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退化与保护对策

发布时间: 2022-03-03 10:22:44 浏览:

摘要:从人为因素、自然环境变化及种群增长等方面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生境质量下降、生境退化、环境阻力增大、麋鹿种群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并从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湿地

功能、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量、扩大野生放养的面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保护区;湿地退化;影响因素;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6-0249-03

1 引言

石首麋鹿保护区于1991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区是为了将回归故里的麋鹿在原生地

实施迁地保护,恢复野生种群。1985年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了麋鹿重引进中国的协议,该协议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麋鹿最后绝灭的北京南海子恢复麋鹿园林种群,第二阶

段在石首麋鹿保护区实施野生放养建立野生种群。1993年第一批引进34头,1994年引进30头,2002年再次引进30头,三次共引进94头。1995年1月投放自然开始野生放养,十多年来

麋鹿经历各种自然条件的考验,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2008年的冰霜灾害,麋鹿种群不断扩大,已达到2010年春的1010头(保护区内700头、杨波坦100头、江南三合垸

210头),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是我国重引进大型珍希物种的成功范例。

但是,保护区建立之后土地权属仍未解决,生境受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影响比较严重,加之近年来气候的剧烈变化以及麋鹿种群的快速增长导致保护区内的湿地植被退化,已经

开始影响到麋鹿种群的持续增长。因此,应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远期发展的规划,改善湿地环境,恢复湿地植被,使麋鹿种群的自然增长与湿地生境的恢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并有计划将保护区核心区内超容量的麋鹿逐步释放到野外,补充野外亚种群的数量,复壮亚种群的质量,形成稳定的野生种群。

2 保护区自然环境状况

保护区位于石首市人民大垸镇新码头,南临长江,东抵故道,西与白暨豚保护相邻,北面与大垸镇农田相接,总面积1 567hm2,地理坐标东经112°33′、北纬29°49′。保

护区属于江河盆地的一部分,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6m,最高为38.8m,最低为33m。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值呈弱酸性。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降雨量充沛,年

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70d,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

保护区的主要植被分类为:旱柳灌林(com Salix matsudana)(1998年大水后自然生长)、意杨林(com Populus euramericana)(1994年后人工栽种)、芦苇+荻群落(com

Phragmites communis+Miscanthus floridulus)、狗芽根群落(com Cyodon dactylon)、牛毛毡群落(com Eleochm2ris acicularis)[1]。

1997年共调查到高等植物161属共238种[1]。2005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协助本底调查高等植物256种,100多种植物为麋鹿的饲料植物,占牧草总量的72﹪。陆生脊椎动

物258种,鸟类115种(国家级保护鸟类8种),鱼类77种,两栖类14种,爬行类10种,兽类7种[2]。保护区内物种资源较为丰富,被科考专家誉为袖珍湿地基因库。

3 保护区湿地生境退化的原因

3.1 人为因素

3.1.1 天鹅洲故道围堤的影响

为了麋鹿的每年安全度汛,1997年修筑了天鹅洲故道围堤,隔开了长江和天鹅洲故道的水体交换,1998年长江大水,借助未被洪水冲毁的残堤让麋鹿躲水,顺利的度过特

大洪涝灾害。大水后对围堤进行了加固,提高了设防的标准,长江洪水从此无法蔓延到保护区内,湿地植被得不到洪水的滋润,长江上游漂浮水生植物以及洪积物不能到保护区内

,湿地植物种类减少,旱生植物增加。据2005年本底调查与1997年比较,湿地植物减少8种,中生及旱生植物增加26种。

3.1.2 种植意杨对湿地的影响

1994年开始,在土地权属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为了缓解麋鹿野放与土地所有单位的矛盾,原单位负责人到江苏大丰保护区考察,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

推广大丰保护区的经验,(大丰保护区原是一个国有林场,面积较大为7 800hm2,核心区2 668hm2,土地盐碱化,需要植树改良土壤)即地上植树,林下长草,草地上养鹿。保护

区内意杨种植面积最多时达500hm2,采取强制措施清除还剩250hm2,十多年实践证明大面积高密度种植外来物种速生意杨,加速了湿地旱化,意杨被称为“湿地抽水机”,破坏湿

地植被,麋鹿主要食物减少,林荫下植被演替为麋鹿不食的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如接骨草、天名精、葎草(接骨草占林面积80%)。

3.1.3 三峡蓄水的影响

根据对长江水位的监测,三峡蓄水后,连续几年来,长江丰水期保护区段的水位保持在34.5~36m左右,与1998年前相比较,水位低3~4m。现在天鹅洲故道与长江只有一个

