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提升网络学术期刊传播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22-03-04 09:47:00 浏览:

[摘 要] 为提升网络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提高网络学术期刊的发行质量,针对网络学术期刊的特点,围绕其发行与传播环境,并结合对2015年我国SCI收录期刊的实证分析,提出提升网络学术期刊传播能力的对策。网络学术期刊传播能力的提升,需要编辑树立互联网思维,需要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发行途径,重视标识符的使用以及重视挖掘语义出版等新出版模式。学术期刊的发展应顺应时代潮流,新元素和新出版模式的使用将成为网络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网络学术期刊 传播能力 互联网思维 新媒体技术 标识符 语义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1-0082-0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at enhancing the transmission capac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issue of online academic journal. Point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academic journal, around its publishing and propagating environment, and combined wit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2015 China SCI Journal,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for enhancing the transmission capacity of online academic journal was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transmission capacity of online academic journal, it needs to build up internet thinking,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ublish channels, pay attention to using identifier and semantic publishing.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 should trend of the times,using new element and new publishing mode will be inexorable trend of the online academic jour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Online academic journal Transmission capacity Internet thinking New media technology Identifie Semantic publishing

网络学术期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网络化的印刷版学术期刊,即将期刊以原始排版格式或PDF格式上传到自身网站或数据库等合作检索平台,实现传播渠道的网络化;一类是纯电子版学术期刊,即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期刊的组稿、审读、制作、出版和发行。目前,我国网络学术期刊大多属于前一类,这类期刊与后一类期刊相比,在内容生产、管理过程和产品形态上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都还有限。尽管如此,也已无法阻挡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势头,并且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电子终端产品的普及,网络学术期刊正在改变受众的检索方式和阅读习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数据库、App和微信等渠道,人们可以便捷地检索和获取所需信息,从而使网络发行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大众出版企业来说,网络技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纸质传播垄断性的丧失,使其原来依托于纸质载体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其本身的内容资源优势也在网络环境中弱化[1]。因此,在保证纸质载体内容资源优势的同时,影响期刊网络传播能力及发行质量的因素更加需要受到重视。

1 影响网络学术期刊传播能力的因素分析

1. 1 互联网思维

学术期刊的长足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提升期刊质量的基础上,优质的期刊内容是保障学术期刊衍生和发展的前提,但在网络化时代影响期刊发展另一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于学术期刊编辑的思维方式。2011年,百度CEO李彦宏首次提出互联网思维,此后互联网思维逐渐流行,并改造和颠覆了许多传统企业,便捷、表达、免费、数据思维和用户体验是互联网思维的五大关键词[2]。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扑面而来的大环境下,网络学术期刊如同众多企业一样需要拥抱互联网思维。期刊编辑应意识到期刊网络介质的存在,要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到期刊生产的全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改造期刊,提升期刊的传播能力。

1.2 多渠道的发行途径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使期刊的发行渠道越来越广,网站、数据库、微博、微信等都可以成为学术期刊网络化的途径。长尾理论指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3]。在印刷版发行普遍受到网络冲击的背景下,网络学术期刊更需要加强渠道建设,提高网络发行质量,增强传播能力。

网站建设。从单向被动的Web 1.0到互动参与的Web 2.0,网络环境不断开放,如今以语义网为标志的Web 3.0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发展追求及时、个性、多元、智能。然而,我国学术期刊网站的建设却未能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虽然学术期刊网站上提供的信息已越来越丰富,在线投稿系统的应用已越来越普及,发布摘要和全文的比例也已越来越高[4],但是我国期刊编辑部的网站建设仍参差不齐,网站自主性较差,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网络学术期刊的发展和传播。网站建设可以反映网络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通常优秀的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网站建设能力。笔者对2015年SCI收录的我国123种学术期刊的网站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显示,我国SCI收录期刊的网站建设情况良好,有87.80%的期刊网站为自主性网站,有70.73%的期刊网站能够提供全文下载,有57.72%的期刊网站设置了高阅读(most read)、高下载(most cited)、高被引(highlighted articles)、热点论文(top download)等栏目,有21.95%的期刊网站中标注二维码。总体上,我国SCI收录期刊对网站建设较为重视,同时也表明网站建设可以作为提高期刊传播能力和发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依托网站作为主要发布平台的网络学术期刊的发展更需要加强网站建设,融合大众传播、单向/双向传播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传播网站,满足用户对信息及时性、碎片化和便捷性的要求[5]。一方面,读者通过网站可以了解丰富的有关编辑部和期刊的信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网站可以实现期刊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交流,提供学术平台,进行交流对话。

