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及其作品(7篇)

发布时间: 2024-02-21 16:16:03 浏览:

篇一: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及其作品

  

  【汤亭亭,颠覆美国华裔文坛的女作家】五四文坛四大女作家

  【汤亭亭,颠覆美国华裔文坛的女作家】五四文坛四大女作家

  1976年,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席卷全美,登上非文学类畅销书榜首宝座。她巧妙地嫁接了花木兰、蔡文姬、秦良玉等中国历史人物和现实的唐人街经验,颠覆了当时美国对华裔的偏见,赢得了美国主流文学的认可。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当代美国文坛上最有影响的华裔作家之一。她在1976年发表了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女勇士》,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手法、丰富的文化形象和奇特的故事传说震撼了当代美国文坛,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内涵,并获得该年度非小说类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奖。她以现代女性或女权主义的眼光去探索并试图重建华裔女性传统,她更侧重于撰写生活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她不仅为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而且她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整个美国华裔作家群体的士气。

  故事灵感来自母亲

  1940年出生于加州斯托克顿的汤亭亭是第二代移民,前一年,她母亲刚刚偷渡到美国。两位漂流异乡的中国人深感命运如轮盘赌般难测,便以当时一个以好运出名的金发赌徒的名字玛克辛作为女儿的英文名,希望她能给家庭带来好运气。

  汤亭亭的母亲朱英兰是一名助产士,也是《女勇士》中“母亲”的原型,在汤亭亭眼中母亲是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在祖父的坚持下,母亲和几个姨妈没有缠脚,而且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母亲就读的是广州的医科学校,教师都是来自欧洲的西医,“她是第一位把西药带回村子里的医生”。曾经写诗的父亲汤姆·汤是汤亭亭的中文老师,来

  到美国之后,先在洗衣店打工,后来自己开店。他的梦想通过女儿得以实现。他常常用嫉妒的口气对她说:“你看你多好,光写字就可以活下去了。”

  在汤亭亭的小说中,很多故事都是来自母亲。“我们家里有许多故事时间,早餐过后大家会讲讲各自的梦。梦是一个很好的连接点。我在新加坡与一位老姨妈重逢时,她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母亲梦着什么?’,所以梦在我们家非常重要。还有临睡前的故事时间,小孩们睡到床上以后,母亲会给我们讲故事直到我们睡着。这是我们家的一个老传统,我的外祖父就因每天在村里的广场上讲故事而闻名。”

  “我母亲告诉我的故事,有一些是她的梦,也有一些是她对中国的记忆。她保持着很好的记忆,但也有一些是不真实的记忆,这些不真实的记忆对她也很重要。我母亲是一名非法移民,我父亲也是,他躲在轮船上从古巴偷渡到了纽约。父亲有时会通过赌博来赚钱。有一个男人把钱全都输光了,我父亲就向那人提出用他妻子的签证抵债。那个男人就这样把他妻子的签证输掉了,我父亲就用这个签证,让母亲来到了美国。为了要过关,她必须熟记这个陌生女人的一切。包括她来自哪个村子,以及关于那个陌生村子的所有细节。因为作为一名非法移民,政府和权力机构会随时盘问她,这时她就必须讲别人的故事。这在美籍华裔中是个普遍现象。”母亲的叙事同时有着真实和虚拟两条线索,这些在汤亭亭的小说中也俯拾皆是。

  汤亭亭的每部小说构思时间短则3年,长则10载,年逾花甲后,转攻诗歌。111页的诗集《ToBeThePoet》更像日记,却好评如潮,这让那些终身孜孜以求的诗人们惊讶与艳羡。

  用小说重塑华人形象

  《女勇士》中母亲是个讲古高手、《中国佬》中曾祖父是个话匣子、《孙行者——他的伪书》中阿森·惠特曼则是一个文思泉涌不可遏止的能言善辩者……汤亭亭执著于“讲话”这个概念,她试图用“沉默”和“讲话”的对比来传递这样一个:华人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

  “接下来我对你说的话,你不可以告诉任何人。”这是汤亭亭的成

  名作《女勇士》中的开篇之语,一度在美国各高校中风行,成为年轻人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汤亭亭以这部描写华裔女性的小说,颠覆了当时美国对中国女性的偏见,同时赢得了美国主流文学的认可——在此之前,中国女性在美式成见里要么是缺乏力量的美丽娃娃,要么是妖媚神秘的邪恶化身。

