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专业认证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4篇)

发布时间: 2024-02-18 19:48:02 浏览:

篇一:专业认证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Industrialengineeringpersonneltrainingprogram

  汇报人:JinTaiCollege

  二、工业工程人才的作用

  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领域,它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为导向,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等工作,使之成为更有效、更合理的综合化系统。随着中国工业的日益国际化,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工程管理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如何开展与国外的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以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我国工业工程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具有从事对生产系统、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改善、和创新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高

  2nd

  级专门人才。

  四、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作为工业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我们分别对美国、台湾、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著名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国内较早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部分高校如xxx大学、xxx大学、xxx大学等的课程体系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与学校工程类学科建设的大环境作了相关分析,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构建一套国际化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五、21世纪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工业工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以xxx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本科,这种模式专业基础以运筹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和一门工程学科主要是机械工程为主。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管理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工程专业的基础,了解工程学科的知识内容,掌握工作研究、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工程经济学、质量管理与控制、成本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和先进制造系统等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内容,成绩合格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第二种是以xxx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五年制本科,这种模式前三年时

  3rd

  间在机电工程专业或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学习,从中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再学习两年专业课程,通过五年学习,成绩合格毕业时获工学与管理学双学位。第三种就是以xxx大学和xxx大学为代表的机械类四年制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将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工科院校,这种模式工程学方面的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强的比例,学生专业工程技术扎实,基础较好,不仅掌握专业技术还掌握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和工业工程专门技术,是社会急需的即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第四种是以xxx大学、xxx大学、xxx大学等以冶金、化工、电子及其它产业类型的工业工程四年本科,这些院校为工业工程专业模式即体现了很强的专业工程基础,又体现了专业特色。

  今后还将逐步在服务业、第三产业类设置工业工程学科,这在国外已屡见不鲜。从1993年在xxx大学、xxx大学、xxx大学三所大学首批招收工业工程专业以来,目前已有106所大学开办了IE专业。xxx大学是一所将IE本科设置在管理院系的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其它兄弟院校将IE开办在工科院校作出了表率,十年来培养的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倍受社会的青睐。

  六、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英语授课方法研究

  英语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计划选取一系列工业工程的专业课程作为全英语和双语教学的试点课程,如《人因工程》、《项目管理》、《管理学》等课程,摸索出“语言交流技能、知识获取、教材和考核”的英语教学模式。

  在对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授课教师都是具有较高英语沟通能力的;在教学环节上即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程设计、专题讲座、课程考核采用各种方式督促、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沟通。虽然全英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知识的传递效率,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的。

  七、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在确立了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应坚持多样化、面向社会、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面向基层的原则既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更注重做人、做学、做事的协调发展的培养方针。其培养模式的特点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7.1重基础

  工业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既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又具有较为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为深

  厚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此在构建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时可以考虑组建相应工业工程学科的各类基础模块课程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7.2重综合

  今天的工业工程已发展成为包括多种现代科学知识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人才培养的综合化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掌握工程技术领域内的知识又掌握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既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又掌握相邻学科知识既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又掌握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等。在培养环节中还应特别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理、工、文、管各学科知识的综合教育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多学科知识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7.3重能力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化不仅表现在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及时解决

  生产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多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为此应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注意学科前沿知识教学等手段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

  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业工程专业能力结构如图

  八、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网搜索有关工业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访问各大高校的网站了解到学校对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和改进的方案。在暑假的社会实践中我也了解到工业工程专业在社会上的用处,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上有了明确的目标,老师暑假让我们做专业调查其实也是让我们充分的了解我们自己学的专业,也锻炼了我们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希望我们学校对我们工业工程的学生多多重视,在我们的学习上让我们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

  2015黄奇杰,蔡罕编著,社会调查方法概论,杭州:xxx大九、参考文献

  风笑天

  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xxx大学出版社,学出版社2015周德民,廖益先,曾岗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长沙:

  xxx大学出版社2015郝大海著,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北京

  :xxx大学出版社20152003徐经泽主编,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水延凯等编著,社会调查教程,北京:xxx大学出版社

