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人类性爱史

发布时间: 2022-09-02 14:05:03 浏览:

怛特罗·解脱·性

我们几乎可以说,所有的印度哲学基本上都是一种否定的哲学,譬如印度人最普遍的信仰——印度教认为,一个人生命的最终目标是从无尽的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从这个世界和它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解脱之后并非进入如基督教所描述的天堂里,而是不再存在,臻于“空无”的至福境地。印度的第二大信仰——佛教亦复如是,“涅槃”并非天堂,而是寂灭。

这两大宗教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只是达到目的的途径不一而已,印度教和佛教又都各有支派,譬如印度教有重逻辑及清晰思想的,有重瑜珈训练的,有重静坐瞑想的;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但每一支派都声称它们能提供你最快抵达“空无”或“寂灭”境地的途径。

所有这些信仰体系都否认了这个尘世,特别是这个尘世里的种种声色之娱,以便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一个人如果无法禁绝所有的享乐,那他也必须妥协,在此生尽其所能过最好的生活,减少罪孽,以期待来世或来来世能有终极的解脱。

但这种思想体系似乎和一般人心目中“印度人的性爱观”极不协调(虽然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我们心目中的印度人性爱观并不正确所致)。因此,我们必须在此提到印度的另一个信仰体系——怛特罗(Tantra),如果说印度教和佛教是一种思想、修行体系的话,那么怛特罗是一种行动体系。它也寻求解脱与至福,但却要在这唯一的“此生”中既得到解脱与至福。它并不禁绝尘世中的各种享乐,相反的,却尽力去挖掘种种声色之娱及“出神”经验。

印度教与佛教里,也都有它们各自的怛特罗支派,虽然表面上极为不同,但所有的怛特罗信徒,也都以空无,忘我为最终目标。这个尘世好像焦点没有对准,只是“终极真实”(ultimate realty)的模糊投影,因此我们要转移焦点,使人类的灵魂能与那唯一的永恒本质“宇宙灵魂”相一致,并溶入“宇宙灵魂”之中。

所谓“转移焦点”,就是要把人类灵魂及肉体中的各种创造性能源(creative energy)激扬起来,与宇宙灵魂的大能合流,而其中最大的创造性能源就是“性”。精子是“能”的起点,而子宫则是喷出诸种生命之口。

在理论上,“宇宙灵魂”是不可知的,但怛特罗信徒常将它形象化,“宇宙灵魂”被视为是湿婆神(siva,印度三大神之一)与明妃莎克蒂(Sakti)做“永恒拥抱”的图样,在出神的性交中超越时间,而与“宇宙灵魂”结为一体。最有名的怛特罗仪式称为“轮宝供养”,它是在三更半夜,由已婚或未婚的数对男女出席,举行“五种享乐”,前四种是享受鱼、肉、酒、谷物等饱食,第五种也是最后一种享乐则是性交,男女在极乐中溶为一体,体验个人灵魂与宇宙灵魂“合一”的情景。参加的人互换伴侣乃是常见的事,寺庙中甚至有作为女神化身的妓女。

性交对怛特罗信徒来说,并非沉溺于尘世的淫乐,它有更高超的目标,性交常需伴随特殊的仪式,而使当事者转变成一“神能的容器”,一面性交,一面口念真言,或者采行各种瑜珈姿势,为的是使男性与女性的“能”做更完美的结合。性交是达到悟道目标的最大助力。

怛特罗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有关“微细身”的理论,它认为在每一具肉身中都有数个“轮宝”“神经中心——在印度教支派中是六个,佛教支派中是四个——它们像莲花的形状沿着脊柱排列,从尾椎直抵头顶。怛特罗一如中国的道家,认为每个男人体内有女性的成份,每个女人体内也有男性的成份,每个“微细身”都含有两条神经通道,女性的神经通路沿着脊柱的左侧进行,男性的神经通路则沿着脊柱的右侧行进。最下面的一个轮宝位于骨盘底部,肛门前的会阴部,为四个花瓣的莲花,足“军荼利”(意指潜伏的灵力,好像睡卧、盘绕在脊柱底部的一条蛇)潜居之所,在性交时,若能采用我们在印度春画中常见的蜷曲姿势,最有利于“军荼利”沿着脊椎的轮宝上升,最后在头顶上变成千朵莲花,此刻在男性本质与女性本质在极乐之中相结合,人与宇宙灵魂合而为一。