  《女勇士》化用了中国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描述了中国母亲勇兰与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书中有这样两段:母亲挑开了女儿的舌筋,使她能言善辩。女儿曾经狠揍了一个和她年龄相仿、但不会在人前的华人女孩,对她说:“你知道吗?不讲话你就是棵植物!不讲话你就没有个性!”她的小说明确地表述了她对“沉默”的看法——一个人不正常的精神征候。在书中勇敢、乐观的全都是敢于讲话、善于讲话的人。她把“不讲话”视为软弱。而汤亭亭将华裔女性血液中的果敢与担当,华裔女性融入美国的蜕变过程,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30多年前的美国,正是因为这本小说,“花木兰”成为深入人心的中国女英雄,汤亭亭也被冠以“花木兰教母”之名。

  在《中国佬》一书中,她用了整整一章篇幅,逐条列出了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法案,公诉着历史上美国政府对华裔的盘剥。这种脱离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又难以融入美国社会和主流文化的身份困境,使得这本小说成为了华裔男性的正名之作。

  汤亭亭的第三部代表作《孙行者》,如同她的首部小说,融入了中华神话,同时将她最喜欢的美国作家之一惠特曼的自由精神引入作品,此时的主人公阿新更像是汤亭亭的代言人,直接告诉世人:华裔也是美国社会的有机部分,葆有自己族裔的精神传统与文化特质,才能不再被动地任人塑造,才能不再重复历史中长久以来的沉默忍耐。

  汤亭亭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构思时间从3年到10年,而作品每次问世都无一不是掷地有声,无一不是对历史上美国白人文化中心的质问,无一不是对华裔形象的重新定位,其小说亦凭借艺术手法本身,进入了美国文学史。同时,汤亭亭本人,也凭借其作品,成为一位只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授课者。

  写一本自己的和平书

  走出族裔问题的探索,战争与和平成为汤亭亭关注的重点。在她的内心是个反战者。2021年3月,汤亭亭在华盛顿被捕——她参加反对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游行,并冲入警方设置的封锁线。妇女节那天,她和很多女性在白宫门前身着粉色衣服载歌载舞,她称之为“粉色游行”,试图劝阻布什政府。她们向白宫砸球,“可惜没砸到布什”,警察驱散了她们。“3个星期以后,轰炸了”。

篇二: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及其作品

  

  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及其作品简介

  刘丽丽;宋伟

  【期刊名称】《华章》

  【年(卷),期】2013(000)033【摘

  要】随着电影《雪花秘扇》的上映,这部改编自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同名英文小说的电影,也引起了中国观众对原著作品和原著作者的关注。邝丽莎是目前最重要的美国华裔作家之一。她的作品,都是她经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充分汲取中国元素而创作的。

  【总页数】1页(P100-100)

  【作

  者】刘丽丽;宋伟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承德,067000;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承德,06700【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美籍华裔女作家作品主题分析——以谭恩美、邝丽莎为例2.美籍华裔女作家作品主题分析——以谭恩美、邝丽莎为例3.创伤·记忆·成长

  ——评邝丽莎的《中国娃娃》4.论邝丽莎中国文化书写的矛盾性——以《牡丹绮情》为例5.数据视野中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中美接受状况综述——基于中美书评数据和中国知网数据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及其作品

  

  美籍华人作家顾月华简历

  顾月华,美籍华人女作家,195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市。1972年,她成功申请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攻读历史专业。在科罗拉多大学学习期间,她发现自己对文学和写作充满热情,因此又专攻文学。1977年,顾月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美国莎士比亚协会的研究奖学金。

  毕业以后,顾月华继续潜心研究,1982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取名为《红叶燕》。该小说讲述了一对美籍华人夫妇在美国的许多挑战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受到读者的高度评价。

  此后,顾月华发表了大量作品,包括小说、文艺评论和研究著作等,其中一些作品《夜莺之歌》、《情节跌宕》等都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成为她的代表作。此外,她还主持了许多文学论坛,出版过多种文学论文集,以及参与多种研究项目。

  顾月华的作品充满与时俱进的洞见,勇于突破传统,以创新的视角表达读者的共鸣。她的作品透过刻画东西方文化及社会之间的跨界关系,充分展示了顾月华作为一名美籍华人女作家的独特性。

  同时,顾月华还是高校教授。她曾任教于密歇根大学等多所大学,在一系列课程中,她不仅传授文学课,还传授和宣传多元文化的理念,激励学生以创新的视角研究文学。

  此外,顾月华还是当今多所美国大学的社会文化讲座的研究专家,她活跃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受到各界人士的称赞。

  顾月华的研究和写作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尊重,她的作品

  -1-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美国、伊朗、印度等国家广泛流传。她获得的众多国际大奖,充分证明了她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由于顾月华一直致力于研究比较文学,探索中西文化之间的关联,以及文学的历史发展,其创作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当代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她被誉为“跨文化文学大家”,并获奖无数。

