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湖南邵阳布袋戏渊源考

发布时间: 2022-09-07 14:40:02 浏览:

摘要:文章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对邵阳布袋戏当前所存在的渊源说逐一进行分析,并在结合传承邵阳布袋戏的刘姓家族移民史和邵阳布袋戏演出时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对邵阳布袋戏的文化进行溯源,并对移居宝庆之前的原刘姓家族所受文化的影响进行梳理,为邵阳布袋戏是我国布袋戏的一个分支流派,以及它与我国布袋戏属于“流”与“源”的关系寻找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邵阳布袋戏;渊源;流派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4-0017-05

布袋戏即布袋木偶戏,又被称之为“被窝戏”、“一人班”、“扁担戏”等,它是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亦有“众戏之祖”的称谓。邵阳布袋戏是我国布袋木偶戏的一个分支流派,其称呼是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布袋木偶戏,而以其传承地湖南的“邵阳”冠名而得。邵阳布袋戏是传承于湖南省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刘氏家族中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它主要盛兴于湖南民间,并在宝庆(今邵阳市)南路尚有名誉。湖南省曾流传“衡州花鼓祁阳戏,宝庆府南路耍把戏”的民谚,此民谚中的“把戏”即指“邵阳布袋戏”。邵阳布袋戏艺术在湖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集木偶雕刻、民间音乐、戏曲表演于一身,不仅浓缩了湖南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也充分显示出我国民族艺术的丰富多彩和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邵阳布袋戏在湖南邵阳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里扎根并传承了数百年,至今依然保持着“整个舞台一担挑、锣鼓唱耍一人演”的原始艺术形态。这种保持着布袋木偶戏原始艺术形态的现象,在全国同类民间艺术中实为罕见,因此也被誉为我国布袋木偶戏同类艺术中的“活化石”。对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是如何流传到湖南邵阳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里生根发芽并传承至今的,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邵阳布袋戏属于民间艺术,且存在的年代久远,也没有过多的文献记载,即使在《邵阳县地方志》中也无此民间艺术的详尽记录,这对考究邵阳布袋戏的渊源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民间艺术相关因素上下点功夫,并对其渊源进行一些相关的探索和梳理。因为无论任何民间艺术,都离不开该艺术的传播者——艺人,也离不开滋生和孕育它的地方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交融和影响,更离不开此民间艺术所归属的艺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变和发展轨迹。因此,本文结合邵阳布袋戏当前的渊源说和邵阳布袋戏所受到的地域文化影响,以及我国布袋木偶戏的传播与发展等,试图梳理和探索湖南邵阳布袋戏的渊源,旨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尽己绵薄之力。

一、邵阳布袋戏的源流说

邵阳布袋戏传承于湖南省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的刘姓家族中,并在传承方式上一向遵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因此,邵阳布袋戏除邵阳县白竹村之外,其他无人熟此技艺。邵阳县白竹村在改革开放以前相当闭塞,处于一个山冲深处,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如此闭塞和落后的山村里,布袋戏是如何流传至此并发展至今的呢?结合村里老艺人辈辈相传的说法及当地人的口传,大致有以下四种源流说。

第一,江西传入说。该渊源说认为,邵阳布袋戏是元末明初时期,江西兵慌马乱,战事连连。为避战乱,刘姓祖宗胜公携家眷肖氏及二子,肩挑布袋戏逃难至宝庆(今邵阳市)南路燕窝岭定居,并以演布袋戏为生。在燕窝岭定居后,刘氏祖先将布袋戏作为养家糊口的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数百个年头。从元末明初时期的刘姓祖宗“胜公”,传至今天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邵阳布袋戏》代表性继承人——刘永章”的“永”字辈,已经传承了十八代。这是第十八代邵阳布袋戏传人刘永安和年过七旬的两位老艺人“刘永章、刘文武”等共同认可的说法,他们说这种说法是祖辈代代口传下来的。