这种观念与中国道家的阴阳观与房中术,在基本上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很可能是中国和印度在漫长的历史中,彼此相互影响的结果。

以性爱作为自此尘世得到解脱的怛特罗信仰,亦表现在印度寺庙雕刻上,印度寺庙外墙上男女交欢的“色情雕刻”,其动感、美感、浑然忘我的景象,堪称全世界所仅见。有的雕刻刚好及于人跟的高度,有的则层层相叠,几达云宵。

早期的印度雕刻,当然也有生殖象征,譬如男女生殖器的崇拜等,就像其他将性视为自然与生产性的人类社会一样。印度和其他文明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并没有将它贬抑入“不道德”的领域中,而且在公元5世纪到9世纪间,当印度文明越精致发展,与世界其他文明有较广泛的接触后,他们的色情雕刻反而越来越大胆奔放。

其中部分原因来自印度的社会现实,在这种性制度之下,印度人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阶级,只有婆罗门被允许做正统印度教的神圣仪式,宗教本身亦暗示阶级的差异,这当然会造成反动。有些学者认为,怛特罗教派的兴盛是一种政治革命的宗教表现,它反对印度当时的社会状况,而宣扬较易为人了解,且较易为人喜欢的教义——性爱(在怛特罗的性交仪式中,充分打破印度的种性制度)。事实上,性爱只是其教义的糖衣,就像寺庙外面的色情雕刻只是其广告牌,寺庙里面是相当阴森的。

性爱的繁琐学派

印度人的性观念亦表现在民间流传极广的一本《性典》Kamasutra上,这部包罗万象的性典约完成于公元3世纪至5世纪间,托名为圣人Vat-syayana所著。它像中国道家的《玉房秘诀》,以临床的冷静观点来区分各种性的技巧(但不像中国人那样富有诗意);亦像罗马帝国的奥维德(Ovid)所著《爱的艺术》(Ars Amamria)一书,以嘲讽的态度来渲染调情的艺术。有人认为,地处中国与罗马之间的印度,在性爱方面多少综合了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但《性典》一书还是有很多纯属于印度的风味,譬如它的热衷于分类、它的容忍、它时发的温婉、它的精英主义、温情与无情的抽象混合等,都是印度独特的社会形态与心灵所塑造出来的。

如果说中国的《玉房秘诀》主要关心的是“在床上所发生的事”,那么罗马的《爱的艺术》则在教导你“如何到床上去”,而印度的《性典》之“眼界”似乎宽了许多,它有时候看起来像十九世纪的“仕女家庭宝鉴”,举凡每一个年轻的家庭主妇应该知道的大小事情都罗列在内,诸如唱歌、缝纫、整理床铺、玩乐器、串项链、跳舞、做人造花等应有尽有,像其他的人类社会一样,印度人亦认为妻子的第一要务是“取悦她的丈夫”。因此,为了取悦丈夫,年轻的妻子还需懂得魔法与巫术、斗鸡、斗鹌鹑及各种赌博的花样。

一个极想从《性典》中获得性知识的人也许会感到失望,觉得它的内容乏味,搔不到痒处。书中还

有不少叙述是心理层面重于肉体层面,在谈“性”之前,它就先谈了不少“爱”。

虽然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歌颂爱情的作品,在讴歌爱的诗篇里也经常会出现性的描述。但在性文学里却很少包含爱,《性典》可能是第一本包容“性”与“爱”的作品。

“爱”这个字眼,在该书中并不像奥维德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所了解的,尽是些感叹与渴望、卖弄风情、伪装的热情、求爱的伎俩等,它还包含更多东西。《性典》的作者对于男女问那奇妙的、狂乱的热情不仅深刻了解,而且还充满了同情,他强调这种热情会使恋爱中的人魂不守舍,同时亦具排他性。因此,他在介绍性爱的策略时,不止一次中断下来,提醒读者说这些“战术”并不适用于有真爱的人,他也建议一个男人应该“只和他所爱的女人结婚”。

但由于印度人的分类癖,《性典》也将爱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单纯的性交之爱,就像赌徒对赌博的热爱一样,它是一种习惯性动作,一种成瘾的药物。第二类则是对特殊的性行为如接吻、拥抱、口交等的成瘾性热爱。第三类是男女间的相互吸引力,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占有的爱。第四类是单方面的爱,它通常来自一方对另一方美丽的激赏。

