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公权力介入,使生源大战更为激烈

发布时间: 2022-08-26 16:20:03 浏览:

开学不久,湖南某县一中的曹和(化名)等5名教师称,因他们的子女这学期未在本校就读高中,他们接到学校办公室的电话,被要求去该县实验中学交流教学1到3年。实验中学是该县一中托管的初中学校。曹和等人称,这是学校的一种处罚手段。他们如果去实验中学,工资每个月会减少约2000元。此外,上述教师6年内师德师风考核、年度考核不再评优良,不评先,不晋级,扣罚绩效奖6000元,交流期内不享受各项福利待遇、岗位津贴。

教师子女在何校就读,完全是自家的事,学校根本无权干涉,更不能将此与教师本人工作岗位挂钩,把他们调往收入较低的学校任教,并违法扣除绩效奖和各项福利待遇、岗位津贴。该县一中的教育质量和升学率比不上邻近县市的知名高中,导致有门路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去外地求学,连老师自己都没信心让子女留下。对此,该县教育局和学校显然应负主要责任,不能把责任都推给教师,甚至出台明显违法的土政策干涉教师子女的求学自主权。

按照该县教育局的规定,县一中及未来文昌中学教职工、教育局干部职工、全县中小学校长的子女,高中阶段都必须在一中就读,否则就会被调离或勒令辞职。且不说强留教职工子女读指定高中的行为涉嫌违法,上述人员子女高中阶段都必须在县一中就读的规定,也有中考招生舞弊的嫌疑。因为该县一中虽然和湖南的一些知名高中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当地应该算是比较好的学校,一般学生未必进得去。可一中及未来文昌中学教职工、教育局干部职工、全县中小学校长的子女不会都是成绩拔尖的优秀生,肯定也有成绩较一般、靠自己的中考成绩考不进一中的。这一规定在强留优质生源的同时,是不是也给那些成绩较差的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子女进一中大开了方便之门?既然必须在县一中就读,肯定得给其一中的入学资格,但此举对其他学生公平吗?

类似该县这样禁止教职工子女到外地就读的地方还有不少。如河北省某县教育局为防止优质生源外流,就规定教师子女中小学阶段必须在本县就读。子女不在本县上学的教师,将被调离原工作单位,到偏远乡村任教,且不能再评职称、评优评先。2012年8月,也曾有媒体报道邯郸市某县,多名教师也因子女不在本县上学而被调岗。

这样的荒唐规定固然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升学率等教育政绩面前的不择手段,但同时也说明如今的生源大战是何等激烈,连教师子女这样的优质生源都会纷纷外流,以致于当地只能用行政命令的形式硬把教师子女留下。一些重点中学大量招收外地优质生源,不仅挤占了本地的教育资源,也使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更为严重。虽然很多优秀生可以免费上学,甚至还有奖学金可领,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学校奖励尖子生的钱最后还是得由其他学生家长通过择校费的形式埋单。这无疑在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同时,又增加了很多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这种花钱买尖子生的做法显然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毫无帮助,也使升学率排名变得极为可笑。对一些薄弱学校和不发达地区而言,如此拼财力式的招生也意味着它们永无出头之日——费尽千辛万苦培养出一两个尖子生,不被人挖走也敌不过人家出奖学金或成批招收绩优生。如此,薄弱学校哪还有追赶的动力?

但强留教师子女的对策显然并不靠谱。且不说不是所有教师的子女都是优秀生,对非教师子女的优质生源又该怎么办?难道教育局敢不让县领导或县里其他部门官员的孩子去外地名校读书吗?领导的子女全去了外地名校读书,却硬要教师子女留在当地,这种歧视性政策本身就站不住脚。不吃公家饭的家长恐怕也不会理睬教育局。望子成龙的父母在孩子的前途问题上有时很难做出让步。例如某县有10位教师被调离原岗位,却只有一人将自己的子女从县外转回本县就读。有关部门靠发文能留住优质生源的希望注定会落空。

公权力的介入,不仅使生源大战更为激烈,客观上也分散了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注意力,使其无心于提高教育质量,而会耗费大量资源、时间与精力在抢生源上。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抢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并因此滋生出众多怪象,除了应试教育体制的固有弊端,恐怕也与教育主管部门制止不力有关。由于学校收取的择校费中有相当一部分会上交本地教育主管部门,使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当地政府都与学校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择校问题解决不好,中小学招生中争抢生源问题自然难以解决。有关部门不能光是下通知书制止中小学争抢生源,还得彻底废止高中择校费,严格按中考成绩及地域录取新生,如此才能改变一些学校错误的招生倾向,同时也让那些交不起择校费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名校,真正实现招生公平。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相关热词搜索: 公权力 生源 介入 激烈 大战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