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积极改进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发布时间: 2022-04-15 08:22:10 浏览:

摘 要:本文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了研究。

关键词: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 思维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获得知识的源泉。在化学教学中,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和理论,才能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 要会动手

先学会观察,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维的前提。只有通过全面细致的观察,认真思考,多次实际训练,才能提高动手能力。

1.1观察要具有全面性。

演示实验是教师做演示,学生做观察的过程。它包含着演示实验质量优劣和学生观察后获得知识多少的两个评价因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重视了演示实验的质量而忽略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表面上看演示实验是成功的,但实际上并未完全达到目的。对于中专学生来讲,由于实验基础差,在观察时往往容易被某些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所吸引而遗漏了说明化学变化实质的观察内容,例如,碱金属课中,对Na的燃烧只注意到黄色火焰,而忽略燃烧后生成新物质的色、态。这种片面性如不克服,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1.2通过观察,抓住实验本质。

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引导、启发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怎样由观察到的表面现象通过逻辑分析探究本质,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在得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在观察能力上也得到提高。以最简单的浓盐酸和氨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为例,该实验是利用HCl气体与NH 反应产生大量白烟,证实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采用的手段是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两者只要靠近(无须接触)就有上述现象。把握两玻璃棒间的距离是关键,既要保证实验现象明显,能见度高,又要让学生看清玻璃棒间的距离。实验现象产生后引导学生观察白烟是现象,其本质是氨水与浓盐酸发生了反应。不到一分钟的演示实验中,通过白烟这一实验现象却使学生掌握了氨的化学性质,也巩固了浓盐酸和浓氨水易挥发的物理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了利用实验现象分析本质,从而解决问题,掌握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全过程。

2 让学生自己设计演示实验程序,着重培养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一直是按“教师提问题—教师做演示—教师归纳结论”公式化的过程进行。整个演示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观众的位置上,不会主动思考。某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或现象一晃而过,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克服此弊病,我们采用将某些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程序,即实验之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这时,学生遇到的问题很具体,需要什么仪器、什么药品、如何操作、如何才能成功地完成实验等等,这样他们就变被动为主动,动脑筋去思考。程序设计好后,叫几位程序设计比较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看他们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由此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演示实验中来。这种实验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也可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并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

3 学有所用,联系实际,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前后贯通,并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教与学质量的标准之一。要达到此目的,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连贯性的认识,力求让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得到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不能就事论事,把各个内容分隔开来。比如在做电解应用中的饱和食盐水演示实验时,首先问学生需要的仪器是什么?假设没有直流电源,仅有铜片、锌片、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和盐桥等,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决直流电源问题。这时大部分学生马上明白了我的意图,原电池不就是直流电源?用铜锌原电池就能解决直流电源问题,学生们的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类似于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既有整体性,又有内在联系,而且还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4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观察的目的是探索与发现,从而达到对事物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青少年学生受传统思维方法约束少,且正处在思维和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这一特征,在教知识的同时,正确引导他们多方位思维,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受限于教材,更不能死搬硬套。演示实验也是一样,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手段来完成演示。例如,单质硫和金属铜反应的演示实验。我校采用教材上的方法是将铜丝加热至红热后插入到硫粉中使其与硫反应,反应后取出铜丝,观察铜丝表面生成的Cu S。但用这种方法做演示,现象很不明显,成功率不高。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其他的方法。在做演示实验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铜丝加热至红热后会有什么情况发生?②当铜丝离开火焰插入到硫粉中,铜表面能否达到反应温度?③把铜丝拿出后铜表面还有什么物质?学生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很快就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即铜丝被加热至红热时,表面形成黑色CuO,另外当铜离开火焰后温度降低,待插入硫粉时,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取出铜丝时铜丝表面附着一层黄色的硫粉,影响实验现象。乘此机会我们就启发学生,该反应有两个关键性条件:一是要保证反应温度,二是让硫与铜丝表面充分接触。那么除了书上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更好方法?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们经过讨论提出将硫粉在试管中加热成蒸气,再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迅速插入继续加热的有硫蒸气的试管中,使其反应。这种方法演示简单,成功率高,实验现象明显。此外,学生还目睹了硫粉被加热变成蒸气时,由黄色逐渐变成红棕色的全过程。通过有意识的启发引导,摆脱了教材对他们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通过实践表明,采用上述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当然也有不足之处,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培养学生 综合能力 实验教学 改进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