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发扬航天事业传统,,,培养中国科技人才

发布时间: 2022-08-25 13:40:03 浏览:

编者按:周岫彬,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員,主管科技教育、军民融合、文化创意业务;兼任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秘书长、科普研学联盟副理事长、中科航天军民融合智库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兼职教授。周副主任长期从事航天人才开发、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创业等相关研究工作,主讲“航天科普”“大成智慧学”“创业管理”“商业计划”等课程。为了解中国航天人才培养的现状、规律和未来发展,本刊对周副主任进行了专访。

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和航天人才的成长规律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周副主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专访。首先,请问目前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航天人才有怎样的成长规律?

周岫彬:中国航天事业从1956年发展至今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是中国研制的导弹从零起步到如今,已处于全球前列,各种型号覆盖齐全(包括近程、中程、远程,陆基、海基、空基等不同导弹系列)。航天工业是大国重器,导弹有了全球覆盖力,我国就有了威慑力,就构建起了中国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航天领域除了发展导弹武器外还要探索浩瀚宇宙、开发利用空间资源。无论是近些年神舟飞船升空、太空站建设、探月工程,还是正在开展的深空探测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前不久嫦娥四号实现月背登陆,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次突破。

同时,航天在国民经济应用上也有很多用途,航天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例如,从通导遥卫星应用方面看,若没有通信卫星,我们就无法收到卫星电视信号;没有导航卫星,我们开车出门容易“找不着北”,特别是面对复杂拥堵道路时,打开手机导航就能找到最顺畅的道路。中国的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即将实现全球覆盖,其导航精准度和功能已能够媲美美国的GPS;没有遥感卫星,天气预报就不会那么准确。此外,火箭运载、载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的例子也很多,航天科技已经进入到各个行业。例如,航天11所将其发动机技术成功转化到煤化工领域,出现了航天化工上市公司。航天技术还能运用于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航天环保、航天生物、航天育种、航天农业、航天食品等领域。从这个意义上看,航天不仅能“强军”,也能“富国”。

中国航天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今天的成绩十分不易,得到了从中央领导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也与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精神分不开。我们把航天人才分成五类:“骨干”“专才”“将才”“帅才”“大家”。“骨干”是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以后,经过几年的磨炼,能够独立或带领团队开展工作,发挥骨干作用的人才;“专才”是成为骨干后在某个专业领域比较精尖,成为带头人的专家型人才;“将才”既是专家又是全才,能够带领团队完成重要任务,如某个项目的总指挥、总设计师等;“帅才”则更高一筹,指的是多个项目或重大项目的“两总”,率领“千军万马”完成大型项目,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指挥、航天集团的领导、各个研究院的院长等;“大家”并不多见,如钱学森就是“大家”——理论深厚、知识广博、技术精湛,品格高尚、虚怀若谷,既放眼世界又胸怀祖国,既是思想家也是实践家,能够引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长为航天人才呢?这是有一定规律的。研究发现,航天人才首先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航天工程是系统工程,航天科技基本涵盖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航天人才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掌握本专业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能够融会贯通。其次,航天人才要认同或者适应航天的文化环境,尤其是航天精神,而且能够和团队协同合作。

我们也可以从人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思维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分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在“航天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中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构建了航天人才的胜任素质模型,对航天人才怎样才能获得胜任素质进行了总结和提炼,结论是在支撑航天人才迅速成长的要素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航天工程实践。也就是说,航天工作者之所以成长为专家、领导,离不开航天工程实践的历练。如果我们把航天工程简化,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开发航天工程项目式教学课程,让中小学生也能参与航天工程实践,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价值的。排在第二位的是航天知识传承机制,其中师徒制是航天知识传承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毕业生一般很难适应航天工作,需要师傅的指导和训练,“扶上马、送一程”,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成长起来。排在第三位的是航天人才要在协同合作的环境中成长,这就要求团队中的每名成员发挥正向作用,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建设者。航天项目管理中倡导“工作分解结构”(WBS),工作过程中常常用到“协调”一词,需要经常开协调会,明确指派任务,弄清楚接口关系,做到责任分配到位。排在第四位的是航天人才的成长通道,成长通道是人才成长的动力,构建好成长通道才能促进人才职业生涯规划,这也是近年来航天事业不断实施的重点。排在第五位的是一专多能、多岗锻炼。在航天系统工程实践中起核心主导作用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是全才又是专才,是“全”的基础上的“专”,在“专”的引导下的“全”。

