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 2022-04-12 10:17:40 浏览:

慢性腹泻在祖国医学称为泄泻,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疾病,它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每天大于3次),粪便量增加(每天>200g),粪质稀薄(含水量>85%),腹泻>4周,自2007年7月以来笔者运用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研究共收入慢性腹泻病人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均来自本院中医门诊,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病程、病情、治疗前两组主要症状、舌象分布、脉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心、肝、肾等功能无显著异常。

排除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诊断为肠道肿瘤、肠结核、肠道寄生虫病。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补脾益肠丸口服,6g/次,3次/日。治疗组给予止泻汤1剂服3次,2次/日,早晚分服。药物组成:茯苓20g,白术20g,肉豆蔻15g,藿香15g,芡实15g,山楂15g,干姜10g,防风10g,诃子10g,乌梅15g,五味子15g,车前子15g,甘草5g。两组均连续用药30天,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相关药物。用药期间,嘱两组病人均戒酒及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治疗前严格诊断、检查,并作好记录,疗程结束后复查所有诊断及检测指标,并作好记录及统计。

疗效性观察:症状和舌象、脉象的观察。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大便、舌苔、脉象正常,其他症状消失;②有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舌苔、脉象、其他症状正常;③显效:大便次数减少,舌苔、脉象、其他症状稍有改善;④无效:症状、舌苔脉象均未改善。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舌苔、脉象疗效及总疗效的比较:①治疗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统计学分析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统计学分析,除腹胀症状之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明显的效果;两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统计学差异;治疗组能明显改善腹泻、腹胀等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对肢体倦怠、腹痛的改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②在改善舌象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③治疗组在改善脉象方面优于对照组。④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提示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4。

讨论

笔者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结肠炎形成的根本,湿邪蕴结是本病之标,气滞血瘀是慢性腹泻反复发作的又一关键环节。故创立了健脾祛湿,活血止泻的治疗法则。针对以上治则,创立了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方立“健脾祛湿,活血止泻”之法。方中茯苓味甘淡,归脾经,健脾利水渗湿,白术味苦甘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二者为君药,共奏补脾利湿止泻之功,方中肉豆蔻辛温,归脾胃及大肠经,温中行气、涩肠止泻;芡实甘涩,归脾经,能补脾祛湿,藿香辛温,归脾胃经,能芳香化湿醒脾,恢复脾脏功能,以上三药为臣药,助君药以补脾气、化湿浊、止泄泻;方中佐以山楂以助健胃,同时山楂有活血祛瘀之功,祛除瘀积之血,令气血运行通畅,方中干姜辛热,归属脾胃经,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五味子、诃子味酸,均能涩肠止泻,与肉豆蔻配伍,增强止泻之功,防风辛温,长于祛风胜湿,与补脾祛湿药同用,则内湿与外湿同化;车前子甘寒,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实大便,与君药白术、茯苓同用,增强补脾利湿止泻之功,与辛热之干姜配伍则寒热并调,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

相关热词搜索: 止泻 脾胃 腹泻 虚弱 临床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