数据库合作。网络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库的出版,与数据库合作是提高期刊传播能力和发行质量的又一因素。学术期刊数据库种类很多,国际上许多主要的学术期刊出版商和学会、协会等机构都具有自己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提供数字化全文期刊的集成服务[6],国内图书馆使用较多的外文期刊数据库主要有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工程索引(Ei Village)、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SC)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 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物理学会(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爱思唯尔(Elsevier)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斯普林格(Springer)数据库和威利·布莱克威尔(Wiley-Blackwell)期刊数据库等。中文期刊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统计分析显示,在2015年SCI收录的我国123种学术期刊中,虽然有12.2%的期刊网站为非自主性网站,但是这些期刊均与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威利线上图书馆(Wiley online library)等数据库建立了联系,通过数据库平台进行全文的发布及优秀论文的推荐。可见,网络学术期刊与国内外优秀数据库合作可以扩宽其传播范围,提高国际影响力。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客户终端软件的普及和应用,拉近了人们与网络之间的距离。在众多新媒体中,微信是将通信、社交和平台化融合在一起的应用十分广泛的即时通讯软件,通过扫描二维码会链接到相应网站或关注到相应的微信平台。调查显示,在美国发行量较高的期刊和日本的大多期刊上都已印刷二维码,而我国对二维码在期刊中应用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7]。即便是在2015年SCI收录的我国123种期刊中,在网站中标注二维码的期刊也只有27种,且仅有《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在期刊论文中标注了二维码,《世界胃肠病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在期刊论文后标注了出版商百世登的二维码。以微信和二维码为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是提升网络学术期刊传播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媒介,应重视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

1.3 标识符的应用

当大数据汹涌而至,海量信息充斥网络,具有国际规范性的唯一标识符对于资源的描述和发现将越来越重要[8]。在网络学术期刊论文中规范使用标识符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在网络环境下更加方便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而且有助于提高网络学术期刊的发行质量,更加注重读者的用户体验。目前被期刊广泛使用的标识符主要有数字对象标识符(DOI),它是一组以10为目录代码的由数字、字母或其他符号组成的字符串,前缀和后缀中间由“/”分隔,具有对数字资源进行永久命名标识和动态解析链接的特征。通过DOI解析不仅可以快速查询到论文,还可以实现引文到全文的链接以及资源的跨库链接,提高论文的全文访问量和下载量,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越来越多的期刊意识到DOI的价值,在123种2015年SCI收录的我国期刊中,文中标注DOI的期刊比例已达到78.86%。

类似于DOI,开放研究者和贡献者标识符(ORCID)是唯一身份认证标识符,它由16位数字组成,每4位数字中间由“—”连接,具有永久性和全球通用性,最初用以解决作者姓名歧义问题,后来扩展到用于科学家个人的科研产出管理。在论文中标注ORCID,有利于读者通过网站了解论文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当需要查询或追踪作者相关文献时,点击或者在浏览器中输入相关URL,就可以查询到该作者所有的关联文章、学术贡献和成就等信息[9]。201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推出了iAuthor,其核心功能在于注册ORCID。目前,iAuthor已经在中国科学院100多个研究所得到应用,注册用户数量超过15000人[10]。然而,ORCID在我国期刊中的标注还有待得到重视。在123种我国2015年收录的SCI期刊中,只有《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应用物理和工程)》(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在文中标注了ORCID。

除此以外,在期刊论文中标注的标识符还有出版记录(CrossMark)、开放式参考文献链接系统(CrossRef)、基金资助者信息查询(FoundRef )以及学科标识等。出版记录可为论文版本的追踪提供极大便利,记录了论文不同版本更新、更正、修改或者撤回等信息[11];CrossRef可提供全文和引文之间的持久链接,通过CrossRef可访问相关的版权和开放的内容;FundRef可为每个基金提供类似于文章的数字对象标识符[12]。2014年《浙江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成为首家为每篇刊发论文加载CrossMark的中国期刊,并为每篇刊发论文加载了FundRef等标识符。笔者统计显示,在123种2015年SCI收录的我国期刊中为每篇刊发论文标记CrossMark的期刊有9种;另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在论文中标注了光学分类与标引体系代码 (OCIS codes),《中国光学快报》(Chinese Optics Letters)、《中国物理(英文版)》(Chinese Physics B)、《理论物理通讯》(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Science China(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和《物理学报》为每篇论文标注了医疗影像信息系统代码(PACS code)。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数据的传输方式发生了变化,对数字内容进行规范有效识别和管理,可提升期刊的创新服务能力及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网络学术期刊应重视使用这些标识符。

1.4 语义出版等新出版模式的挖掘

网络环境下,学者们对学术信息资源快速、便捷和人性化检索方式的追求,对更加智能地获取新信息、解决新问题的期望,使传统出版模式受到挑战,随着以语义网为特征的Web 3.0的出现,语义出版等新出版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已经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13]。2009年,肖顿(David Shotton)等首次提出语义出版的概念,即发掘并丰富文章的知识内涵,使其在网络上能够更方便地被自动发现,可以自动链接与语义相关的文章,支持对文章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进行访问并操作,文章之间各种知识能够便捷地进行关联和集成[14]。语义出版下的组织方式更加细化,从以文章为单元向以章节、图表、数据等知识为单元的组织方式转变。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机构对语义出版的关注和研究都还不够,只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少数学术数据库服务商和出版机构开展过语义技术的应用[15]。我国学术期刊平台大都停留在提供PDF文档的阶段,不仅文章与文章之间缺少紧密联系,文章内部也缺乏语义标注,信息与数据之间的整合和链接较少。语义出版等新出版模式的挖掘对提高网络学术期刊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实现网络期刊的良性发展将具有重要价值。