  顾月华是一位充满激情的美国华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充满洞见,以创新的视角表达读者的共鸣,在探索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感受到历史沧桑与不变的青春。她的作品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广泛热烈欢迎,并获得无数国际大奖,成为当今文学界传奇人物之一。

  -2-

篇四: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及其作品

  

  第34卷第3期 2013年3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e.Sei)

  Vo1.34No.3 Mar.2013 谭恩美作品中华裔女性的形象分析 马 玉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摘甘南747000)

  要:著名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因为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作为一名女性的敏锐眼光,她发现了所 有华裔女性所面临的一个最困扰的问题,那就是陷入身份含糊不清、不被认可的状态。于是在她的笔下,我 们可以看到许多许多华裔女性形象的悲惨遭遇,以及她们对追求幸福的强烈渴望。本文以谭恩美的第一部 成名小说《喜福会》为例,从后殖民角度和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谭恩美作品笔下的华裔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探 究她们与殖民主义进行反抗过程中思想上的觉悟,以及这些华裔女性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积极确立自身的 文化身份。

  关键词:谭恩美;华裔女性形象;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一O1

  13—02 一、华裔女性的身份陷入困境 和老板们喋喋不休,还有当众剔牙。一直以来,女儿 美国虽然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是也是一个 们都坚持一个信念,那就是真正忘掉自己是中国 年轻的殖民社会。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慢 人,无视母亲们的一切中国文化和礼仪,就能成为 慢散去,虽然使得殖民地国家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 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才能有机会步人上流社会。在 光。但是帝国主义并没有罢手,尽管形式更加隐蔽,西方社会里,华裔女性作为少数族裔,在地位上其 这给殖民地人民生理和心理上都带来了难以抚平 实和黑人没什么区别,在西方人眼里,黄种人和黑 的创伤。“白人至上”的思想已经远远压过了他们对 人一样,所以一直被西方人歧视。华裔女人作为一 中国文化的认知,她们每个人的心中萌发出强烈的 个少数群体,无论怎么努力,终究还是被主流文化 内心自卑感,越来越否定自己,渐渐疏离了自己本 视为他者。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女儿们一直在抵抗 土化的文明,导致了自我弱智化、原始化和本质化。

  母亲以及母亲所承载的文化,但是不幸的是,最后 在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所有华裔 他们掉进了既不是美国人又不是中国人的无边黑 母亲的女JL4H都是从小在美国长大,深受西方文化 暗里,她们的身份危机成为时时刻刻困扰着她们生 的影响,在心理上已经打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烙 活和工作的问题。在许多华裔美国评论家的眼中,印。她们想融人美国文化,想把自己彻彻底底变成 华裔美国人一开始就不应该在内心生出自己是美 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丽娜一度对自己具有东方女性 国人这样一种想法,不应该将美国人的风俗习惯和 特点的外貌耿耿于怀,她讨厌自己的眼睛,说它不 生活方式强加在自己的身上,逐渐远离甚至是放弃 够深陷,为了克服一点缺陷,她经常有意瞪大双眼,自己另一半的母国文化,这样只让自己在人生旅途 目的是想向美国人的大眼睛看齐。除了在外貌上做 中迷失自我,陷入身份危机的尴尬处境。

  努力,女儿们都选择了同一种方式,让自己进入主 谭恩美笔下的母亲们是一群处于社会弱势地 流的上层社会,而进入主流社会的捷径就是找一个 位的女性,是一群远离他乡只身移民美国后仍然饱 白种人丈夫。这种一心想要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心 受后殖民主义压迫的受害者。在她们中间,有的是 理,使女JLfl']从内心身处抵制中国文化,讨厌中国 为了躲避战乱,寻求一方安宁的生活净土;有的是 文化的一切,她们讨厌母亲们将自己当做战利品一 想摆脱贫穷,从此能过上温饱的日子;有的是想忘 样比来比去,她们讨厌这样身在美国但是言行举止 记过去的痛苦,找一个可以重拾生活信心的地方。

  还是停留在中国的母亲们。女儿们都不约而同地认 无论她们以前如何,当她们决定踏人异国他乡的那 为,母亲们总是背弃不了中国的一些习俗,喜欢有 一刻起,她们都是满怀憧憬的。但是万万没有想到 事没事就拿她们攀比,菜市场上为了多砍一些价而 的是,全新的美国生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 

篇五: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及其作品

  

  (10)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JoyceCarolOates,1938-)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生于纽约州洛克波特市,毕业于锡拉丘兹大学,1961年于底特律大学得硕士学位,后在底特律大学和加拿大温泽大学执教。现任普林斯顿大学驻校作家、客座教授,讲授文学创作。奥茨是一位多产作家,自1963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北门边》(BytheNorthGate)以来,一直活跃于美国文坛。她勤于笔耕,不断有作品问世,迄今为止已发表长篇小说四十余部,另著有多部短篇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文学评论等文集,同时也致力于时事议论文与侦探小说等通俗文类写作。

