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布时间: 2022-08-27 17:25:03 浏览:

摘要: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阐释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如何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为什么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精神与如何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一直以来就是我国亿万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奋斗目标。早在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就振奋人心地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即著名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没有放松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就发展现代农业做出战略部署。在经历改革开放30年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新形势下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做出《决定》,再次强调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然而,围绕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仍然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如何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教授,1964年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从此,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农业改造的高度重视。这里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什么是现代农业?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回答,官员们有不同的理解。撇开细微差异,我认为,至少要从三种不同视角来现解“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一是从阶段论视角来理解。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是指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按照阶段论方法,把历史上的农业区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原始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原始工具,传统农业主要依靠畜力和非石油动力机械,现代农业则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先进技术装备、方法等。

二是从状态论视角来理解。按照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农业生产方式特征进行描述性定义,现代农业一般具有科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流通、产业化组织、社会化服务等基本特征,并具有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商品率“多高”的显著特点。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地把现代农业描述成机械化、电器化、化学化、工厂化、市场化、专业化等农业。

三是从过程论视角来理解。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现代农业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现代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要求。当今世界上所谓的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即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

可见,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认识现代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理解现代农业,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张晓山,2008)。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大量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的局限性,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挥资源、区位和竞争优势,实现了区域分工的合理化布局;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系统化管理和服务;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组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原因

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姚润丰、董峻,2006),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除特别注明外,本文有关世界各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数据均来自于《世界统计年鉴2008》,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另一方面,美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足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3%,日本不到6%,韩国也只有不足5%,但我国却高达46%以上,印度为39%。

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我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约为4.5亩);印度为0.6公顷,韩国0.9公顷,日本2.1公顷,以色列5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是我国的200多倍。另一方面,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我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按播种面积计算,2006年我国的水稻亩均产量为418公斤,只达到美国的81%,低于日本、韩国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这些发达国家并没有推广杂交水稻技术;2006年我国的米玉亩产为358公斤,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3,美国达到了624公斤,是我国的1.7倍,以色列更高达1015公斤,是我国的2.8倍;2006年我国的大豆亩产为114公斤,美国是202公斤,发达国家平均为194公斤。

从农业资源利用率来看,2005年我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墨西哥只有69吨,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只有110吨,澳大利亚仅44.8吨。在水资源利用方面,2006年我国平均每亩农用地消耗水量37.17吨,澳大利亚为12.13吨,以色列16.73吨,法国19.55吨,日本26.94吨,美国27.92吨,印度31.08吨,韩国35.34吨。

从农产品商品率来看,2006年发达国家农产品商品率平均水平达到85%以上,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商品率都超过了90%以上。巴西达到80%以上,但我国只有不到60%,比印度、越南等国还要低。

从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来看,2005年我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使用量为7.1台,印度为15.9台,以色列为72.5台,韩国为128.5台,日本为461台,美国为27台(主要为大型联合拖拉机)。众所周知,日本的农业自然条件并不比我国优越,由于土地分散,日本农业中大量使用小型拖拉机。日本的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只相当于法国的70%,英国的80%,而小型拖拉机却相当于法国的35倍、英国的80倍。日本每千公顷耕地收割机使用量为237台,但我国只有2.6台,日本是我国的91倍。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农业水平都是比较低的。我国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所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或“能源农业”。这种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显然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与农村的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全世界每年的粮食贸易量在2400亿公斤左右,我国每年需要消费粮食5100亿公斤,我国即使进口需求总量1%的粮食,就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2个多百分点。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稍稍多进口一些粮食,就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度攀升。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我国用不足世界8%的土地,解决好13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本身就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走“两型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仅存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一亩三分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以每年1400万亩的速度锐减,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此外,我国原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仅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48。

第三,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发展道路。2007年末我国城市化率为44.94%,农村人口为7.28亿人,农村就业人数为3.14亿人,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1%。如果我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模式,农村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降至5%以下,需要从农村再转移约2.7亿劳动力到城镇中去就业,这个数据恰恰与目前全世界制造业就业岗位数相等。目前我国已有制造业岗位约1.5亿个,也就是说,即使我国拥有全世界全部制造业岗位,还会有1.5亿农民工在城镇很难找到工作。我们再参照韩国经验,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新村运动”时,城镇化率只有40%,全国总人口不足4000万人,2005年韩国城镇化水平为81%,总人口4800多万人,30年里有大约1500万人转移到城镇中,其中经济活动人口约为600万左右,韩国只需要发展汽车制造一个行业就能全部吸纳农村转移进城的“农民工”。但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80%左右,至少有3.4亿农村人口进城,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在1.2亿以上(这个数字相当于日本全国总人口数),城镇将难以为这么多进城“农民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即使如此,我国农村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也只相当于韩国2005年水平的70%而已。