笔者曾根据此说法中提及的地方追寻源头,查遍了江西省内所有级别(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仅发现江西省信丰县的“手端木偶戏”与邵阳布袋戏属于同类艺术,均属于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脚击打击乐伴奏的民间艺术形式。这种手端木偶戏在当地也称为“端戏子”、“蚊帐戏”。经查证发现,此戏源于湖南,是湖南人根据汉调演变而来,后随客家人南迁传至信丰,这与邵阳布袋戏源自江西无任何联系。除此之外,在史料上也曾有“南昌被窝戏”这一名称的记录,但也无任何相关的介绍。如施宣圆、王有为所著的《中国文化辞典》在1001页提到了“南昌的被窝戏”。再如:“布袋木偶,小巧玲珑,头部连在布袋上,外加戏装,只有一尺长左右……。北京的耍苟利子、江西南昌的被窝戏,过去常在街头演出的扁担戏等均属此类。”为此,笔者曾深入江西查证,江西省南昌市文化局艺术部和非物质文化部对笔者询问之事感动吃惊,并且非常感兴趣。但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南昌还有个被窝戏,也许我们还没有挖掘到这一民间艺术,我们要深入调查,假如您有相关的资料,也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与此同时,笔者也询问了南昌当地人,他们也未听过“南昌被窝戏”。于是,此条线索也就此中断。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因为此线索的中断而对“南昌被窝戏”进行否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通知(国发[2005]42号)的下发是2005年。在此之前,我国很多民间艺术文化活动已经处于衰退之状,部分民间艺术也处于频临灭绝之边沿,甚至有些民间艺术种类已经消失。对于停顿了数十年的民间艺术而言,基本上已经完全淡出群众的视线。并且数十年的间隔,完全可能形成“断代”,使新一代成长起来的人不知曾有此民间艺术种类的存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二,白竹村刘光源创始说。据《湖南戏曲史探》书中所述:“据传邵阳的布袋戏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由邵阳县东田乡白竹村刘光源创始,并成为家传秘技。咸丰年间开始出外演出。(据《中国曲艺志·湖南卷·邵阳分卷》初稿)”当然,这一说法也是该书作者根据邵阳当地人的口传所得,书中仅提及这些,并无过多的阐述、探究和论证。

针对此种说法,笔者在田野调查时进行验证,当地人和当前健在的民间布袋戏艺人均未听到过此种说法。虽然该说法是在资料收集中发现的,但此资料属于1992年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编著的内部刊物所载,并且该说法的依据仍然是根据民间口传所得。因此,该说法不能成为布袋戏渊源说成立的依据,仅能作为邵阳布袋戏渊源说的一种,用以参考。

第三,邵阳刘氏原创说。此说法认为,邵阳布袋戏是由邵阳刘氏所创。“相传最初邵阳县和隆回县演布袋戏的都为刘姓,且为同宗,他们的老祖宗就一直居住在邵阳这个地方。由于古时交通闭塞,道路崎岖,不利于大规模的队伍巡回演出,所以独创了这种只需一人肩挑全副道具就可走村串寨演出的布袋戏。”

此种说法遭到白竹村几位老艺人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除了邵阳县白竹村刘姓以外,邵阳地区没有人会耍布袋戏,即使有会耍的人,也是从他们这里偷偷学来的,也不会耍的太好。至于隆回县所耍的木偶戏,属于大木偶,跟布袋木偶截然不同。经专程前往隆回县七里乡进行实地查证,得知隆回县七间乡并没有“布袋戏”存在,确实仅有“杖头木偶”。这一渊源说与事实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从而使其可信度大大降低。因此,此种说法不能够成立。

第四,邵阳刘氏兄弟创造说。此说法认为邵阳布袋戏是由邵阳刘氏兄弟所创。“刘氏老祖宗最先独创的并不是布袋戏,而是大木偶戏,需带着八个儿子共同团结一致才能演出,后来,由于八个儿子各怀己见,极不团结而导致分家,老大至老六都放弃了这项技艺去了外地,在那里安居,繁衍后代。只有老七在隆回县七江乡和老八在邵阳县九公桥仍操旧业,但人手少了怎么演出呢?于冥思苦想中刘氏兄弟创出了只需一人操作的布袋戏。”