二、中小学航天综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构建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国家对中小学实践活动课程非常重视,请您介绍一下中小学航天综合实践课程的构建情况。

周岫彬:中小学实践活动课程对于中小学生综合全面适应社会和快速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航天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因为航天工程实践不仅是科技工程,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等。以航天科技为指引的综合实践融入了理工文艺,涉及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

在课程体系方面,我们的理念是“玩中学”“做中学”“事中学”“研中学”。对于学生来说,课程有趣才能够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才容易激发动力,有了兴趣和动力之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手去做,通过实践提出问题。我们把工程项目看成“事”,这与美国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课程异曲同工。因此,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基于对人才成长规律的理解,是不断进阶的过程。学生会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信心和创客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参与卫星的创意、设计、研制、发射与应用过程,真正地融入其中。高中生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后,进入大学就比较容易懂得学什么、怎么学。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在与中小学的合作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课程中要有教具(如讲解卫星时要有卫星模型)、教案(包括演示文稿、启发性的问题、作业与评估等)、教学方法(项目式、翻转课堂、角色扮演等)、合格的教师(会讲、能讲),这样就能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完整的航天工程项目式课程还要有教材、实验设计、软件平台等。

我们强调课程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面向所有的学生而不只是少数特长生,实现体系化,能让一个航天“小白”成长为航天“小创客”甚至“大咖”。我们开发了卫星系列课程、火箭系列课程、无人飞行器系列课程、火星探测系列课程等,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进阶。例如,在火箭系列课程方面,我们首先研究水火箭,再到能够发射到1000多米高空的小火箭,学生在实际发射小火箭的过程中还能进行测控和无线电通联;同样,卫星系列课程也有模型卫星、仿真卫星到工程卫星三阶段的教学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您所在的机构和其他单位在航天实践课程方面开展了哪些合作?您认为开展此类课程对青少年有何帮助?

周岫彬:目前我们和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开展合作,特别是中小学,因为中小学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我们与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区域性航天科普与教育创新工程,把航天素质教育课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以航天实验班的形式培养早期航天人才,开展航天专家进校园等社团兴趣活动,搭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建立航天创客实验室,形成当地的教育特色,支撑起学校的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和社团活动。我们在完成“八一·少年行科普卫星”之后,目前已经有四所学校分别牵头要开展“八一·02”“八一·03”“八一·04”中学生科普卫星工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航天科技工程。在我看来,要从小全面培养学生,使其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从育人角度来看,要培养理工文艺并重的人才,未来的人才应该是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预测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会愈加激烈,主要是“智力战”和“知识战”之间的竞争,未来在两个领域会发生产业革命,一是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领域,二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呈现整体化的趋势,每个人都应该全面学习、全面成长。未来需要的是有智慧、创新型的人才,大跨度才能产生大创新,集大成才能产生大智慧。这就需要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钱老提出了“大成智慧学”教育理论,这是符合新时代发展并且十分具有前瞻性的。

三、钱学森在航天人才培养领域

的巨大贡献和启示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了钱学森,钱老在中国航天领域是当之无愧的开路人。他在航天人才培养领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周岫彬:钱老认同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刚出生的孩子的才智差距不大,经过后天培养,都有可能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给每个孩子提供优质的、全面的教育资源,不应该过早分科,要尽早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行开发。虽然孩子的兴趣不同,但是也要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开展分门别类的教育。同时,我倡導开设“飞行器创客从‘小白’到‘小咖’”的课程,让学生通过24次课达到“小咖”的水平,使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创客能力和自信。把优质的教育投放给所有的人,一方面可以达到教育上的公平,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培养成为通才,达到横向上的融会贯通,纵向上的综合集成。创新人才应具备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综合集成,学生有了创新思维才会产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创新动力。诚如钱老所言,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全才、通才、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部分人才才有可能发展成为我们眼中的“大家”和杰出人才。

四、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

的运作机制与成效

《世界教育信息》:您同时兼任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的秘书长,请问该联盟有怎样的运作机制?

