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宋及以前重彩中国画的色彩特点

发布时间: 2022-04-10 12:22:47 浏览: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原始社会到宋朝各个历史时期重彩中国画的色彩面貌,总结了各个时期重彩中国画的色彩特点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论述了其对之前色彩的继承和对后世的国画色彩的启发和影响,展现了重彩中国画之色彩特点在宋及其以前的发展形态和脉络。

关键词:色彩 重彩 中国画 特点

重彩中国画的产生与发展在我国绘画历史上是一个良久而繁复的进程。从原始社会至唐宋,重彩为中国画的主要色彩面貌。重彩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色彩习惯,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这样的色彩面貌是在各个朝代逐渐演变和完善才最终形成的。

一、原始社会绘画色彩特点

早在石器时代,黑、白、红是原始人绘画的主要用色。旧石器时期,红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颜色,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那个时代,人们使用颜色主要是在法事、记载、和某些仪式中。色彩的应用包含一种象征、符号、妆点、美化的意义。在新石器时代,彩陶、岩画、壁画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形式,黑、白、红被大量使用,体现了当时色彩的面貌。例如仰韶文化的鹳鱼石斧彩陶缸,这件出土文物外观呈赤色,底部是平的,圆柱形状。在表面画有彩色图案。左面是一只直立的白色的鹳,长嘴巴、圆眼睛、抬头而立。其衔有一鱼,黑色线出外形,白色填染。右边是一把竖着放置的斧子。上面有编织物环绕,画了一些符号。马家窑文化中的舞蹈彩纹盆,红色的底色上用黑色平涂的手法绘制了手拉手舞蹈的人,这些彩陶都很典型的代表了当时艺术的独特面貌和用色特点。远古社会这样对比鲜明、原始质朴的用色习惯渐渐演化,促使了以后的红、青、黄、黑、白五色的产生。

二、秦汉时期中国画色彩特点

到了先秦时期,中国画色彩也随之发展。在当时,国家制度出现并初步发展,礼教发达,绘画也作为礼教制化的工具被提倡和大量应用。因此,绘画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礼制”的色彩。《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这里的“五色”即指:赤,青,黄,黑,白。这五色作为“正色”,在色彩运用中极其受重视。五色不仅仅是五种单纯的色彩,它们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种颜色和方位联系在一起,五色可谓之“五方色”。人们之所以在大自然众多色彩中选出五种颜色作为“五色”并把颜色与方位相联系,这源于中国的五行说。五行说可谓中华文明中影响极为深远而涉及范围很广的文化之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笼罩在五行说的视野之中。当然五色也不例外。五色系统是五行理论的分支。这种思想体系使中国人的色彩观不同于西方模仿真实状物的色彩观,从_开始就有符号性和象征性,具有抽象意味。

五色体系中,除了赤、青、黄、白、黑这五正色之外,人们对于“间色”运用规律也有一定的掌握。所谓“间色”即正色两两相调合而形成的颜色。这样的色彩理论在<考工记>中亦有记载。“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间色与间色再调合,就能产生丰富无穷的色彩变化,尽管当时的人们已懂得间色知识,但是在色彩运用中仍以五色为主。可见五色在五行色中的重要地位和受重视程度。

先秦时期最有名的绘画代表作品是战国时期的漆画《车马人物出行图》。它是至今发掘的最古老的风俗画作品。此画以黑色作为底色,用朱色、红、褐、绿、赭、青、黄、白等色。这种用色方法很突出的展现了当时绘画的色彩面貌。此画风在东汉和西汉的艺术中继承和发展。

秦汉美术艺术形式多姿多彩,艺术特点雄壮广博大气、奔腾豪放,鲜明有力。秦汉时期的绘画从布局、造型,到用笔、设色都较以往朝代有了很大的继承和发展,基本趋于成熟和完善。主要绘画形式有壁画,缣帛上的绘画作品以及各种工艺品上的装饰绘画。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是秦汉时期绘画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它的上色方法是勾轮廓后填色,个别地方进行了渲染,有些物象直接用颜色绘制成。这幅帛画用朱色、土红、暖褐为主色,石青、藤黄、白粉等绚丽颜色的使用协调于主色调,制造了诡秘、富丽、热烈的氛围。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总体来说,在红、黑两主色调基础上较多应用白、黄、绿、赭、金等色。底色多用黑色、白色和红色。另外,壁画大多以白色为地,用红色,黑色,黄色等描绘物象。形成了秦汉时期独特的色彩面貌。