此种说法中提到的刘姓祖宗的儿子老七在隆回县七江乡演布袋木偶,与实际调查中得知隆回县七江乡的杖头木偶不符。此说法中所提到的“老八”在邵阳县九公桥镇演布袋木偶戏,与邵阳县白竹村刘姓家谱所记载的刘姓祖先“胜公”由于避战乱而从江西逃难至宝庆(邵阳)定居,并繁衍至今的说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出入。因此,此种说法依然不能成立。

以上四种说法皆为口传,每一种说法均无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其真实性。第一种由江西传入的渊源说,仅明确了邵阳布袋戏的源流,并未涉及布袋戏的源头。而邵阳布袋戏的第二种渊源说中却认为,邵阳布袋戏是由刘光源创始于清乾隆年间。此说法实为不妥,因为这意味着我国布袋戏始于清乾隆年间的邵阳县白竹村。这与我国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分布广泛的实际状况不符。我国很多省份都有布袋木偶戏这一民间艺术的存在,且每一个地方的布袋戏都有自己的渊源说,而白竹村刘氏的布袋木偶戏又是遵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那么我国其他省份和地区所存在的布袋戏又如何解释呢?假如其他省份的布袋戏也是创始于其他省份当地,那么我国布袋戏所共同拥有的艺术形态和风格特点又如何解释?所以,这种“据传”的渊源说缺乏足够的论据,无法令人信服,此渊源说不能成立。第三、四种产生说中也认为邵阳布袋戏是由邵阳刘氏祖先创始,上文中已述及第三、第四种渊源说与现实调查具有一定的出入,并与事实不符,况且这两种渊源说与上文第二种渊源说一样,依然关系着我国布袋木偶戏起源的问题,因此,这两种渊源说依然不能成立。

综合以上四种渊源说的分析和比较结果来看,第一种“江西传入说”相对于其它三种渊源说而言,更具有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并非因为它是当前健在的老艺人所共同认可和“代代口传”的说法,而是根据邵阳布袋戏数百年来所处的传承地和“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承祖训,以及邵阳布袋戏艺人的家谱所记载的移民史等综合分析得来的。上文介绍了邵阳布袋戏传承在一个偏僻、贫穷和交通不便的小山村里,在这样一个与外界沟通不便的偏僻山村里,怎么会有保留着我国布袋戏原始艺术形态的布袋木偶戏呢?假设它是独创的话,那么它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特性不可能与我国布袋戏的原始艺术形态和艺术特征如出一辙。况且,邵阳布袋戏的传承方式又遵循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这使邵阳布袋戏不可能传入外地,那么其它省份所存在和流传的布袋木偶戏就无法解释。于是,可排除邵阳布袋戏属于独创的可能性。排除邵阳布袋戏属于独创之外,也只有“从外部传入”这一种可能性。根据邵阳布袋戏的继承人(刘姓)家谱记载,湖南邵阳九公桥镇白竹村的刘姓人口为元末明初时期由江西移民至此的。一支外来人口,移居在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繁衍数百年,并一直传承着一门不得外传的独门民间艺术,且该艺术与其它省份的同类艺术如出一辙,这不免会使人想到此艺术定是由该支外来刘姓人口移居至此地时,从外部带入的养家糊口的绝技。由此种种现象表明,邵阳布袋戏属于外部传入的艺术种类,且是从该艺术传承人的祖籍所在地——江西传入湖南的。

二、邵阳布袋戏的文化溯源

探究民间艺术的渊源,不能仅仅依靠民众的传说,民间艺术传承人的移民史及其移民前所受到的文化影响,也是研究该民间艺术渊源的重要因素。因为历史移民对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及当地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成作用。因此,分析邵阳布袋戏渊源地的文化形成也是研究邵阳布袋戏艺术渊源的重要途径。

