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发改局关于新兴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5-31 14:30:02 浏览:


  为进一步优化xx发展环境,强力推动我县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三个xx”,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我局对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摸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战略性新兴发展实施以来,我县狠抓产业招商、技术进步和项目推进,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积极贡献。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在原有的FRID智能包装,劲达节能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又先后引进了神光石英,清华同方3C产业两个项目,对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引导企业集聚,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四)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积极争取上级的补助资金,对企业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提升。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新情况、新问题将会不断涌现。同时,工作推进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加以重点突破和解决。如:重点领域发展还不够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本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有针对性的政策落实和突破力度需要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我县一批项目进入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二)集中精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引项目、促开工、抓投产”。加强项目储备。

  (三)全心全意加大服务企业力度。一是畅通项目落地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市有关部门联合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工作机制,通过统筹土地指标、优化审批流程等手段,加快项目落地。二是健全特殊人才的需求解决机制。三是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和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的作

  四、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

  (一)产业化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覆盖了三次产业。初步统计,全县现有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企业55家。其中,本地注册企业41家(含3家国企),外来委托、订单生产企业14家;组建农民专合社82家,发展产业型协会21个,农产品营销经纪人63人。

  在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获省级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1家,市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17家;通过国家级认证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专合社12个,市级示范社13个;获省市优秀农业经纪人4个。

  1、企业经营型。按产业类别分,现有生产型企业26家;加工类企业26家;旅游类企业3家。共流转土地、建立产业基地2.5万亩,发展订单农业9万亩,带动农户达3.2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7%。

  2、专合组织型。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发展农民专合社81个,注册资本6275万元。其中,水果种植20个、畜禽养殖26个、蔬菜种植13个、水产养殖10个、养蜂2个。合作社入社成员5460户,流转土地0.4万亩,带动农户11600户。2011年,实现销售总额5125万元。

  3、协会、经纪人型。全县登记注册的产业化经营性协会共21家、会员3025人,农产品经纪人注册会员63人。产业协会中,从事生产销售的16家,技术指导型协会3家,专业销售型2家。2011年,生产型协会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农产品经纪人销售总额达5125万元。

  (二)优势与特点

  1、区域化布局初现,组织化逐渐提高。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机制,我县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了杂交种子、绿色蔬菜、无公害优质水(干)果,可溯源生猪、优质獭兔、无公害水产等10类产业基地,以及“十点五线”休闲农业区。

  2、内培外引齐头并进,多元投入助推跨越。目前,55家龙头企业中,本土企业41家,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含国企收购额);引进产业化企业14家,实现生产值达1.8亿元。带动本县及周边地区农户3. 2万户;81家农民专合社,年收购销售额达1.5亿元,是十年前的35倍。

  3、三产融合互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在加快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中,年收购加工粮油达8.2万吨,肉类xx万吨,(本地原料的)特色食品0.4吨,分别占全县总产的55%、60%、15%。

  五、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尽管有中国幸福家园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但未针对形势变化制定相应的、系统的、新的农业产业化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二是成片成带、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力度不够,发展不平衡;三是乡镇“重项目建设、轻基础培育”,缺少系统研究和长远规划,助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力度较小。

  (二)龙头引领带动力不强。一是真正的重点产业化龙头少,且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本土企业中,仅有16家为市级龙头,无国家、省级的产业化企业。

  (三)产业规模发展不平衡。我县的农业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发育不够,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低;养殖业同样如此,规模化养殖比例低。

  (四)开放投入的力度不足。虽然农业投入逐年加大,但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说,其投入比重显得偏小。

  (五)产业发展的合力不够。品牌效应利用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xx品牌效益,在水果、蔬菜、大米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枣子就有“万佛”、“调元”、“观音”等品牌;二是部门优质服务于生产、服务于市场未能体现“xx”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窗口,有也仅限于大的公司行为,折射出市场发育不全和服务市场、服务产业化的宣传意识不强;三是机制不佳。

  三、对策和建议

  (一)理清发展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基本任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

  (二)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要认真分析优势,找准突破口,顺势推进。

  (三)强化发展措施。要重点加快“五个进程”。

  1、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首先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龙头。例如,种子产业要改变现有多乱杂的现象,借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重新发证契机,优化环境重点扶持3-5家种业企业做大做强;第二要延长产业链,促进精深、精细加工,主要是无公害粮油、生猪、獭兔和珍稀畜禽等配套精深加工,提升其附加值;第三要筛选引进名特农产品,提高科技水平,同时,积极引导,规范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2、加快农产品市场化进程。一是依托花生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农业产业园区,集加工、贸易、物流、仓储、信息科技服务于一体;二是抓紧县城修编工作,规划落实好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三是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3、加快农业规模化进程。首先要鼓励农民采取转包、流转、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推进农产品的规模生产,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思路,明确各区域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专合作组、种养大户的带动,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形成“一镇一色、一村一品”格局。此外,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的规模化,提高加工转化率,扩大市场份额。

  4、加快农产品品牌化进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整合打造名牌,共享品牌价值。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加快农业组织化进程。一是健全组织服务体系;二是强化政策引导;三是加强组织领导。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新兴产业 发改 农业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