  版社1994--------DesignedByJinTaiCollege---------

篇二:专业认证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开展和广泛应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机和挑战。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难题是高能力素养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对此,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同时介绍了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最后总结出一系列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最近几年,"互联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即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改变传统行业的开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开展形态。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已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通信技术逐渐转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1-2]。事实上,互联网电子商务受目前我国物流开展的限制,特别是物流配送方面和物流后续开展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物流人才的稀缺。然而物流人才稀缺的源头是国内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不成熟,其中主要的影响元素是物流专业课程设计[3]。对此,本文从物流人才需求到明确人才培养目的、从我国物流专业课程设计到国外物流专业设计等方面来思考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寻求最适宜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并给出一系列的总结和建议。

  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支持下的电子商务快速开展,导致物流行业在技术需求、效劳人性化等方面和传统物流业大相径庭[5]。基于以上的变化和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已是必然趋势。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1)符合物流业开展的人才需求目标,推动物流业的未来开展。目前,国内物流业人才稀缺现象严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将培养出更高能力素质的人才来适应其开展节奏,从而推动国内物流业的开展[6];(2)符合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创新性原那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没有创新的改革就不是真正的改革,由此可见,物流教育改革应朝着创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方向开展。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充实自我,开展自我;(3)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要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据有关物流岗位招聘的调查结1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0前言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重要性;措施

  果显示,大局部物流岗位往往偏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人,某种程度增加了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压力。针对这一现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可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包括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院校等。普通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偏向于理论型,职业技术学校那么偏向于技术型,高职院校那么偏向于应用型[8]。就以上三种院校来讲,人才培养目的各不相同,学生的理论架构、能力素养等方面也有所区别。针对这一点,我们以最近几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其培养目的是培养出面向社会、面向全球,基于物流管理学科,经济、政治等学科交互的,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性的高素质物流人才[9]。这就需要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之外,还要能将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之中,具备一定的物流业务操作能力、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等。

  纵观国内物流开展历程,我国的物流开展启蒙于1980年代西方国家的"实体分配";营销理念和日本的物流涵义[10]。和其他国家相比,国内物流管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开展快速。北京物资学院于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增设物流管理专业,之后每年都有高校增设物流专业,至2021年末,已有近500所高校增设了物流工程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就国内物流教育体系而言,大多以高等教育为主,包括物流工程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两种。其中,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物流信息系统的研发、物流设备的设计和物流工程技术等,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那么针对如何运用物流管理的根本理论和技术来有效安排、控制、管理物流系统[11]。当前,国内开设了物流专业的高校因培养目的和宗旨的差异,其课程设置也有所区别,比方:(1)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其课程设置多以工科类为主,比方北京科技大学构建了一所物流教育的学术研究机构,为一些企业、政府机关等诊断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方案等;清华大学那么选择国际合作和全球一些著名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外文教材;(2)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其课程设置多以管理类为主,比方北京物资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等,这些高等院校偏向于企业物流管理,主要学习物流管理根本理论、供给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13];(3)一些特殊高校,其课程设置倾向于港口物流学习,比方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学生在学习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设计等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有关港口运输的知识。

  2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的和培养方式

  和中国物流开展相比,国外物流开展较早,美国企业于1980年代就已全面进入物流开展时代,之后10年步入供给链管理阶段,至今为止,国外的物流教育体系已比拟完善,大致由高等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局部构成[14]。

  一般而言,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可分成商学院下的物流管理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管理。前者偏向于物流供给链管理学习,后者偏向于交通运输、港口物流等理论的学习。国外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侧重于运输和配送,即从货物装车到送达客户的过程和方式,结合学校特色和宗旨进行专业设计。因此,各大高校的物流专业侧重点都各不相同,适合不同的物流领域。

