传保存至今的活化石。

关键词:蓑衣 原始 服装

蓑衣,是用草或棕制成的一种农村使用的雨具。这是现今书籍对蓑衣的一种文字解释。但是,从多方面的研究显示,蓑衣是目前我们保存下来的一种最古老的、最原始的服装。即旧石器时代的“皮葦服装”的进化产物。所经历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在史前没有文字记载的社会就已经存在。这种草制的服装,由于是有机物,在很短的时期里就会腐烂,原始的服装基本上无法保存,没有留下踪迹。所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棕草制成的蓑衣是原始服装的活化石。

1 历史的印记

在黄帝时期,有伯余制衣之说:“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尤網羅……”我国北方的蓑衣即为网罗状之衣。

东汉的《白虎通·號》记载:远古之时“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葦”。在母系社会中,人们穿的是兽皮和茅草,当时人类的穿着,是利用山上野兽的兽皮和江河水边的芦苇野草作为护身御寒的材料。目前,许多有关服装起源的文章中,多数认为原始社会的服装只是用兽皮制作的服装。但是,在原始社会,茅草等植物已经被原始人类广泛地进行应用。

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对蓑衣就已经有了记载。在甲骨文的记录中,最初的刻写是■,它是象形文字,即倒过来的草,割下来的草是倒着拿的,编结时,也是蔸朝上,稍朝下。同时,割下来的草很快会蔫掉、萎缩掉。所以,又叫败草。

草编的衣服为广大的劳动者穿着后,成为原始人的流行服装。在甲骨文的演变中,甲骨文写成■形,其形象极象一个穿蓑衣、戴斗笠的人。篆文中把倒草的甲骨文放入衣字中,变成蓑的篆体文字■,非常明确地记录了,蓑衣是草编的服装。

■这是蓑衣的蓑字的文字演变,它记录了人类用草编结成服装的历史。

在原始纺织技术没有形成之前,有一个手工编织、编结制作服装的阶段。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利用天然的草植物材料进行手工编织、编结工具物品的生产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从新疆罗布泊荒原出土的小河美女随葬草编小蒌看,草编的手工工艺在四、五千年前已经相当成熟,产品非常精致。

蓑衣、斗笠、草鞋这个系列的整套服装,分别使用了毛竹、棕叶、棕皮、稻草等天然植物材料,并且全部都是使用手工工艺编织而成。

2 上衣下裳,手经指挂

作为中国古代服装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上衣下裳。蓑衣已经完全具备。蓑衣的上装,是披在肩上的叫“蓑衣披”。圆领,两肩伸展,前后衣片呈半圆形,前开襟,可由棕绳系牢;下装是一件围腰短裙,叫“蓑衣裙”。和裳基本相同,应当是裳的前身。有的稍长,从腰往上接至胸部,有点象女性的吊带裙。衣裳分开不相缝接。

在后来历代的帝王及王公贵族中所穿着的披肩,应当是继承先人“蓑衣披”一种传承形式。

服装是以颈肩部位作为支撑上身的上衣支撑点和以腰节部位作为下身的下装支撑点来进行服装的人体功效的设计。这些,蓑衣完全是具备这些最基本的人体功效设计的。

在没有纺织工艺技术之前,手工编织的工艺制作人类的生活用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几千年前的原始服装由于植物有机物的腐烂,无法保存实物至今。但是,手搓绳索、手缝手编的工艺技术已发展到相当发达的水平。毛竹的竹编工艺、稻草的草编工艺、棕皮的棕编工艺、藤枝的藤编工艺都是原始人类手工业发展项目。我们可以从古代原始陶器上的各种原始草编纹样看出,原始时期的草编工艺已经相当发达。

蓑衣由于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后来成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其手工工艺制作的方法代代相传,这种原始的服装、原始的生产工艺才得以保存至今天。

手经指挂,是指用手制的工具把经线固定以后,再用一只手的手指勾起经线,另一只手进行纬线的编织的一种编织方法。通常是指手工的编织编结的纺织工艺。这是一种古老的生产工艺,是在纺织技术产生之前的原始的生产工艺。

蓑衣的生产制作工艺就是属于这种制作工艺。一件蓑衣的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先立领,编结蓑衣的领子,这是蓑衣上披的核心。然后,钉八挂,是由领子部位延伸出的编织的经线,由于伸展出的经线呈放射状,因此,被传称作八挂。这也是蓑衣的骨架。然后,在经线两边铺上棕皮。外面用好的棕片铺设,里面用差一些的棕片铺设。然后,用棕线沿经线横的方向进行缝合。领部引出的经线和手工横缝的棕线(相当于纬线)的交叉缝合,形成了服装最原始的缝纫技术。

编制蓑衣的棕索、棕线有八、九种,一部分用手搓成,有的是用毛竹制成的绞索工具制作。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技艺依然保存在那些不发达的山区里,保存在蓑衣的制作工艺之中。

3 正在消失的蓑衣

原始社会的“皮葦服装”,所指的“皮”,即用动物的兽皮制成的服装;“葦”,即加工后的草,指用草制成的服装。因此,用草编织的服装是最早的服装形态之一。

蓑衣是用蓑草制成。蓑草又叫龙须草,是一种多年生的野生宿根草本植物,也是一种纤维含量很高的茅草,杆高通常在40—70公分,长的可达1米,叶片呈狭条长形。

在远古时代,这种野生的茅草是原始人类用来进行草编的最佳材料,在现代也是优质的造纸材料。用蓑草编织的蓑衣、绳索、草鞋,经久耐磨,通风吸汗,非常实用。

有的蓑衣是用一种叫萆历的草制作,很象乌韭。萆草实为稗草,多生于沼泽,沟渠旁,低洼荒地及稻田中。青翠碧绿,茸茸茂密,生长茂盛。人们用这种草来进行加工编织编结,进行层叠后制作成草衣。这种草衣在古代秦国地区叫萆衣、薜衣或襞衣,在齐鲁山东地区叫襏襫。