2 对网络学术期刊传播能力提升的思考

2.1 转变方式,培养网络学术期刊编辑的网络思维

网络学术期刊编辑应树立互联网思维,一方面,需加强对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了解和学习,提高获取信息、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需改变长期以来在传统出版模式和经营体制下形成的固有思维,注重加强期刊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注重利用网络的便捷性缩短网络学术期刊发行的时效,注重寻求网络学术期刊盈利新模式,注重发挥数据分析预测功能在期刊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注重网络环境下期刊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了解读者需求,关注读者的用户体验。

2.2 加强建设,营造网络学术期刊的多元化传播环境

研究表明,期刊排名与网站的网络影响力显著相关,与网站影响力评价指标如网站规模、网站链接可视度和入链数都存在一定相关性[16]。提高网络学术期刊的网站质量及其网络影响力,一方面,网站技术水平较低的期刊编辑部,应完善网站功能,扩大网站规模,增加网站链接数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实时和交互的特性,体现服务性和互动性,可以通过为每篇论文增加链接功能,方便读者检索信息,也可以针对每篇论文或每个栏目增加评论功能,使读者能够参与其中,还可以增设互动栏目,吸引更多读者关注网站。

2.3 重视合作,扩大网络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传播范围

期刊编辑部需根据自身期刊的特点,一方面,加强与国内优秀数据库的合作;另一方面,寻求与国外重要数据库合作,促进学术期刊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发行。同时,期刊编辑部应注意将与其合作的检索系统或数据库刊登在期刊封面或发布在网站上,以利于读者通过数据库检索平台获取信息。

2.4 扩展渠道,实现网络学术期刊的多媒介传播

网络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期刊重要内容、特色栏目和热点学术问题,发挥微信的服务功能,还可以在期刊封面、页眉页脚等处或期刊网站上置入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阅读期刊摘要或全文。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以微信和二维码为代表,网络学术期刊应当意识到新媒体技术为期刊带来的革新,融合多种新媒体技术发展期刊,多渠道实现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2.5 创新服务,增加网络学术期刊的标识功能

在数字信息环境中,期刊编辑部应善于使用标识符,在期刊论文中添加新的元素,与时俱进地发展期刊,提高国际创新服务能力。网络学术期刊应积极申请注册DOI和ORCID等数字标识符,并在期刊论文中进行标注。其中, 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已新增DOI作为著录项目。

2.6 关注未来,开发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的新模式

对于学术编辑部来讲,由于语义技术较复杂、语义出版投入成本较高等原因,语义出版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障碍,但期刊编辑部仍应注重改进出版流程,加强与大型出版机构和数据库合作,关注语义技术在丰富期刊论文的表现形式、提高内容的可操作性和交互性以及增强信息和知识的关联度方面发挥的作用。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不断前进,这样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网络学术期刊。

3 结 语

学术期刊的发展应顺应时代潮流,摆脱传统出版模式下禁锢的思想,树立互联网思维,注重利用新媒介和新媒体技术进行发行和传播,在提高网络学术期刊内容质量的同时,注重增强网络环境下读者的用户体验,增添标识符和语义标注,增强文章与文章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接和关联度,以利于读者对信息的获取和有效利用,新元素和新出版模式的使用将成为网络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 释

[1][5][6][13]徐丽芳,刘锦宏,丛挺. 数字出版概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3,48-49,43,76

[2]互联网思维[EB/OL]. (2015-06-0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14PvLNbyym5vzPJZz_h8jQwBK8hw9nO-OohfvIJH0d2pNex-XSd0u5Z3rx7C3EK1My9gjqvEHEGISx41ZwLJnzyUNd8x6-0Z8ljzb3Z2a

[3]潘国刚,郭毅. “互联网思维”产生的原因和特性研究[J]. 互联网天地,2014(5):44-46

[4]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 2007—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19-525

[7]杨郁霞. 科技期刊二维码的应用情况分析[J]. 编辑学报,2013,25(4):374-376

[8]孙坦,黄金霞,张建勇,等. 科学家国际化识别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17-22

[9][10]姚戈,王淑华. 科技期刊著者姓名规范控制及身份识别分析和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41-46

[11][12]张欣欣,张月红,缪弈洲,等. 创新与“棒”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思考与实践[J]. 科技与出版,2015(4):28-33

[14]翁彦琴,彭希珺. 爱思唯尔(Elsevier)语义出版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56-1261

[15]王晓光,陈孝禹. 语义出版的概念与形式[J]. 出版发行研究,2011(11):54-58

[16]刘虹,孙建军,郑彦宁,等. CSSCI来源期刊的网站影响力分析[J]. 情报杂志,2012,31(4):5-8

(收稿日期:2015-10-13)

相关热词搜索: 学术期刊 实践 提升 思考 传播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