  和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相比,国外物流教育有两点特别之处:第一,比拟完善的职业教学体系,比方英国的ILT认证体系是以各级别物流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为根底而设计的,除了理论知识的考核之外,还有实际物流技术能力的评价;第二,比拟注重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结合,比方德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双元制";,也就是要求学员经过两方面的物流培训,其中一元是职业院校,另外一元是企业或政府机关等社会实习场所,要求学生养成严格的标准操作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特色和专项性,而国外高校物流专业的侧重点明显,比方日本东京大学倾向于物流业务方向、大阪市立大学那么倾向于csl流通方向。

  4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3国外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

  和我国复合型物流人才相比,其在物流细分行业更具竞争力。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开展,物流和电子商务联系更紧密,还要重视电子商务方面课程的设置,切忌脱离实践,单纯地搞学术研究。

  我国各大高校因为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紧迫性,其执教的教师根本是经济管理专业的,这就导致其授课时理论讲解的局限性和实践性的缺乏[15]。同时我国的实践课程大多是外表功夫,学生未对物流行业有充分的认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对此,要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实践学习工作,多多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师生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尽管我国有相应的物流师资格认证考试,然而其在社会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实质性较差,对学生就业意义不明显。物流教育目的和宗旨仍然停留在学生的理论学习方面和实践经验积累方面,未充分认识到物流人才深造的意义,导致物流专业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如今,伴随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开展和成熟,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苛,要求物流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有效的操作技能,毕业之后能迅速融入物流行业之中。由此可见,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要立足于现代物流教育理念,从课程设置出发,稳扎稳打,突出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创立多元化的实践时机和知识拓展方式,从而培养出能在物流企业、电商企业等有所奉献的高能力素养人才。只要保证物流管理专业的成功改革,才能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未来开展,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更具竞争力和开展空间。

  参考文献

  5结语

  [1]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21,(03):16-17.

  [2]孟贤军,翟振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21,(12):95-96.

  [3]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21,(07):104-105.

  [4]刘庆君,朱文奇,吴云勇.基于专业实践课程外包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以沈阳工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2021,(37):64-65.

  [5]段力宇.突出专业特色,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学术界.2021,(S1):214-215.

  [6]罗先锋.课程"外包";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1,(01):37-39.

  [7]郑晓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21,(05):41-42.

  [8]胡愈,徐兆铭,黄含其.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21,(06):127-128.

  [9]苗雨君,邵明丽.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21,(09):91-92.

  [10]刘宗喜.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中的法律问题探讨以威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专业为例[J].科技展望.2021,(25):94-95.

  [11]王鹏飞.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开展路径探析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21,(09):231-232.

篇三:专业认证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群建设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追求优质的一种行动理念、过程,或是以优质为本来目的,将高质量发展理念渗透融入到教学、研究、服务等各类学术活动中,获得了比较平衡、充分的发展,其成果较好地满足了自身需求和外部需求,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三个特征。

  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必须主动在学科结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适应企业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需要从众多学科汲取各种营养来维持生存和发展,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是知识基础,创新力、表达能力是文化基础,科学实践方法和实践能力是方法理论的基础,大学是要培养学生积蓄这些潜质,并且内化为基本素养。如何顺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又能面对不同质量生源,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课程的优化与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对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群进行改革,建立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新的课程体系群,对该类专业转型、改造和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教学方面,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够紧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安排通识课程,第四学年为了保证学生考研及实习时