要满足前两种爱,技巧的熟练比双方丽的和谐更加重要,书中提到了不少使技巧趋于“完美”的方法。另一方面,它强调,真心相爱的两个人不需要什么技巧,“本能”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爱有四种,幽会则有七种,第一种是两个相爱的人长久分离后的幽会,第二种是爱情仍在萌芽阶段的幽会,第三种是彼此熟识的两个人之间的幽会,第四种是两个相爱的男女和另一个人间的“三人行”,第五种是两人间没有爱,一方把另一方幻想成自己所爱者的幽会,最后两种是一位绅士和一位低阶层仆妇间的幽会。

此外,还有更多的分类,譬如温和地拥抱有四种,热情的拥抱也有四种,“爱之咬”(10ve bite)有八种,与纯洁少女的接吻有三种方式、四个角度……,这些多如牛毛的分类也许有助于记忆,但读者需要有相当的耐心才能去体会作者的巧思。

《性典》将男人依阴茎的大小分为野兔型、公牛型与牡马型,将女人依阴道的大小分为麋鹿型、牝马型与母象型,野兔配糜鹿、公牛配牝马、牡马配母象是最理想的,但如果无法做这种搭配,则稍为紧一点是比松垮垮的要来得好。

如果一个野兔型的男人碰上一个母象型的女人,无法满足对方时,则他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弥补这种不平衡,一种是用机械的方法,譬如在阴茎套上一到三个用金、银、铜、象牙或牛角制成的“臂镯”;另一种是用药物刺激的方法,譬如用某些昆虫的毛发定期来摩擦阴茎,而使它肿胀,这种方法可能并不舒服,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另一种方法是用某种果实制成的膏药,涂抹女方的阴道,使它因刺激而缩紧。

在性交姿势方面,《性典》的作者似乎从中国道家的房中术里得到不少灵感,而且青出于蓝,中国的房中术只列举了二十种姿势,而《性典》的花样则更多,其中有很多近于“特技表演”。它借观察动物的性行为,而将性交姿势区分为牛、狗、羊、鹿、驴、猫、老虎、大象、野猪与马等十种不同的基本姿势。在性行为中,该书鼓励一个人应放开禁忌,尽情舒发,书中说“双方的热情与吵架无异”。因此,两个人在颠鸾倒凤的过程中互相抓咬是司空见惯的事,有时喋喋私语,有时则隆隆如雷声,有时则痛哭流涕,而又以动物的叫声来比拟,将各种呢喃声分为鸽子声、布谷声、鹦鹉声、麻雀声、红鹤声、野鸭声、鹌鹁声等。这种以自然界动物的交配姿势及叫声来比拟男欢女爱之行为的手法,也许是要强调它的自然性,但却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印度人的性观念和其他文化还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是,不管是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中国,对性尽管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评价,但都认为它应该是发生在闺房或妓院中的事,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私密性的行为,是应该有所掩藏的,但印度人在这方面都不太讲究私密性,也许他们认为性是自然的,是愉悦的,是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第三目标(第一目标是尽个人在宗教、社会及道德上的义务,第二目标是追求物质上的福祉,第三目标是追求爱与快乐),他们认为经济与情感上的“饥渴”,亦会使性灵因而匮乏,所以他们并不加以掩藏。但这和今日西方社会认为性是自然的、愉悦的,可以“公开谈论”而不是“公开为之”的观念还是不一样。

虽然《性典》可能是人类史上第一本讨论到“真爱”的性典,但它却将“爱”与“性”分开,在认为真爱应“以本能为师”而无需任何指导外,还花费很多篇幅来指导做爱的性技巧,其中没有任何诗情画意的、浪漫的、灵性的辞汇。反之,中国的性典如《玉房秘诀》等,虽没有特别强调爱,但却让人产生诗意的感觉,在冷静而细腻的描述里烘托出一颗炙热的心来。

总而言之,印度人的性观念似乎是两种极端的奇妙混合,它具有如最精致艺术般的一面,同时又具有如粗鄙野兽的一面;它从极单纯的否定哲学出发,而却发现出极繁琐的享乐方式;它谈爱,也谈性;而且两者可以完全没有关系……印度人并非将这些彼此冲突的东西融合成一个新的、和谐的整体,而是互相掺杂,就像他们分成四个不同的阶级,而又能彼此相安无事般,也许这就是印度文化的特色吧!

相关热词搜索: 性爱 人类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