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析庄惠的“濠上之辩”

发布时间: 2022-08-28 11:10:02 浏览:

先秦时期,并没有“名家”这一称谓,当时人们称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为“辩者”。只是到了西汉,著名学者司马谈在其《论六家要旨》中第一次用“名家”一词指称先秦时期的辩着学派,此后流传沿用至今。名家学者多有发达的知性思维和抽象思辨能力,在逻辑学上颇有贡献。名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派,所以关于哪些智者属于名家的问题自古就有不同的看法《天下》篇中最早以惠施为辩者之首,并以衡团、公孙龙,说他“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这些话用于整个名家都是完全适用的,它体现了名家善辩的特质。名家乐与人打辩,以显示自己的才智。别人肯定的,他们偏要否定;别人否定的,他们偏要肯定。他们以此而闻名。

惠施是庄子的诤友,《庄子》中多次提到惠施的言行。惠施善辩,他曾多次与庄子争辩。庄子和惠施之间的这些辩论,幽默中有着尖刻,由于在两个智者之间,属于智者的调侃,往往很有乐趣。如庄子和惠施的“濠上之辩”,他首先涉及到心理学和美学的理解问题。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论断,庄子和惠施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施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置我不知鱼之乐?”惠施说:“我非子故不知子,子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这则故事实际到心理学和美学的“他者之心的立即”问题。其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认识判断,我知之濠上是审美中的发现,这种审美发现中不存在我和鱼的,知道与不知道,主体和对象的分界,也不需要经过逻辑判断和分析,它是触景生情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审美的特性。

这段故事除了涉及到美学和心理学上“他者之心的理解”的问题外,还涉及到逻辑学的某种理趣,哦我们不妨从逻辑学角度加以分析。从逻辑学角度来看,这段对话的理解并不是人能否知道鱼的乐趣,而是辩论本身的逻辑意义。惠施善辩,他的论题是非鱼便不可知鱼之乐。庄子顺着惠施的思路反驳会是,在逻辑上并没有错误,而惠施又机智地用庄子未对惠施所提出的“非鱼便不知鱼之乐”这一逻辑前提的真假做出判断,而是简单地以惠施的逻辑反驳惠施,这就等于在理论上承认了惠施论题这一逻辑前提的正确性,结果陷入逻辑困境。庄子也很机敏,他立即发现了这一问题,便将话锋一转,巧妙地利用偷换论题或概念的方法使自己勉强地应对了过去。庄子说“请循其本”意识是,请看你最初是怎样提问的。你问我是怎样提问的。你问我是怎样知道鱼之乐的,这种问法本身就是承认我知道鱼的乐趣了,你明知故问,那我告送你吧,我是站在桥上知道的。庄子的话看似雄辩,其实那是一种地道的诡辩。因为庄子在辩论中偷换了概念,他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偷换成了“用什么方法”或“在什么处所”知道了鱼之乐,这已不再是原来的问题了。

通过庄惠之辩的几个小故事我们发现惠施或者说明辩学派的几个重要信息。一是,惠施作为辩者之首,不仅善辩而且非常博学。学富五车在当时学术界已经足够显赫了,但是惠施在回应南方黄缭关于天地风雨雷霆的自然科学问题时的态度,从容自如,个性张扬,均表现了惠施的学识渊博。

二是,惠施著名的“十个命题”。这是个命题又称“历物十事”,表现了惠施明辩哲学的体系。从古至今对于惠施的十个命题,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又不能断定谁的最权威的解释。我们需要用心思考的一点事,庄子以及庄子的后学者们为什么要完整地记录下这十个命题,它与庄子的思想有何关联。我觉得惠施谈论经验世界中事物与观念的相对性,与庄子的无古今等反独断论的相对主义立场相一致,惠施天地一体的结论又与庄子天地万物与我为一的世界观相一致。所以人们才记录下这十个命题,是看中了惠施与庄子思想的一致性,是在借惠施的思想来衬托庄子的思想。

第三,对惠施等人的一些批评,说明这些辩者能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的局限性。他们与常识相悖的奇怪言论。有的因为分开名实关系,夸大概念的抽象性所致,有的是利用概念的灵活性所致,有的是纯粹玩弄概念游戏。名家学派对名反思,提出了大量与常识相反的奇怪说法,严重不合常识。其实反常识的概念在认识上并非没有任何价值,有时那些依靠常识看似荒唐的东西却更能启发人们,是人们重新认识世界。

第四,最突出的方面是,庄子著作内对于惠施的总体评价。一是“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意思是惠施的很著作是误导和杂论的,并有很多不当之处。二是“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争胜好名,难于相处。三是“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强调的是惠施弱于内心的修养,强于外在名物的研究,自诩深奥,故弄玄虚,走上了一条狭隘曲折的道路。通过对惠施的三条评价认为,通过天地之大发现惠施的才能,就像一只虫子那样微不足道,对于万物也一点作用没有。惠施的学识作为一家之言还是可以的,但自认为超越了大道,就是慌缪之极。然后惠施却不安于自然之道,他将心思分散于万物而不知道收敛,虽然以善辩而闻名,但惠施恃才傲物不得真知,追逐万物而不知返归自然,不仅可惜,而且更为可悲。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庄惠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