涵闸连通,长江水位较低,加上连接涵闸的河床年久失修瘀积堵塞,河床抬高,而且涵闸的开启还要受人的控制,所以长江和长江天鹅洲故道的水体循环比较困难。

3.1.4 烧荒开垦对湿地的影响

1998年洪灾过后,中央制定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移民建镇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制定本该使洲滩、湖泊得到很好的保护,让湿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但2005年农村开始实施

土地二轮承包,将洲滩也随农田开垦承包,位于保护区内的柴码头和河口村将原生的240hm2芦苇湿地开垦成农田,精耕细作,种植棉花,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和农药,使多年形成

的湿地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在土地置换后,这片湿地上麋鹿可采食植物减少,也被苍耳、接骨草、天名精及其它中生、旱生植物替代。

3 .2 麋鹿自身因素

3. 2. 1 麋鹿采食

麋鹿最喜爱采食水生植物,保护区成立时沿故道边浅水区域沉水植物如竹叶眼子菜、金鱼藻、黑藻等,浮水植物如浮萍,野菱,水花生等都比较丰富,现在这些水草基本绝迹

。其次是麋鹿喜采食嫩叶汁多的草,如紫云英,灰菜,益母草等,这些植物急剧减少。再者麋鹿喜采食单子叶植物的嫩尖和嫩茎,如狗牙根,马鞭草,灯芯草等。这些牧草的产量

只能达到建区时的1/5。

3.2.2 麋鹿践踏

古书记载“南方麋千百成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耎,人因不耕而获之”(曹克清,1984),麋鹿的蹄子较大,集群生活,善于奔跑,所到之处植物均被踏倒,特别

是雨后的反复践踏,只有生命力极强耐践踏的植物存活下来,生存力较差的植物越来越少,有些地方湿地生境被破坏,成为不毛之地。麋鹿采食对植被的影响与践踏相比,后者危

害更大。

3.3 自然因素

大气变暖、干旱天气导致藤本植物疯长,保护区内葎草、杠板归、野大豆等藤本植物由点状连成片状,侵蚀了大量的草场。除野大豆能够被麋鹿采食外,其它均不能被采

食。根据藤本植物的长势和分布情况来看,有大面积扩散蔓延的可能。

4 湿地退化对麋鹿的影响

4.1 食物不足

1997年保护区本底调查资料显示,依据当时麋鹿可食植被总生物量测算,保护区可容纳1 000~1 500头种群数量,也就是一头麋鹿需要采食1hm2土地上的植被。现在麋鹿数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为对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春、夏季植物生长茂盛麋鹿采食不成问题,但是遇到故道高水位,主要草场被淹,意杨林中无食可取,保护区内600多头麋鹿集中

在约200~300hm2的范围内活动,麋鹿采食困难;冬季和早春植物枯萎,冬青植物生长缓慢,麋鹿同样也面临食物的不足问题。

4.2 水体污染

故道内渍高水位时期正是夏末秋初高温多雨季节,长江正处于丰洪期,天鹅洲故道没有排水设施,有时连遇暴雨,水位猛涨,(天鹅洲故道容纳石首市江北3个乡镇的农田渍

水),除了影响麋鹿的食源外,还因大量中生、旱生阔叶植物大面积被淹,腐烂发臭,使水体变黑,水体不能顺地势流动,不能与故道沟通,造成水体污染。天鹅洲围堤上散养的

家畜排泄物顺地势流进水沟内,加上浅水区域麋鹿活动的粪便漂浮在水面上,经高温发酵会污染水源,从而影响麋鹿的健康。

4.3 诱发疾病

麋鹿种群数量大,活动范围小,长期生活在意杨林和茂密的接骨草植被这样的有害环境(不透风、向阳、高温、高湿)中,食物相对不足,再加上饮用不清洁的水源等因

素,如遇上气候剧烈变化,麋鹿抵抗力低,容易诱发消化道疾病、寄生虫病等。2010年4月,保护区内发生了0154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对野生种群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

5 保护对策

5.1 改善保护区内湿地生境,恢复湿地功能

5.1.1 清除意杨

保护区土地权属落实后迅速砍伐意杨,制定全面科学的湿地保护规划,根据麋鹿对生境的要求,稀植本地的树种,有利于通风采光,营造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自然景观,扩大植

物的光照范围,一者可以美化环境,二者可以有利生境的恢复,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量。