  间,剩下的课程需要在大二大三两学年完成,这样两头松中间紧,对学生的时间安排、学习氛围等非常不利。此外,老师所上的专业课跨度很大,前后关联的课程,由不同的老师讲授,导致先修知识对后续课程铺垫不到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刻,知识的应用更加无从谈起。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2)实践实训方面,缺乏系统性,创新能力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力度不大,缺少创新。目前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技能训练、综合设计和专业实习等。虽然两个综合设计涵盖了硬件、软件设计的全部过程,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专项训练不足,预期的锻炼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学生就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如何将实践内容服务学生就业,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和就业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通过面向新工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的研究,制定符合新工科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块,设计出兼顾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的教学大纲,打造课程智慧学习平台,尽可能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核心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水平之间的平衡关系;提高课程授课效率和质量,推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企业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研究内容:课程群建设在已有的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综合考虑,调整好课程群中各门课程间的关系,并且把重心放在课程间的内容衔接整合上,进而实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将课程群划分为理论课程群和实践课程群。在理论课程群中建立核心课程,包括通识核心课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再将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分为电路课程群、信号处理课程群、嵌入式课程群、通信课程群;在实践课程群中,建立基础型实验实训、深度型实验实训、探究型实验实训。课程群既要见“课程”,更要“见人”,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群构建图如下图所示。

  该课程体系群既要结合新工科建设目标,又要切合本校实际,尽可能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核心课程与通识课程以及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水平之间的平衡关系。

  研究重点: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群,要重点优化以下几个问题:

  优化课程体系。目前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和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通过引入行业新的技术与工艺,建设新的课程群,可以较好地培养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人才。在这方面,我们考虑,借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合理安排课程群各课程的学时学分,改革实践体系课程群,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相结合,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优化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教学模式,让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生惑的新模式,“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采用超星学习通智慧学习平台全面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利用手机端和PC端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互动方式,实现师生在课前、课上、课后的积极互动,使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最大限

  度的扩展,让学生的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抬头的利器”。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调动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由“堵”变“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优化培养模式。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商共建共享工程教育共同体,通过校企联合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共同建设课程和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等,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与培养模式。“训练营”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通过企业创新“训练营”,能够构建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平台,能够做到融合产业要求、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使大学生了解、追踪科学研究的最新前沿,拓宽研究视野,帮助大学生自身迅速成才。

  创新之处: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群研究,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群,整合前后关联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体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课程内容,与企业合作,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新工科背景下,要打造真正的大学课程、造就卓越的本科专业、成就鲜活的大学学生,课程体系设计就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专业之间的藩篱和理顺脱节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推进课程群建设,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来构架一个完整的体系,破除现有课程体系中陈旧教学内容和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编制与模块化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指导文件,这是一项细致耗时的工作。

  故此,我的研究思路是:

  (1)调研人才市场需求,准确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

  (2)将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分解到课程群,再落实课程群内各课程,编制课程教学大纲,构建完整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块体系;

  (3)根据能力模块,强化课程模块中的综合技能课程教学;

  (4)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提高学生专业应用实践素质应遵循的原则。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利用知网、万方等学术资源网站,搜索与课题相关的资料,翻阅相关书籍,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取其精华,不断充实研究内容,给课题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路径。

  (2)个案研究法:采用案例分析,比方以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某一模块为研究案例,突出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相近和关联比较密切的课程具有前导和后续关系的课程知识结构存在内在联系的课程构建体系群。

  (3)实验法:除了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实习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施步骤:

  2020.12组织好9人教师的学术梯队团队,并合理分工。

  2021.01-2021.02检索资料,提出课题实施方案。

  2021.03-2021.05到用人单位和有关高校调研,提出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

  2021.06-2021.09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解到各课程群,并整合课程群诸课程教学内容。

  2021.10-2022.04编写课程大纲和各种教学文件,构建完整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块,结合能力模块加强技能训练。

  2022.05对教学方法提出与提高学生应用实践素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

  2022.06-2022.12撰写研究报告,发表文章,准备专家鉴定结题。

  预期成果形式:

  (1)本课题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构建适应市场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已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编制优化后的教学文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