  奥茨著作颇丰,获奖无数,以短篇《在冰山下》(IntheRegionofIce)获1967年"欧·亨利奖"第一名;1970年以长篇小说代表作《他们》(Them)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人间乐园》(AGardenofEarthlyDelights,1966)等5部小说曾得到图书奖提名奖,《漆黑的水》(BlackWater,1992)等3部作品曾获普利策提名奖,《大瀑布》(TheFalls,2004)荣获2005年度法国费米纳文学奖。《我们是马尔瓦尼一家》(WeWeretheMulvaneys,1996)于2001年成为“奥普拉读书俱乐部”(Oprah’sBookClub)的推荐书目,这使得奥茨首次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凭借她多年来非凡的文学成就,奥茨至今已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作品风格

  奥茨小说有其独特之风格,所谓"心理现实主义",着意阐述人物内心之怪癖,或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透视到这一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狂暴本质。奥茨素以揭露美国社会的暴力行径和罪恶现象而闻名,其作品在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当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图,不仅生动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中下层阶级和劳动阶层的生活状态,而且触及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如学术界、法律界、宗教界、政坛,乃至拳击、足球等体育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美国文

  化传统对奥茨的影响显而易见,在继承马克·吐温、德莱塞、斯坦贝克等作家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她尤其擅长使用心理现实主义手法,注重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尽管她的某些作品尝试运用了心理分析、内心独白、意识流、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但是评论界普遍认为,奥茨的创作思想根基主要还是现实主义,因此她惯常被称为“具有巴尔扎克式雄心”的现实主义女作家。近几年,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奥茨又将她敏锐的现实主义触角伸向了犹太题材。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表姐妹》(TheCousins)可以说是奥茨新近发表的又一心理现实主义力作,内容涉及犹太民族的特殊经历——二战时期纳粹灭绝犹太种族的大屠杀(theHolocaust)。这个书信体小说最先发表在《哈泼斯杂志》(Harper’sMagazine)2004年7月号,2005年入选《美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选》,2006年4月最新出版的奥茨短篇小说专集《极度孤单:1966-2006新作加精选》(HighLonesome:New&SelectedStories1966-2006)中也收录了这篇小说。该作品从头到尾全部采用书信形式,包括了两名年过六旬的美国犹太裔老年妇女从1998年9月14日到1999年10月12日之间的29封来往信件。故事的起因是芝加哥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弗丽达·摩根斯顿出版的一本回忆录《死里逃生:童年往事》,这本书被一名自称“丽贝卡·施瓦茨”的美国犹太中产阶级妇女偶然读到。从摩根斯顿教授关于犹太种族“大屠杀”的亲身经历的叙述中,丽贝卡推断对方正是自己素未谋面却一度朝思暮想的、二战期间失散的表姐,于是便不断地写信给对方追忆往事,并且执著地要求“认亲”。小说正是以“认亲”的结果为悬念,通过构建过去和现在的双重语境,沿着两名写信人的双重叙事线索逐渐展开情节的。小说的现实主义层面主要在于:通信双方的来往信件真实地反映出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犹太“大屠杀”对两个人乃至两个家庭造成的深刻影响,以及创伤经历在劫后余生的主人公的心里投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篇六: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及其作品篇七: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及其作品

  

  作者:林瑛敏;董文胜作者机构:美国出版物刊名:当代外国文学页码:142-154页主题词:艾米·谭;《女勇士》;母亲们;金斯顿;《喜福会》;小说;加利福尼亚;母女关系;象征意义;美国英语摘要:艾米·林(中文名林瑛敏)作为教授、学者和诗人,在美国华裔文学界影响卓著。下面一段作者简介和作者照片系美国加州西方学院尹晓煌先生提供。尹晓煌是南京大学校友,获哈佛大学博士后留美执教。标题为本刊所加。林瑛敏(AmyLing)1943年出生于北京,六岁时随父母去美国定居,1975年获得纽约大学英语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乔治城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高等学府,现为威斯康星大学英文系教授,并兼任该校美籍亚裔研究中心主任,是当今美国华裔学术界颇有建树的学者。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美籍亚裔文学、妇女文学,主要著作有《世界之间:华裔妇女作家》(1989)、《想象美国》(1990)、《美国视野》(1992)等。本篇摘译自《世界之间:华裔妇女作家》第四章第三节。

相关热词搜索: 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及其作品 北美 女作家 新生代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