周岫彬:在“八一·少年行科普卫星”发射后,国家航天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大家在交流时萌生了一个倡议:把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资源传递给中小学,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倡议下,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作为主发起单位,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三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八一学校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三所中学共同成立联盟,联盟设立了理事会,理事长目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他也是中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包院士十分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在具体工作开展方面,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遵循“共享资源,共建能力”的主旨,在共享资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航天专家资源,30万航天人中至少有10万人有能力授课。二是场馆资源,我国目前每年的航天发射次数在30次左右,平均每个月至少有1次发射机会。航天发射地现场的感染性会让孩子产生心灵震撼,心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三是大学资源,除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目前联盟内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重庆大学、中北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等10余所高校。高校资源能够让中学生提前感受和融入到大学中去,对学生成长也大有裨益。四是航天科研院的支持。他们也在不断分享资源,使联盟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在能力共建方面,联盟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打造地方品牌,围绕学校的特色发展进行课程开发,形成创新教育平台,这也有益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学校发展和学生提升相辅相成。

五、对中国航天科技

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思考

《世界教育信息》:您在航天科技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方面有怎样的思考?

周岫彬:航天科技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初衷是帮助学校成长,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发展,为未来航天事业乃至科技事业贡献力量。人才培养需要有基础理论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大成智慧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回答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首先,钱学森作为爱国人士,他号召培养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爱国青年;其次,“大成智慧学”告诉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最后,“大成智慧学”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们需要依照钱老的思想来开发课程,构建航天工程项目实践体系,帮助学校培养教师,助力学生成才。诚如钱老所言,未来的社会需要有智慧的人,教育最艰深的问题是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聪明才智,“大成智慧学”就是要集大成、得智慧。 我们前期的研究还未完全“落地”,后续我们还会组织开展对“大成智慧学”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出可操作的方案。

我们将实施两个计划。第一个计划是航天科研院所与大学、中小学三方共建航天科普教育研究中心。如今我们已经建立了三个研究中心,也正在开发系列教材。第二个计划是希望联盟平台越做越大,吸引到更多的中小学、高校、企业参与,积聚更多的资源,提升联盟的价值。由此,我们需要不断梳理和贡献航天资源。一方面是开展航天研修游学。首先是中小学校长研学,组织参观航天发射与科研机构,让他们有感性认识,产生共鸣;其次是教师研修,让教师体验课程,参与联合教研;最后是学生研学,利用大学资源,开办航天研学营,让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是开发新课程,通过产出更多精品课程提升航天进校园的实际效果。我们还希望构建更多适合中学生参与的航天工程项目,目前已经完成科普卫星系列活动,接下来会开发太空火箭、月球/火星探测器系列活动等。我们鼓励全国的青少年参与到我们的活动当中,这些活动既有深入到中小学学科教育体系的内容,也有我们研发的独特的内容。例如,前不久我们发布了若干个“太空探索实验方案征集”活动,包括天宫站搭载、返回式卫星搭载、嫦娥四号植物实验方案等;此外,我们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实施了航天科技与人文素质培养计划方案,航天记者带领小记者围绕重大航天活动面对面采访专家,并发稿、演示汇报等。

我们将不断丰富跨学科集成的课程及活动内容,实现从低龄学生到高龄学生的全面覆盖,帮助学生提升以科技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小学校创新发展,形成教育品牌,产生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其中,为航天事业培养人才。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人才 发扬 中国 培养 传统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