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益气活血汤治疗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8-27 15:20:03 浏览: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治疗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患者240例随机分组各12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汤。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基底动脉TCD收缩末最大流速变化比较,治疗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加阿司匹林及氟桂利嗪治疗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关键词】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眩晕;中风病先兆症;益气活血汤

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好发的脑血管病,突然发生眩晕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占80%-98%,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最大。且眩晕易反复发作,甚至继发后循环系统卒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目前尚缺乏有针对性的特效治疗药物,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或改善症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40例患者全部为本院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门诊及住院病例,治疗组12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75例;年龄40-75岁,平均60.45岁;病程2-9月,平均5.58月。对照组12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84例;年龄40-75岁,平均58.73岁;病程3-9月,平均5.65月;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1993年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①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目眩或视景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②可有反复发作史。

1.1.2中医辨证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标准[2]。气虚血瘀:眩晕,耳鸣,头痛,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1.1.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二版)[3]确定诊断标准:①年龄40岁以上,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病。②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100mg,每日1次。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5mg,每晚1次。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汤: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地龙12g,怀牛膝15g,土元12g,桃仁12g,天麻12g,菊花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只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治疗期间及疗程结束后其余治疗如血压、血糖、血脂的管理两组相同。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χ±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2治疗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63例,有效3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29例,有效40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基底动脉TCD收缩末最大流速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前28.78±4.43,治疗后52.00±5.42,对照组治疗前27.18±5.05,治疗后45.63±4.20,治疗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和“中风病先兆证”范畴。其重要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瘀血阻滞、复因肝阳上亢,络脉失和,脑窍失养而发为眩晕。益气活血汤,由黄芪、当归、川芎、地龙、怀牛膝、土元、桃仁、天麻、菊花9味药物组成,益气活血汤针对上述病机,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平肝潜阳之功效。方中黄芪补气,当归养血,配以川芎、桃仁以补气活血,配以天麻、菊花以平肝潜阳,和血通络,再配以地龙、土元、牛膝,增强活血化瘀通络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够改善微循环,并能抑制血栓形成及降低血小板的粘附率[4];当归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还具有明显的抗血栓、降低血液粘度、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川芎能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降低其脑血管阻力,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动性[6];地龙含蚓激酶,有抗凝、降纤、溶栓、调脂的作用[7];土元有抗凝血和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桃仁有一定的抗凝作用;天麻所含天麻素能扩张脑血管、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阻力。

配合阿司匹林、氟桂利嗪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使眩晕症状消失。中西药配合切中病机,标本同治,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第1辑,1993: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4-25.

[3]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2-1073.

[4]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14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71.

[5]张明发.阿魏酸动脉粥样硬化进展[J].中草药,1990,21(1):42.

[6]周江.川芎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615-616.

[7]赵西岳,李福田.蛭龙消栓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9,(11):763.

相关热词搜索: 活血 眩晕 脑后 益气 临床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