5.1.2 建立水循环

应在天鹅洲故道进出口处建设电力排灌设施,以有效控制故道水位,这是解决天鹅洲湿地水体循环的根本问题。现阶段,应在保护区内规划好进水和排水的渠道,形成水渠网

络,在进排两端建电灌和电排,保证保护区内水体正常循环,并与故道连通。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依据季节变化控制天鹅洲故道相应的水位,设定一个程序,定期有规律的降低天鹅

洲故道的水位。一是可以减缓湿地旱化程度,改善湿地的功能,有利湿地植被的恢复,二是能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让麋鹿能喝到干净清洁的水,三是有助于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形

成,此外沿排灌渠增加一些水塘,利于发情期麋鹿繁殖群选择合适的生境。

5.1.3 清除麋鹿不宜采食的植物

麋鹿的活动及人为活动加速了苍耳、接骨草、天名精等中、旱生植物的传播,并迅速形成优势种,生长速度快,覆盖了保护区很大面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

除杂,对于大面积分布的中、旱生植物,在地势平坦的地方,根据其根系发达不耐水淹的特点,采取人工提高地下水位的办法,分块、分片筑坝灌水淹没根部,消除中、旱生植物

,在地势落差较大的地方,用机械清除;对较小面单一不可食中、旱生植物用化学的方法定向定点除杂;对零星分散单株植物防止扩散,采用人工的方法除杂。只有采取综合的方

法,才能控制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的曼延和疯长,促进湿地的恢复。

5.1.4 建人工湿地植被

砍伐的林地、被开垦的土地、退耕还草的旱化地靠自然恢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有必要采用封闭拦网,有计划,分批实施人工翻耕,选择合适的种子,如耐踩,产量高的

牧草种子,混合播种,人工培育管理,待湿地植物恢复后,拆除拦网,让麋鹿采食,解决冬春麋鹿相对食物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人工种植牧草,规划一定面积拦网,种植产量品质

优良的冬青植物,建立人工草场,如黑麦草、紫云英、冬小麦等作为冬季食物的补充。

5.2 扩大野放面积

目前石首保护区的麋鹿已形成3个亚种群,由于1998年大洪水淹没了整个保护区,两个小种群向外自然扩散,在杨波坦(约1 666hm2)、江南三合垸(约1 400hm2)芦苇沼泽

湿地形成了100多头和200多头的亚种群。以保护区为中心,三地之间的麋鹿可以相互交流。三合垸的麋鹿在冬春季洞庭湖(海拔高程26~28m)水位较低时,麋鹿向东洞庭湖保护区

迁徙,在长江丰水期洞庭湖水位较高时,活动区域被淹,麋鹿又向上游石首境内的三合垸和杨波坦(海拔高程33~36m)迁徙。现在有必要将两个野生麋鹿种群的栖息地加强保护,

划入到保护区缓冲区。同时规划石首至洞庭湖,以长江两岸的芦苇洲滩作为麋鹿迁移的走廊,限制或减少一些人为活动强度,形成麋鹿保护的通道,以利更好保护。这一规划能实

现,今后保护区核心区内控制一定规模的种群数量,将核心区超容量的麋鹿释放到野外,维持核心区内的生态平衡,为野生种群复壮提供种质资源,这样既可缓解保护区湿地生境

的承载压力,又有利保护区湿地生境的恢复,更有利长期的保护。

6 结语

石首麋鹿保护区已经实现了中英重引进麋鹿项目的第二期目标,即恢复麋鹿野生种群,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完全野生仍有一定差距。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保护区内生境改造恢复

工作,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为完全实现野生放养提供种源,另一方面,对已经建立的两个野生种群,要创造条件,改善生存环境,减轻生存压力,以实现麋鹿的完全野生,并同

时处理好与人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胜祥,雷 耘,蒙建中,等.石首天鹅洲麋鹿保护区植物资源现状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2):27~28.

[2] 刘胜祥.天鹅洲湿地麋鹿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J].南都学坛,2000(3):61~62.

[3] 杨戎生,温华军,李鹏飞.麋鹿重返自然之路[C]//编者.麋鹿还家二十周年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 王宗祎,玛雅•博依德.麋鹿重引进项目与重引进生物学[J].生物学教学,2005(6):105~107.

[5] 杨戎生,张林源,唐宝田,等.中国麋鹿种群现状调查[J].动物学杂志,2003, 38(2):76~81.

[6] 张林源,李丙鑫,钟震宇.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环境变迁与恢复建设[C]//编者.21世纪新北京生态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7] 蒋志刚,张林源,杨戎生,等.中国麋鹿种群密度制约现象与发展策略[J].动物学报,2001,47(1):53~58.

相关热词搜索: 石首 生境 麋鹿 自然保护区 湿地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