从上文对邵阳布袋戏渊源说的分析结果来看,确定了邵阳布袋戏的渊源地为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刘姓家族的祖籍所在地——江西。但我们还要对邵阳布袋戏所受到的文化影响和传入湖南之前所受到的文化影响进行分析,为邵阳布袋戏确为我国布袋木偶戏的一个分支流派而寻找合理且较为有力的佐证。我们知道,邵阳布袋戏作为在湖南民间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它自身已经吸收了湖南本地各方面的文化,并成为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邵阳布袋戏毕竟是外地传入的艺术种类,虽然传承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语言及风俗习惯上被湖南本地的方言和民间风俗所同化而变成了真正的湖南本地人,但该艺术中却依然多多少少地保留着其原有的文化痕迹。在调查中发现,邵阳布袋戏艺人在表演时所用的“念白”中,大部分为中州音韵。如:“([开台锣鼓]……当当 当当|当才 当当| 大大 大大 | 大大 大 |)各位领导你们好!(当当 当[同时敲击小锣、小鼓和镲])今天来到我们白竹村……(|亢 才 |亢 — |……)”这句开场白中,其念白与其它戏曲剧种中的念白一样有节奏韵味,但最引人注目的是艺人念白所用的语言不是邵阳本地的方言,而是标准的中州音韵,这与交谈时所用语言截然不同。“各(gé[中州语音])位(ji[方言])领(lìng[中州语音])导(dāo[中州语音])你(nǐ[普通话])们(mei[略带方言])好(hāo[中州语音])!今(jín[中州语音])天(tián[中州语音])来(lài[中州语音])到(dǎo[中州语音])我(wō[中州语音])们白(bè[中州语音])竹(jǘ[带方言])村(cúi[带方言])……”这些念白中,即使有个别带有方言的字,也与中州语音特别相近。对于传承在邵阳县一个偏僻山村里数百年的民间戏曲艺术,能够在演唱时表现出中州音韵,也与布袋戏艺人的先辈所沿用的家族传承模式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中州音韵仅为中原文字的语音,但它象征着中原文化特征的存在。因此,邵阳布袋戏的渊源与中原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中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中原地域特性的文化,她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她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邵阳布袋戏与中原文化存在的联系,则意味着该艺术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我国其它省份和流派的布袋木偶戏艺术一样,属于我国布袋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于邵阳布袋戏为何会在演唱中带有中州音韵而因此与中原文化联系起来,这还得追溯邵阳布袋戏继承人的祖籍所在地——江西元末明初时期的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江西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是庐陵文化,而庐陵文化的形成则是江西本土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后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地方文化。江西吉安地区在古时称为庐陵,吉安地区的古近代文化通常被称为庐陵文化。关于庐陵文化的形成,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研究员施由明先生在《论中原移民与庐陵文化的历史形成》一文中做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庐陵文化的形成有其历史、地理、时代等原因,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移民。早在商代中原区域的文化已对江西境域有一定的影响,唐后期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及唐末的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的战乱,使中原士民进行过二次大规模的南迁,其中有一定数量的中原士民进入了赣中的吉泰盆地开拓生存,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对赣中地区的生活方式、宗族观念、民俗习惯、宗教文化、瓷文化、商文化、农耕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吴松弟先生在《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的“表9~3”中也例举了唐末、五代时期南迁的北方移民进入江西的实例。“表9~3”中显示,根据《龙云集附墓志》(4)资料记载,刘弇祖先于唐末时期由河南洛阳迁入江西吉州庐陵。靖康之乱亦有大批北方移民迁入江西,以后各阶段也有北方移民迁入,虽然迁入的移民数量都无法与靖康之役阶段相比,但江西仍是重要的迁入地之一。由于中原移民及其后裔在开拓赣中区域时,将中原的文化不仅传承而且发扬光大,从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庐陵文化。