第四,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条件相对落后,必须坚持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道路。我国各地农业自然条件相差甚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荒漠化严重。加之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严重短缺,土地细碎化导致耕地缺乏整理,所以,农业机械适用程度较低、农业抗灾害能力不强。据调查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有40%以上的农用地基本上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化作业(牛淑卿,2006)。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洪涝灾害损失粮食产量在5%以上,因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粮食产量约3%左右。由于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尚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导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与科研成果转化难度较大。

第五,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并呈现出扩大趋势,缓解城乡矛盾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非常缓慢。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只有2.57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33倍。农民人均收入在1994年突破1000元,1997年突破2000元,中间花了3年时间,2005年突破3000元,中间又花了8年时间,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太难了。而城镇居民从2004年到2005年只用1年时间,就人均增收1071多元,2006年到2007年又用1年时间就增收了2026元。农民增收之难由此可见一斑。加上城乡居民在享受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均等性,城乡差距就更加放大了。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以缩小这种差距为目标,但又不能毕其功于

一役,只能统筹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如何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承包制,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小平同志预言的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党的十七大审时度势,适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思想,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我国农业改革发展、实现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全面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5项战略要求;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等四大战略手段;提出了提高效率和增强能力两大战略目标,提高三大效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3项能力,即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现代农业总的发展思路,即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出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努力实现七大战略部署。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首要的目标是要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决定》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多个环节,提出了粮食增产(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粮食节约(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节粮措施)、加强粮食国际贸易合作(为改善全球粮食供给做出贡献)等具体措施。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决定》有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丰富,概而言之,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哪样赚钱搞哪样,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优势。同时,《决定》特别强调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业,强调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舒尔茨早就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决定》从我国国情出发,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创”);要求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三化”);特别强调农业节水、防灾减灾、设施栽培等领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调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决定》特别强调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特别强调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特别强调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决定》要求,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决定》还特别提出,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决定》提倡节水、节地、节能农业,强调保护土地肥力不因过度耕作利用而衰退。我国鼓励耕地复种、美国实行土地休耕,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但如何保护土地不过度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决定》要求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决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决定》鼓励出口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适度进口结构性短缺产品。必须尽快健全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和安全审查机制。目前国外的农药正逐渐进入我国,毒性弱、效果好、残留少,但价格贵,其潜伏的附作用检测,是安全审查的重中之重。同时还要加快培育我国农业跨国经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促进形成公平合理的贸易秩序。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从基本国情与农村实情出发,坚持把深入改造传统农业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业贡献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把农业总产值不断做大、把农业不断做强,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具体来说,我们应当从创新发展理念、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经营形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等多方面,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第一,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最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

“大资源”理念。我们要立足于全国所有的国土资源,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把主要的力量、主要的眼光盯在耕地上。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光热水等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许多资源不可再生,数量有限,必须综合利用;随着现代化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营养要求提高,不光要吃饭,还要吃海鲜、吃牛奶);农业功能拓展、土地资源边际替代效益不断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有着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高的要求。土地不光是农业资源,而且还成为新的能源资源生产资料。从长远来看,粮食安全与能源危机的最终解决途径,都可能在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上面。

“大生态”理念。生态环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农业本身,每一个国民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譬如说,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在很大程度上与上游的生态失衡密切相关。我们要充分发挥林、草等植被的生态屏障作用。努力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搞好水土保持,治理污染,推进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农业”理念。农业的内涵要挖掘,农业的外沿要延伸,大农业不仅要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各个行业以及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增强和发挥农业的食用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而且要积极开发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拓展的新功能。所以现代农业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含义非常深刻的农业。