  (2)发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论文1-2篇。

  (3)形成研究报告,在本校推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经验。

  (4)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课题主持人作为一线教师,一直担任电子信息工程系系主任一职,主持修订了2013版、2016版、2018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长期从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项目4项(作为项目主持人的项目已按期结题),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已结题),主持校级教研项目3项(有两项已按期结题,其中一项在研),主持的校级教研项目“后疫情时期在线教学和一流课程建设的发展与思考---以《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课程为例”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主编出版教材3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4篇,其中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篇,EI检索论文1篇,申请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科素

  养,这些教学与科研经历,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本课题中,课题主持人除了统筹课题的研究过程外,还负责嵌入式课程群的建设。

  课题组协助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新学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探索、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一批理念先进、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教授作为本课题的协助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教授,参与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主要讲授《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在本课题中主要负责通信课程群的建设。

  课题组成员×××老师,硕士,副教授,在企业从事研发工作4年,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8年,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较强,主要担任《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教学,主持的校级项目2项,“信号处理基础课程体系创建与完善”和“《信号与系统》核心课程建设”,在本课题中主要负责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建设。

  课题组成员×××老师,硕士,讲师,通信工程系系主任,主要担任《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课程的教学,主持校级项目1项,已完成“数字通信仿真教学演示与实践”项目建设,专业素养较高,协作能力较强,在本课题中主要负责通信课程群的建设。

  课题组成员×××老师,硕士,讲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多年,一直深入研究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专业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发表论文多篇,主要担任《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在本课题中主要负责电路课程群的建设。

  课题组成员×××老师,硕士,副教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多年,专业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发表国内外核心论文多篇,主编及参编多本专业教材的编写,主要担任《高频电子线路》、《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主持校级项目2项,“基于“项目式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和“《高频电子线路》核心课程建设”,在本课题中主要负责电路课程群的建设。

  课题组成员×××老师,讲师,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专业知识扎实,参加过多项课题研究。自2015年以来参加了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的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在本课题中主要负责实践项目的建设。

  课题组其他成员均参与过省级或校级教科研项目的研究,且都发表过数篇论文,具有丰富的经验,相信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完成预期的研究成果。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钟晓敏.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5):90-94.

  [2]江华丽,林介本,张荣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4):31-34.

  [3]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

  [4]郭秀梅,王成义,张萍.“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群建设初探[J].高教学刊,2018,(12):21-23.

  [5]王成义,郭秀梅,张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高教学刊,2019,(8):133-135.

  [6]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路永华,朱晓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9,(11):97-99.

  [8]裴亚南,董亚洁,王鑫.基于雨课堂的大学课堂教学互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2):50-55.

  [9]郑光海,曲英伟.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实践教学优化整合与知识融合的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5,(06):58-60.

  [10]方杰,徐宇宝,张晓东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5,(03):28-29.

  [11]李光林,曹洪奎,关维国.面向应用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18,(5):163-165.

  [12]潘贵军,黄瑞,王玮等.地方综合性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9):223-224.

  [13]章献民,杨冬晓,杨建义.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78-181.

  [14]曾水玲,刘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J].高教学刊,2016,(5):83-84.

  [15]马艳娥,张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改革[J].高教学刊,2017,(4):148-149.

  课题编号:8743

篇四:专业认证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2322领域名称:物流工程

  领域英文名称:LogisticsEngineering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性科学,在发达国家已经有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在指导其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除了市场环境、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外,还包括物流工程硕士在内的总高级物流人才的紧缺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培养满足企业与社会各个方面所需的物流工程专业中高级人才迫在眉睫。

  “物流工程”(LogisticsEngineering),是物流和物流系统向软硬科学相结合的工程模式转变的新的学科。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军事后勤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物流工程”的中心课题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种物流系统(包括:制造物流系统、商业物流系统、社会物流系统以及军事物流系统等)进行规划、分析、优化、评价、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新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物流工程”学科可以授予物流工程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高级人才。物流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应坚实地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及本学科的动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能从事科研工作和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研究和解决本专业方面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能运用一种以上外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资料和撰写科技论文,基本达到能读、写、听、说的程度。

