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两型社会”建设(秦尊文)

发布时间: 2022-05-11 18:20:02 浏览:
  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如果单是赚钱机器,但环境恶化、生态退化,这不是生态城市或生态城市群;如果企业倒闭,职工失业,经济萧条,虽然没有对区域生态环境形成破坏,但这也不是生态城市或生态城市群。因此,武汉城市圈应当是“生态优先”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统一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同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笔者认为,建设“两型社会”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田。

构建“两型社会”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提法。国际上通常使用“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这是因为资源节约是环境友好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环境友好型”概念可以涵盖“资源节约型”:

在内涵方面,资源节约指的是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关注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使用率,环境友好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要素,资源节约只是其中的经济要素。

在对象方面,资源节约是相对生产的产品而言,而环境友好更为关注生产和消费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在手段方面,资源节约可以提供“节流”措施,而环境友好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统筹,而且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多地强调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多种措施降低环境成本。

“环境友好”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中。之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与服务”、“环境友好企业”等概念相继出现。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各国开始全面提出“环境友好”的理念。2004年日本发表了《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由此诞生。

这个概念引入我国后,是与“资源节约型”并列的。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两型”并列的原因是要突出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资源能源消耗的代价太大了。

据中国科学院《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选取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的消耗量来计算节约系数,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排序,结果表明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中国仅排在第54位。另据有关资料,2006年中国的GDP总量占到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1/3的钢材、1/4的铜和铝。2007年中国的GDP总量占到世界的6%,而能源消耗占到了全球的15%。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是日本的20倍,是韩国的8倍,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出约40%。

我国将“资源节约型”从“环境友好型”中单列出来,甚至放在“环境友好型”之前,正是基于目前资源能源消耗极其严峻的形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资源不节约也是导致对环境不友好的重要成因。2008年6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中国2007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8%,增量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2/3,比第二位的美国高14%;未来几年中国的排放量很可能会继续大幅度增加,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强劲,严重依靠煤,并且发展最快的是全球一些污染最严重的工业部门,如水泥、铝和厚玻璃板。因此,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狠抓资源节约也抓住了环境友好的要害之一。

“生态文明”是对社会主义文明观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也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

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是什么关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两型社会”(包括两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的主要阐释和基本内容。

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方案。方案特别强调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的理念。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武汉城市圈将建立健全新建项目准入机制,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的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这样,“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并用,可以形成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特别是促进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城市圈将通过改革资源产权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恢复成本、市场主导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这将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武汉城市圈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通过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政策,包括各种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努力推进三次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如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大力推广资源利用率高、污染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加强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鼓励发展热、电、冷等多联供,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积极开发风力、水力、太阳能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提高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降低产品制造的资源消耗;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等等。这些,也都是建设生态文明所要求的。

武汉城市圈建设全国首个生态城市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包括人的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武汉城市圈已经在前期有所动作。2004年在全国城市群中率先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圈”,并着手制定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规划。2008年,省政府又制定了试验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专项规划。相关规划要求:在城市,建设和谐生态社区。以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在城市社区逐步建立起节能、节水和节约资源为主的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处理、太阳能利用、安全防卫与智能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社区“八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节约化、智能化、文明化与人性化。在农村,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农村社区统一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经济、沼气与太阳能,办好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首个生态城市群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耗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武汉城市圈要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食品和汽车六大行业为重点,建设一批循环型试点企业;以现有的42个各类开发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循环型试点工业园和农业生态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机制,将武汉、黄石、鄂州、潜江建成为城市圈首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武汉城市圈建设全国首个生态城市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包括人的发展。这与国际上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是一致的。国际学者认为,生态城市具有人性或人本性,因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要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对于城市群来说,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自然环境就失去了其“人本”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城市群必须也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也是人性的城市群。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如果单是赚钱机器,但环境恶化、生态退化,这不是生态城市或生态城市群;如果企业倒闭,职工失业,经济萧条,虽然没有对区域生态环境形成破坏,但这也不是生态城市或生态城市群。因此,武汉城市圈应当是“生态优先”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统一。

作者简介:秦尊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视野 生态 社会 建设 秦尊文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