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模拟考场

发布时间: 2022-03-04 09:49:39 浏览:

1.【微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材料使用思辨性的语言,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

2017年2月,央视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董卿担任制作人和主持人。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朗读文字,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节目可拆解为三部分:嘉宾讲述个人故事、嘉宾朗读、读后专家解读。这档节目,没有复杂的形式,只有一个人、一段故事、一段文字。节目播出后,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随即“文化盛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碎片化朗读”“名人光环”等也改变不了国人读书甚少和不爱阅读的事实。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微指导】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审题立意。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讲述了央视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及该节目的宗旨、节目组成以及播出后观众的反响。写作时,同学们应从正反两面来思考,既要看到该节目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不足的一面,这样才能体现出思辨性。

【微写作】诚然,《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能够以一种简单而不失雅趣的方式,对国人的阅读兴趣起到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它的可贵之处,也是其拥有高口碑的原因。但是,它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是大众媒体的一部分,这也就体现了《朗读者》势必存在着一些弊端。请一些名人朗读尽管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表演,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手段?这是我们常人所不知的。因此,“名人效应”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蒙蔽性甚至欺骗性。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证明不了太多东西。

【微点评】作者既肯定了《朗读者》带来的积极意义,以及节目对国人的阅读兴趣起到的促进作用;同时,作者也指出了节目的不足之处。

2.【微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材料体现辩证的思维,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

前段时日,北京大学冷门专业——古生物学专业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引起人们关注。据了解,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至今,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一个人,至今已是“六代单传”。而在谈及选此专业的原因时,毕业照主人公安永睿表示完全是始于初心:“自己特别想学这个专业,不为别的,就是想圆儿时对古生物学喜爱的梦。”据了解,安永睿已留校。

对于“一个人的毕业照”及其相关内容,你怎么看?

【微指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写作时,考生可以由对现象的分析引出观点,再权衡比较中说理,大胆论证,才能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

【微写作】怀珠踽行,虽艰自熠。古生物学专业“六代单传”,一个人的毕业照虽略显萧瑟,却也别有一种光芒。这个普通的青年让我们看到,专注梦想的人自然熠熠生辉。安永睿不被潮流裹挟,毅然投身梦想,这份专注与纯粹在当代年轻人的身上鲜见。安永睿自有一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闲适与自得,这是他的智慧——不入世俗的俗套,而是专注内心所向。我认为,无论成败,敢于追求和坚持梦想就是肯定与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不为尘嚣拘,一心循所向。

【微点评】文段观点鲜明,剖析透彻。安永睿选择古生物学专业自有其道理,他对梦想的执着是很多人不敢“孤注一掷”的。作者在分析中体现了辩证思维,认识很深刻。

3.【微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围绕材料准确立意,运用诗化的语言,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

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图书馆内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听音乐。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他们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因此,杭州图书馆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

曾有读者因身边的流浪者身上散发的异味而感到不满,无法接受,说允许他们进图书馆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对此,馆长表示无权拒绝他们入馆读书,如有人觉得不便可更换座位,或者选择离开。

对此,你怎么看?

【微指导】就这则材料看,有两种写法。一是立论,谈正面的观点,支持、赞同杭州图书馆的做法,并加以论证,说明支持的理由;二是驳论,先指出某些读者的错误认识,加以批驳,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

【微写作】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读书,因此被誉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这种温暖,来源于宽容。温暖的宽容,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杭州图书馆让这些在生活中饱受苦难的人,在生活的艰辛之余,还能安心读书,陶冶身心,享受生命的美好,着實令人欣慰。如今的冰冷世界中,还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对一切在生活重压下挣扎的人来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

【微点评】这段文字开头简述材料,提出“宽容、平等”的观点,接着分析杭州图书馆带给人们的益处。结尾再次赞美杭州图书馆的暖心行为。内容充实,语言得体。

4.【微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材料准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

一生只做一件事?太无聊了!跟你有同样感慨的人大概不只少数,从“斜杠青年”近些年来的大行其道就可窥见一二。

“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的代名词。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不同,“斜杠青年”代表着人们对可能性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

那么,你是愿意成为一名这样的“斜杠青年”,还是愿意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谈谈你的想法。

【微指导】“斜杠青年”是一个新生词,其含义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切入点,可以从如下角度来写:从其特点谈“多元思想与多元生活”“生活需要多样化”;从赞美的角度看,“斜杠青年”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从专家的角度看,可以分析“斜杠青年”的意义;从反对的角度看,“斜杠青年”对职业的专注度值得思考。

【微写作】我愿意成为“斜杠青年”。“斜杠”身份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与更多的路径去接近自由,然而它同时要求更多的付出与修炼。虽然为“斜杠”而“斜杠”的肥皂泡很容易吹大,也很容易破碎,但是通过划定一个又一个斜杠,我可以自由地选择想要获得的新身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它,也可以通过多元的渠道展示自我并得到认可:我可以是独一无二的。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充分发挥自我的力量。斜杠,就是说走就走的人间旅行。

【微点评】作者认识到为了划斜杠而充任多种角色,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作者亦想定义自己,想为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性。如果你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的人生多划几道斜杠,就可以努力去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考场 模拟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