虽然中原文化对江西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并未提及“偶”文化的直接迁入,但从江西庐陵文化的形成中可发现它受到中原文化较深的影响。中原文化是综合性的文化,其中民间艺术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涵盖有民间艺术文化的中原文化会在历次的历史移民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江西本土文化。即使拥有“布袋戏之乡”美誉的福建省也同样受到中原艺术文化的影响,谢必震先生在《台湾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民南迁入闽,傀儡戏由北方传人福建,”邓永俭先生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书中也谈到:“布袋戏是在河洛地区流行的皮影戏、木偶戏、傀儡戏等曲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傀儡戏、皮影戏等早在唐宋时期的河洛地区就已经广泛流行。宋室南迁时大批中原士族与宗室南下避难,将河洛文化艺术带入闽地,使得闽台地区的民间艺术得到迅速繁荣和发展。”

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江西庐陵一代的刘氏居民所处的文化环境,并非是纯正的庐陵本土文化,而是由中原先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庐陵本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文化。既然邵阳布袋戏是元末明初时期刘氏祖宗从江西逃难时带入湖南邵阳的,而元末明初时期江西刘姓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则是受到过中原文化影响过的庐陵文化。那么该艺术传至湖南后,虽然受当地民间文化的影响,但其自身依然会保留着先辈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那么邵阳布袋戏在演唱中出现中州音韵的念白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三、邵阳布袋戏与我国布袋木偶戏的关系

邵阳布袋戏与我国其它省份所流传的布袋木偶戏属于同一个艺术种类,都属于我国古老的戏曲形式——傀儡戏。傀儡戏即木偶戏,它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戏曲艺术形式。木偶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考古学家根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发现,西汉时我国已有木偶戏。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中记载:“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木偶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偶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之语句出于战国时期的齐国人语中,此语句虽然不是对“木偶戏”的专门记载,但语句中“木偶人”的说法,已说明“木偶”之词在我国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之后,直接涉及到木偶戏的记载已有很多。例如《乐府广题》所载南北朝时期“北齐王高纬雅好傀儡”;《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于喜会。”特别是“作偶人以戏”这一词句,已表明“汉末”之前已有之,不过此“(木偶)戏”仅作为“丧奠”之乐,并没用作“喜事”之乐而已。尽管如此,该记载已经表明以“木偶”作“戏”的做法在汉末以前已经存在。另外,《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繁胜录》等书也有相关的记载。宋代为木偶戏繁盛时期,木偶戏的种类也相应增多,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可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药发木偶,还有水傀儡、肉傀儡等。不同种类的木偶戏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有的种类已经灭绝,但仍有不少木偶戏种依然在民间得到延续和继承。其中,布袋木偶戏即为延续和传承至今的一个木偶戏种。通过上述文献的分析可以说明,我国木偶戏产生的年代久远,而布袋木偶戏作为木偶戏的一个种类,其产生的年代也同样久远。

