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林海链接“小农水”——湖北省竹溪公共财政支持生态民生水利纪实(汤学怀,邹蔚烈)

发布时间: 2022-05-11 14:35:02 浏览:
  去年冬天以来,湖北省竹溪县虽然没有下过透墒雨雪,但境内197条河流仍然流水潺潺。在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区,林间涌清泉,润物细无声;公共财政以奖代补兴建的1.3万多口水井、水窖、水池等微水工程,“瑶池”漾碧波,缓解人畜渴; “民办公助”兴修的870多处小型蓄引提灌农田水利工程和万亩节水灌溉项目区,渠水欢畅流,禾苗绿油油。全县有旱象不见旱灾,农民心里不慌,笑容写在脸上。

1 修“森林水库” 保绿水长流

地处大巴山脉东段北坡的竹溪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和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过去生态脆弱,虽然修建了不少水利设施,但因水库塘堰设施简陋,靠天下雨蓄水有限,跑冒滴漏严重,一遇干旱,难以抵御自然灾害风险。每到播种插秧用水时节,农民争抢水源,矛盾纠纷突出。

“为有活水源源来,植树造林能减灾。”竹溪县委县政府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农业的命脉”水问题,把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林、改善生态环境和兴修民生水利工程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水的来源。近9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资金6亿多元,用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和污水治理,营造“金山银山依托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条件。通过多年来干部群众不懈努力,全县退耕还林27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达300多万亩,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0.4%,经效益评估,“森林水库”年保土、保肥、增水价值4200万元以上。林网加固了生态屏障,出现了“小灾不见灾,大灾无大害”的景象。

“绿林涌清泉,滴滴都生钱。”森林涵养水分不仅形成了庞大的“地下蓄水池”,改善了水环境,还促进了“水发电、电保林、林涵水”的能源、水利、生态循环置换的生态经济圈越转越大。活水源源来自林间,去年该县小水电发电量达12.9亿kWh,水变钱4.54亿元,迈进了全国水电大县行列。

2 政府增投资 激活“小农水”

为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竹溪县自2003年开始实施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办法,对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村组集体等自愿开展的小型水源、渠道、机电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项目,政府分门别类给予财政补助。

该县2050多处水库、塘堰、泵站、水厂等蓄水供水设施,多数年久失修,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农民出工投劳有政策限额。农村税费改革后,竹溪县政府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责,确定“小农水”公共服务分门别类投入财政资金,分别实行市场化、半市场化、非市场化运作。对供水源地中小型水利建设工程,采取财政投资为主导,农民投工投劳为补充的公办民助措施;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性补贴、群众参入的办法;对户建户用户管的水井、水窖、水池等小型供水抗旱工程设施建设,实行政府补助,民办公助,受益户出资建设和维修管理。

竹溪县财政按照“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强采购、强化服务”的要求,对公共财政投资农村一定规模的公益性水利工程,实行公开招投标选定施工企业,主要材料设备实行政府采购,微型水利设施由财政补助,主管部门指定或推介诚信商家供应材料,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为建立“小农水”长效投入机制,该县水务、财政两部门具体划分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水管单位等类别,严格定性定编,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的改革。属公益性的,由公共财政投资,政府招标采购,实行工程招投标。属经营性的,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路子。县政府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一次性地解决了14名全额拨款编制;对重要供水源地竹溪河水库管理处这类准公益性单位,纳入财政差额预算拨款补助;对财政投资的乡村小水厂和其他小型水利设施,实行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出让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所有权,由政府制定水价,半场化运作,促使全县870多处水利设施“返老还童”、焕发青春。

民生水利,民众受益。蒋家堰镇小坝子村,以往灌溉渠道弯弯曲曲破破烂烂,沿途“跑冒滴漏”,末堰水时有时无。最忧心的是,每年插秧时节,全村人都要等水,少的要等两三天,多则要等十天半月。近年来通过县里扶持“小农水”项目资金128万元,水务部门派来专班施工,村民投工开挖基槽,建成了12618m的U形渠,由村里管水用水协会管理,村里每年付给管水员报酬,全村680多亩水田实现了旱涝保收。该村还利用安全饮水项目资金,从集镇接通了供水管道,使农户都吃上了安全卫生自来水,村民水源性疾病大大减少。如今小坝子村,清辙渠水绕村庄,鱼跃荷塘稻花香,人寿年丰农家乐,胜过江南好风光。

从省水利厅下派竹溪进行科技帮扶的专家型副县长姚伟,他认为这种以民营水利为主体的水利建管模式,为贫困山区闯出了一条加快水利发展的新路子。民营水利盘活了原有水利设施的“存量”,解决了水利建设的“增量”问题,大大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近年来通过“小农水”体制改革,全县新增灌溉面积2万多亩,安全饮水增加13万人,水源性疾病逐年减少,出现了人寿年丰新景象。

3 投资保重点 建设“米袋子”

竹溪县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在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投,引导农民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的同时,县政府在粮食主产区实施现代水利农业“米袋子工程”,坚持农户自愿、因地制宜、按规划实施的原则,项目建设的投劳投资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要经过受益区农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通过。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布局、规模和形式,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并注重水源、骨干工程和田间路渠工程配套建设,水利工程措施和现代农业措施相结合,确保工程竣工后,充分发挥效益。