  二、培养对象和入学要求

  1、培养对象主要为:

  (1)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达到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具体要求按照国务院学位办有关工程硕士招生文件及本校招生简章执行。

  (3)工作业绩突出。

  2、报考人员通过国家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及领域入学复试,成绩合格者。学校根据国家下达的录取限额择优录取、培养。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培养,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以在校为主的课程学习和在企业为主从事实际课题研究相结合,经双方导师密切配合,实行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既要打好课程学习基础,又要以实际课题带动专门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能力的提高。

  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经企业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

  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逾期不能完成学习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四、领域研究方向简介

  本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物流产业规划与设计,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等;利用物流系统分析技术,优化物流系统的布局,探索物流系统合理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物流系统功能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流程设计与优化等;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规划、设计、配置与运用等。

  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优化企业物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例如MRP、JIT、DRP和LRP等资源配置技术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规划、设计、开发与维护适合企业环境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物流合理化。

  3、物流系统自动化技术研究:研究现代仓储系统如配送中心、自动化仓库(AS/RS)的规划设计、计算机仿真、管理与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研究自动化生产企业内物料连续输送系统的总体规划、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以及控制系统等。

  4、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与运作、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等。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开课单位

  学期

  公共必修课

  (共11学分)

  A00001自然辩证法

  36考试

  文法学院

  春

  A00002基础英语

  72考试

  外语学院

  春

  A00003专业英语与写作

  1考查

  经管学院

  春

  A00004应用概率统计

  36考试

  理学院

  春

  A00005科学和工程计算基础

  36考试

  理学院

  春

  专业必修课(一)

  (不少于10学分)

  B10001管理学

  36考试

  经管学院

  春

  B10002运筹学

  36考试

  经管学院

  春

  B10003统计学

  36考试

  经管学院

  春

  B10004物流工程

  36考试

  经管学院

  春

  专业必修课(二)

  (不少于10学分)

  B20001高级物流学

  36考试

  经管学院

  春

  B20002供应链管理

  36考试

  经管学院

  秋

  B20003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36考试

  经管学院

  秋

  B20004物流系统运作管理

  36考试

  经管学院

  秋

  B20005物流信息系统

  36考试

  经管学院

  秋

  专业必修课(三)

  (不少于10学分)

  B30001服务管理

  36考试

  经管学院

  秋

  B30002项目管理

  36考试

  经管学院

  秋

  B30003质量工程

  36考试

  经管学院

  秋

  B30004工程经济

  36考试

  经管学院

  秋

  B30005企业资源计划

  36考试

  经管学院

  秋

  B30006企业战略管理

  36考试

  经管学院

  秋

  选修课

  (至少3门)

  C00001电子商务

  1考查

  经管学院

  C00002财务管理

  1考查

  经管学院

  C00003高级经济学

  36考查

  经管学院

  C00004人力资源管理

  1考查

  经管学院

  必修环节

  D0000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考查

  D00002论文工作中期考核

  考查

  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所修的全部课程学分不少于32学分,不超过36学分(不包括必修环节)。工程硕士研究生可根据培养要求跨专业选修课程。对每门课程缺勤时间超过规定学时的四分之一者,取消其考核资格,不能获得学分,必须跟随下一年级重修。

  六、学位论文及答辩

  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力求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要突出实践性,强调学位论文的应用性,研究结果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半,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完必修课程学分的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

  2.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

  (1)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2)技术研究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严密、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可靠,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3)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3.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及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当的工作量,能够体现论文作者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专业管理工作的能力;

  4.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5.学位论文应有三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由3-5名专家组成。论文答辩可在校内或现场进行。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6.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着重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等过程中,发现抄袭剽窃现象的研究生,按结业处理。

  七、学位授予

  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相关热词搜索: 专业认证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专业 人才培养 优化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