布袋木偶戏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且流派较多。由于我国的布袋木偶戏产生的年代久远,跨省份的演出活动较为频繁,再加上我国历代大规模的移民所造成的地域文化的交融和影响,使我国的布袋木偶戏也随之向全国范围内扩散和传播。又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风俗的国家,因此很多布袋戏在传播的过程中都会与当地的民间风俗紧密结合,并吸收和融合当地的民间音乐,逐渐形成新的布袋木偶戏流派。据湖南邵阳布袋戏第18代传人刘永章在湖南电视台“越策越开心”栏目中做嘉宾时介绍,我国布袋戏分为四大流派:福建布袋戏、湖南邵阳布袋戏、河南的布袋戏和陕西的布袋戏。这仅仅是生活在当前社会形态下的民间艺人心目中的流派,他并没有把邵阳布袋戏看作原创的民间艺术,他认为邵阳布袋戏只是我国布袋木偶戏的一个分支流派。在其言语中仅体现出四个流派,因为刘永章仅仅是民间艺人,他对布袋戏在我国的分布、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并无过多的了解和研究。不要说一个民间艺人,即使当前各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部门,也仅统计当前所存在的民间艺术,而那些过去的或已经消失了的民间艺术并不在统计之列。那么这些消失了的民间艺术里是否也有布袋木偶戏呢?也不得而知。这也迎合了上文所述及的关于向“江西省南昌市文化厅艺术部和非物质文化部”问及“南昌被窝戏”时所遇到的尴尬情景。所以,除刘永章述及的四大流派之外,我国还有很多省份和地区拥有布袋木偶戏。其中,福建的布袋戏作为一个分支流派,发展的相当出色,并在一个省内呈现出多个流派;台湾的布袋戏虽然是由福建传入,但也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并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不断地演变,繁衍出新的艺术形态;湖南的邵阳布袋戏作为一个流派,则由于传承模式的制约,至今依然保持着布袋戏原始的艺术形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省份也存在着布袋木偶戏,并且各自也形成了流派,并有各自的称谓。如:广东的“单人帮”,安徽的“肩担戏”,四川的“被单戏”,江西的“南昌被窝戏”,河北和上海的“扁担戏”,北京的“耍苟利子”等,均属于布袋木偶戏流派。虽然很多地方的布袋木偶戏随着该民间艺术的衰落而逐渐销声匿迹,但我国布袋戏仍呈现出多流派的局面。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布袋木偶戏作为民间艺术,代表着我国民间的艺术文化散播在全国各地。尽管我国的布袋木偶戏所分布的区域较广,且各地的布袋戏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演变,但它们在艺术形态和艺术特征上依然存在共性。犹如邵阳布袋戏一样,在偏僻的山村里传承了数百年,却还能保留着我国布袋戏原始的艺术形态。由于我国布袋戏分布广泛,无法考证其具体的流传脉络,但可以肯定布袋木偶戏无论在哪个地方落脚,都会在保留布袋戏原有艺术特性的前提下,在融合当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我国布袋戏的分支流派。因此,邵阳布袋戏作为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独创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民间艺术,它是我国布袋木偶戏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流派,它与我国布袋木偶戏是“流”与“源”的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邵阳布袋戏并非由邵阳刘氏创始,而是在元末明初时期,邵阳布袋戏艺人(刘氏)的祖先由江西移居湖南宝庆时,而带入的一门民间戏曲艺术。邵阳布袋戏作为湖南民间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体现湖南邵阳本地艺术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在演出中依然体现出原有艺术的文化特征。这不仅为追溯其文化渊源提供了依据,也为其属于我国布袋木偶戏的一个分支流派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布袋戏历史、传播和流派等分析,进一步说明了邵阳布袋戏与我国布袋木偶戏属于“流”与“源”的关系。

责任编辑:马林

参考文献:

[1]施宣圆,王有为.中国文化辞典 [S].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11:1001.

[2]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福建戏剧论丛 [M].福州: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内刊),1984,1:165.

[3]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编.湖南戏曲史探 [M].长沙:湖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纂室(内刊),1992,5:15.

[4] [5]皇甫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 国家文化资源版权与文化产业案例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89.

[6]谢必震.台湾历史与文化 [M].海军出版社,2009,07:133.

[7]邓永俭.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10:451.

[8](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298.

[9]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3卷)隋唐五代时代》[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10]丁言昭.中国木偶史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11]中国曲艺志·湖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曲艺志·湖南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Origin of Budai Opera in Shaoyang, Hunan Province

Liu Haichao

Abstract:

Based on the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relative documents,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recent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origin of Budai opera in Shaoyang through making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successors of Budai opera in Shaoyang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udai opera in Shaoyang, the author comes into a conclusion that, Budai opera in Shaoyang is one of the branches of Budai opera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Budai opera in Shaoyang; origin; school

相关热词搜索: 布袋戏 湖南 渊源 邵阳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