中峰镇境内出产的大米口感清香、色若润玉、营养丰富,早在唐代就被钦定为贡米,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进一步发挥闻名遐尔的贡米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确定以中峰镇为有机贡米发展核心区,建设5万亩有机稻板块基地。去年以来,中峰镇党委政府按照县里安排,率先在邓家坝村建设有机贡米示范片。已投入该村建设资金500万元,配套新改河道,浆砌V型河堤1360m,维修老河堤970m,配套建设U型渠8000m,新修及硬化田间作业道2500m,修循环水泥路650m,连片小田改大田1000亩,渠路边栽植紫薇、月季900多株。现在“田块成方、路渠成网、道路通达、花草成行、有机高效”的邓家坝万吨有机贡米现代农业示范片已全面建成,顺利通过了上级检查验收。

省里投资竹溪县1600万元的2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春节前公开招标结束,这项投资该县丰溪、桃源等十三个乡镇低丘岗地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机耕路桥等工程,目前正在上马,当年可以全面完工,可产生综合效益每年2000万元以上,因此受到项目区群众热情支持和欢迎。

4 农民当“龙王” 做活水文章

竹溪是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县,过去由于小水利设施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致使库塘渠堰泵站等小型水利设施成了“政府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的烂摊子。通过“小农水”体制改革,在加强政府协调和水行政监管的同时,把群众自身受益的水事交给群众自己管理,实行民主决策,政府支持,财政资助,农民投工,自管自用。政府增加“民办公助”农田水利财政投资,农民明确了自己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主体地位,主动把建设、使用、管理水利水保设施当作自己份内的大事来办。

建立农民水协会、用好水权管水事,是竹溪县巩固与发展水权制度改革成果、确保农村安全饮水良性循环的良法。蒋家堰镇颜家街村在全县率先成立管水用水协会,建立了水事各项规章制度,合理确定并公开供水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还将拍卖山塘的1.2万元收入用于供水设施维修。农业用水按每亩每年交10元水费,提取20%作为协会积累,用于堰渠维修。蒋家堰镇政府总结推广颜家街村水协经验,在全镇已建立农民水协10余个,会员达4500多人,协会管理渠系60多km,灌溉面积1万多亩,去年收取水利设施维修基金10多万元,既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又大大减少了用水纠纷,促进了安定团结和新农村建设。

龙坝乡龙家坝村农民毛远德,三年前以每年上交村委会400元的价码买断青龙庵水库25年的经营使用权,当起了水“龙王”。他严格执行供水合同,确保灌区内120亩农田生产用水,受益村民秋收后按每亩田交水费10元的标准兑现,8元交给承包人,其中2元交集体作为水利设施建设资金,若因人为原因缺水造成庄稼减产,毛远德承诺赔偿损失。毛远德认真履责管护,青龙庵水库运行良好,灌区年年丰产增收。

由财政部门扶贫援建的龙坝乡吴坝村水塔、机井、过滤池等5处自来水设施,除解决了村民和学校吃水难,还免费向特困户、福利院供水,让他们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为确保“幸福水”长久润心田,村委会民主建立了管水用水制度,将这些供水设施包给3名热爱公益事业的农民管理,统一水价,水费收支公开透明,村民每人每月只出3元水费,用于小修管理费用支出和工资。水毁等自然灾害毁损供水设施,从财政转移支付村级经费中支出,由村委会出钱出人修复。据了解,全县64个整村推进重点扶贫村的安全饮水工程,都建立了管水用水协会组织和行之有效的制度。该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设施由于普遍建立了有偿使用制度,“红火一阵子,又成烂摊子”的重建轻管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5 政府送“涌泉” 滴滴润心田

竹溪县政府确定“十一五”期间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完成粮食主产区4.5万亩田间U型渠154km,建旱地水池水窖1750口,完成70条小流域1029km2的综合治理任务,所需资金由县财政、水务等部门负责筹措。

由于采取了资金整合的办法,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农林水专项资金捆绑使用,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水利总体建设规划进行,带动了资源和技术的整合,全县农村民生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近三年县政府投入财政性资金4200多万元,吸纳社会资金900多万元,用于维修改造水利工程设施,弥补了政府投入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农民成为水利建设主体,走上了“以水养水,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近三年该县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200多处,累计解决了2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2.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仅去年以来,就完成配套田间U型渠73km,整险加固水库5座,小流域治理完成了27km2,实施低丘岗地改造2万亩,高产基本农田改造9000亩,大大改善了农村自流灌溉条件。

生态经济林,蓄水又富民。去年以来,县财政协同林业部门完成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后续配套项目资金2.7亿元,计划用于发展香橼、木瓜、核桃、黄柏等林业产业基地6万亩。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并组织低产林改造1.5万亩,为全县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去年该县林、茶、果、药、花卉、林油、森林蔬菜等非木绿色产品为农民增收7亿元以上,促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05元,比上年净增400元,其中7成来自以林为主的绿色产业。

为实现“生态生金银,民生水长流”,新春伊始,竹溪县政府和财政、水务、林业等部门充分把握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补偿所带来的直接发展机遇,继续完善政府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突出抓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低产林改造、林业产业化经营和百里长廊生态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业生产力、生态质量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计划今年造林4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林业育苗1000亩、义务植树225万株、中幼林抚育30万亩、天然林管护300万亩,林农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长10%以上。继续抓好项目兴林、低产林改造和新建1万亩有机绿茶园、2万亩核桃、2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以木瓜、黄柏、杜仲等木本中药材产业,形成10万亩林药板块规模效益。县政府及早安排今年农村3.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上马;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完成3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抓好“五小”(即小井、小塘、小库、小渠、小窖)水利工程建设,新建29处小型引水渠设,改善灌溉面积6.7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18万亩;认真抓好竹溪河水库溢洪道扩建、洞沟河万亩灌区、泉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尽快实施,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保护好水环境,提高民生水利和现代农业抗灾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竹溪 湖北省 小农 纪实 民生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