蓑草、稗草都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蓑草可清热解毒,治疗感冒;稗草可以治疗创伤出血止血用。

到了农耕社会,高梁叶皮、小麦杆、稻草、棕皮棕丝都是草衣制作的原材料。在有了纺织生产技术后,草衣便逐步退出日常生活的舞台,而转为生产用工具。由于草衣的防雨功能好,且在春耕之时可以御寒。所以,一直成为农民耕作的好工具。尤其是使用棕皮、棕丝的材料后,草编织的蓑衣粗而结实,使用保存时间很长,有的可几代相传。因此,蓑衣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流传下来。

《诗经·小雅·无羊》诗曰:“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带着的意思。《说文》注曰:“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就是说,蓑衣可以防雨,斗笠可以避暑。蓑衣在后来二千年中成为防雨防晒的主要工具。但是,在近代的城市中,已经开始广泛地使用桐油制作雨伞和雨衣了。这种用桐油刷在布上制成的雨衣叫油布衣,而蓑衣仅作为农村农业耕作的农具。

在现代,由于有了橡胶、塑料制成的雨衣,蓑衣已经逐渐地被淘汰。一件蓑衣,从采集原材料到制成成品,工艺复杂,成本很高,都是手工制作,效率低,并且不是时尚品。而塑料橡胶制成的雨衣,轻盈美观,价格低廉,又便于批量生产,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所以,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蓑衣正在逐渐地消失,制作蓑衣的工艺也将面临失传。

4 蓑衣文化

我们现在论述蓑衣,它已是我国服装历史中的一种文化。千百年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诗书画家,都对蓑衣有许多赞美的诗歌与书画。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穿蓑衣,戴斗笠的老翁在独木舟上垂钓时的情景。蓑笠翁垂钓在山水画中富有诗情画意,后来成为山水画家描绘中常见的素材。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也是描写打渔的。同时,说明了蓑衣作为雨具的良好的功能。后来,宋代诗人苏轼为张志和的《渔歌子》赋了一首《渔夫》,其中两句:“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描绘了蓑衣在当时社会渔民中流行穿作的情景。东鲁王荆公诗:“采采霜露下,披披烟雨中。蒲茅以为友,短褐相与同。勿妒市门人,绮纨被奴僮。当惭边城戌,擐甲组春冬。”以拟人手法描绘了蓑衣在自然界中的情景。在江南春耕季节,穿蓑衣,戴斗笠,扶犁耙,赶水牛。在那青山绿水的稻田中确实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民间中,还有许多流传关于蓑衣的故事。传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小时候放牛时就常穿蓑衣。宋代皇帝高宗赵构,在金兵追杀时,换穿蓑衣化装成放牛的农夫,躲过了金兵的追杀。由于历史上皇帝曾经使用过这种蓑衣,于是,长期以来,在农村,蓑衣成为农民心中的神具。

中国革命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走向胜利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蓑衣、斗笠、大刀、长茅常成为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的象征。现在,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等南方的红军革命纪念馆仍能保存着红军战士用过的蓑衣斗笠,上面写着工农红军的字样,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

蓑衣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许多旅游景点、餐饮酒店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复古装饰,给古老的蓑衣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5 永恒的纪念

用手工编织的草编蓑衣,在原始社会中实际已经穿着流行了几千年。由于植物的腐烂,不能保存下来,所以,至今没有传世的作品和實物。但是,身穿蓑衣、草衣的先民是祖宗的服制,在民间的丧服中予以了流传。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各民族对自己的祖先都非常的崇敬。在民族的礼仪中,除了祭天、祭祖外,就是民间中对自己的父母、祖辈、亲人的亡故进行隆重的祭奠。今天的丧服是由古代的草衣、蓑衣演变而来的。子女给父母亲奔丧时穿的丧服叫“斩蓑服”,又叫“縗”,就是草衣。在后来有了葛麻的布制成的衣服后,人们在祭奠时,身穿祖先的服装是寻求祖先先灵的保佑,儿孙晚辈要穿上祖先的服装可以全家及家族平平安安,于是将葛麻的服装的下摆用刀斩成无缝的状况,仿制草衣、蓑衣的祖先时代,然后,又在胸前或腰间挂一束麻线。这就是后来所说的“披麻戴孝”。《说文》注曰:“縗”丧服衣,实际就是穿上蓑衣再在头上戴上草箍,是原始的奔丧仪式,一直流传至今,虽然有一些变化,但基本形式不变。

我们从“衰”字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衰”字加上草头时表示蓑衣,是变成农用工具;“衰”字加上丝妞旁时表示丧服縗,是变成祭奠用服装。这时,草衣已经结束几个世纪的流传,然后分成两种形式即蓑衣农业生产工具和丧服在民间中流传下来。

蓑衣,这种草制的服装。曾经在我国原始社会中广泛流行过几个世纪,创造了经纬编织的工艺技术。人们在几千年前的陶器的外花纹上可以看到这种草编物的编织工艺技术,它为后来的纺织织布技术打下了基础。随着苎蔴、棉花、蚕丝材料的应用,蔴布、棉布、丝绸纺织品的出现,服装开始了新的纪元。但是,这种原生态的草制蓑衣,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封建社会得以保存至今,它是我国远古原始服装的活化石。

相关热词搜索: 蓑衣 活化石 浅析 中国 原始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