我们可以在秦汉及其以前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中国画色彩主要以黑红为主,多用赤、青、黄、白、黑这五色,少量配以间色。这样的用色习惯既和当时人们对于红色的敬畏、避邪的巫术象征意义和尚黑的观念有关,也和五色体系在当时的思维意识里的重要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这种纯正的中国人的色彩观,是不可多得的人类绘画民族史上的宝贵财富,也为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色彩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美学文化思潮极其活跃,思想开放。这一时期文人参与绘事渐成风气,很多有名的画家纷纷涌现,出现了很多美术理论著作。谢赫在“六法”中提出“随类赋彩”的主张,“随类”即随其事物品类,按照色彩属性类别描绘。也就是说绘画不是必须按照描绘对象的个性特点进行描绘,而是把事物进行分类,发掘和主观安排他们的色彩,表现了择色用色的观念性。而另一方面,“赋”的意义极为特殊,中国古有“诗”、“词”、“歌”、赋”,这里的“赋”有“唱起来”的意思,体现了中国人用色的主观性。这一时期中国画色彩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人物画色彩丰富而瑰丽。另外,在这一时期更为主要的美术发展是佛教美术的介入中原与少数民族色彩理念的交融,改变了中原地区绘画用黑红为基调的色彩面貌。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颜色浓烈鲜艳,用石青、石绿为主色调。中期及以后主要用蓝、绿、土红等色彩(图1)。以很纯很艳丽的原色平涂,勾以很粗很豪放的线条,用强有力的用笔和渲染,使画面呈现了乐章的律动和明亮的氛围。敦煌壁画中含有黑色、白色、红色等浓郁强烈的纯色,以青色和蓝色为主要的色调。其中使用了红色和绿色,蓝色和橙色,金黄和蓝紫等大量的补色关系。西域佛画传入也促使了一些新技法的形成。张僧繇“凹凸法”就是利用朱及青绿等不同色相的对比变化,产生远近不同的距离感,使物体呈现出前后凹凸的立体感。此法在佛教壁画中也大量运用。可见佛教美术带来的异族色彩观的影响之大。

四、唐代中国画色彩特点

重彩作为中国画的主导地位,在隋唐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种中得到全面体现。人物画在唐朝极大的繁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和经典的作品。唐代初期阎立本善画人物,其作品《步辇图》表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迎亲使臣的历史场面(图2)。画面运用了多种纯色进行搭配,设色浓重艳丽,又不失端庄威严的气魄。朱色、石绿色、白色、赭石、墨色相互衬托辉映,平涂的同时配以适当的晕染,绘画手法体现了鲜明的初唐风范。张宣,周昉的设色研美典雅、华重浓丽。(图3)张萱和周昉提中晚唐时期的仕女画代表人物。其仕女人物绘画作品为后世历代所推崇奉为经典,他们的作品色彩明艳又典雅,薄厚搭配巧妙,冷暖对比恰到好处,平涂与晕染相得益彰,勾线与设色极尽工细,大方而不拘谨。色彩的丰富性、复杂性,间色的使用都达到了非凡的艺术高度(图4)。

唐代山水画也有蓬勃的发展,青绿山水画走向成熟。在唐代中晚期水墨山水画也逐渐兴起,青绿山水画用墨线勾勒轮廓,以石绿、青绿为主要颜色,再配以赭色、朱色、草绿等相辉映,营造出一种金碧辉煌,浓烟富丽而又不失典雅的画面感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就是这种画风的经典之作。重彩花鸟在唐代是花鸟画家所采用的主要形式,画家在忠实于自然的基础上用色更加的多样。色彩的晕染法较普遍地运用在设色过程中,勾线精细,设色妍裱精致富丽。《图绘宝鉴》评中唐边鸾之折枝花鸟:“精于设色,如良工之无斧凿痕”。蜀之黄筌继承此风,又有所创新。黄筌是唐代工笔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花鸟虫草造型准确,精致细腻,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成为北宋及后世花鸟画学习的标准。

五、宋代中国画色彩的特点

至宋代,工笔重彩花鸟画继唐之富丽之风又有所发展,所谓“黄家富贵”,这一路花鸟画,风格精工,设色艳丽,在宋代花鸟画中仍占主流,至元代此画风逐渐缩小影响,为代表文人气度的水墨花鸟梅兰竹菊“四君子”所代替。青绿山水在宋朝辉煌之后逐渐失去主流地位,至元代也不被文人画家所青睐,让位于水墨山水。至此,中国画从元代开始,以用墨为主要手段的文人画占据主导地位。重彩画风仅极少量存在于宫廷绘画中,而在民间绘画和佛寺壁画中流传发展,为民众所喜闻乐见。随着唐宋以后重彩地位的萎缩下降,中国绘画色彩走向较单一的路。

重彩作为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应当说在汉唐达到了第一次高峰。在汉唐雄风的推动下,重彩发展为中国画的主流。在此之后,除重彩花鸟在宋代有所进展之外,重彩绘画逐渐缩小影响力,因而再也没有达到或形成第二次繁荣。

纵观唐代及其以前中国画用色方式及特点,我们能够归纳出,黑色和红色是汉代及其以前的绘画主色调,汉至魏晋时期绘画在黑红的基础上,加入了黄、青、白,形成了以五行色为基础的色彩面貌。魏晋时期佛教的传入,青绿色的流传与兴盛打破了五行色的传统色彩模式,中国画色彩面貌更加丰富。重彩在隋唐乃至宋全面发展与繁荣,正色间色配比使用愈加复杂,技法趋近成熟。这一时期的色彩特征表现为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象征性,非条件色、光源色的概括性。用色具有阳刚、大气之美,忌火、热、燥、烈。以和谐纯净为上,讲求纯正色彩的使用,重视“正色”的使用。形成画面庄重强烈、和谐的色彩结构。

相关热词搜索: 重彩 中国画 色彩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