“大食物”理念。农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食物,但是,不能只把农业提供食物作为解决吃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和平衡人体的营养需要。我们的食品应当是优质、安全的,是符合生态要求的,是有益于人们健康的。同时,食物结构调整对人们智力的开发功能也十分显著。在生物链中,食肉动物处于食草动物的上方,也就是说,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更“高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绝不只是单纯的粮食,还包括非粮食的食物(例如碳酸饮料)。不能光盯住稻谷、豆科、暑类等植物性食物,还要大量增加动物性食物供给,要广辟食物来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物数量与营养需求,包括对食物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耕作方法上创新技术,把传统的精耕细作科学化,推行标准化田间作业;不仅要在农业增产“内因”上创新技术,也要在“外因”上创新技术,包括遗传育种、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研发、节水节地、集约采光技术等。

“大市场”理念。充分利用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要在这种“大市场”观念指导下,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特别是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扩大流通范围,消除流通障碍,提高流通效率,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的送到消费者手中。我国有大连等少数农产品期货市场,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还很不发达,亟需培育市场主体。这是缓解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第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快慢。我国应当从4个方面强化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措施。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研发,特别是要在粮食良种培育、先进种粮技术、农产品精加工方面,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要鼓励实力雄厚,有一定基础的私营企业建立科研开发中心,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特别是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

大力发展“两型”农业。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特别是极力推广节地、节土、节肥、节能等节约各种资源的节约型农业。

第三,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加强和改进农业物质基础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显著的目标,必须牢牢抓住不放松。主要是通过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各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通过推广使用农业先进技术与经验,提高农业劳动效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这里所指的农业投入品是一个大概念:一是指土地,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但是要防止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生产经营。二是指劳动力,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要努力减轻农民的田间劳动强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发展其他兼业生产经营,如农村家庭养殖业、果蔬业,这样才能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较大空间。三是指能源资源,如电力、化肥、农药、种子等(有人也把它称为“资本”或“资金”投入),要提高能源资源产出率。既要节约,又要减排。四是指技术,先进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投入,而且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投入,包括良种良法的采用。提高技术产出率,最关键的在于减少技术推广应用成本、降低技术推广应用风险、充分发挥技术推广应用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强农村教育和技术推广培训,当然,同时需要研究普适型先进适用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傻瓜型技术”。五是指制度,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具有资源性,制度有其产出效率。这里包含着采用不同制度具有不同成本,在不同地区采用同一制度,由于存在路径依赖,其制度成本与效果是不一样的。制度的利用程度不同,其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所以,制度同样有产出效率。我们要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党和政府的各项农村制度,特别是扶农惠农政策。

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要严格规范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生产和供应市场管理,扩大配方施肥,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引导农民增加有机肥,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加快普及农村沼气,开辟农村新的能源和肥料,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

加快农机具推广运用。要在重要的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一些大众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农机具。例如我们国家在小麦收割时,推进农机跨区作业,不仅方便了农民群众,而且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初步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同时继续扩大实施无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高地力,增强农作物增产的后劲。

第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重点是要加快建成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相连,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

加深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意义的认识。农业产业化有很多好处,它可以带动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多层次增效目标;有利于推进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品种;有利于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推广。要拼弃那种分散农户的“小农户经济”不能形成产业化的错误观点。日本就是一个“小农户经济”的汪洋大海之国。“小农户经济”不等于“小农经济”,后者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标志在于市场化,关键要看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当然,在小农户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技术化、高产化、专业化、组织化,才会有高商品率。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与规范。要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要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行为,鼓励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履行社会责任。否则企业跨掉就会为害广大农户。个别奶制品企业为谋取不当利润,掺入三氯氰氨,企业倒闭、养奶农户破产,大量牛奶倒到县政府门口。企业社会责任很重要,不仅是对消费者要负责,对农户也要负责,利润要合理分配,不能压级压价、坑农损农。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稳步推广。我在这里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既要“加快”又要“稳步”,这中间特别强调要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要尊重农民意愿,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组织。还要加快重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为小农户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贷款,龙头企业应以订单为农户作贷款担保。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笔者不主张大资本大规模地进入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理想的模式是在新技术、新资源支撑下,让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即所谓“新三农”。

第五,坚持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即使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但仍然没有放弃农业的基础地位。美国虽然只有不足3%的人从事农业,但美国却是世界上耕地保护最好、粮食生产最多、粮食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断增强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公共财政政策,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个“必须”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也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2003.

2、张晓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3).

3、姚润丰,董峻.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N].西安日报,2006-12-24

4、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7).

5、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6、厉为民.荷兰的农业奇迹[M].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

7、邓汉慧,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

8、柳思维,罗进华.城乡市场发展失调的制度原因及主要危害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道路 农业现代化 特色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