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学校管理:从制度约束到人本服务

发布时间: 2022-03-14 09:50:29 浏览:

摘 要 科层制是当前不少学校的管理形式,这种以制度约束为主的政府化管理方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在推行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重视管理制度的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具有服务性、人本性和参与性的学校管理机制,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运行机制弹性化和管理方式专业化,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实现学校管理从传统的制度约束向现代化的人本服务转变。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制度约束 人本性 服务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之中,成为新时期学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受“官本位”等传统思想的限制,目前的学校管理仍以科层制管理为主,通过制定、推行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这种管理模式背离了学校培养“人”的目标,不仅导致学校管理机制僵化,而且削弱了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导致学校教学改革停滞不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改革学校管理模式,推动学校管理从制度约束向人本服务转化,成为学校管理层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及其负面影响

目前的学校组织制度以科层制为主,通过建立体系化、科学化的组织制度,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人为影响因素,提高管理的严谨性。科层制组织下的管理以制度约束为主要管理方式,在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学校政府化、管理刻板化等问题,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管理效率而导致形式化。学校管理人员过分崇尚权力,以现成的规章制度约束和管理师生,导致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以不违反制度和完成目标任务为指向,缺乏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造成虚假化、形式化的“高效率”。[1]二是教师职业发展出现困境。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有权按照制度决定教师的聘任、晋升和奖惩,虽然能提高学校组织的运行效率,但容易压制教师的教育理想,导致教师成为“机器上的齿轮”,只能按照固定的路线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缺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仅仅以升学率、毕业率、就业率等量化性指标考核教师教学质量,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三是学生成为被管理对象,被动接受各种制度要求和课程安排,缺乏学习自主性。在这些负面影响下,学校师生被限制在制度的条条框框之中,容易削弱“教”与“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引起对规章制度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服务型学校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服务型学校管理指的是学校从关注“人”、服务“人”的角度出发,民主、平等地对待师生,并在管理的过程中关心、尊重和满足师生发展的需求,让教师、学生参与到学校决策和管理中,形成学校和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合作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型学校管理与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性。在服务型学校管理下,师生从管理对象变为服务对象,为师生服务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学校管理者根据师生发展的需要调整管理目标和方式,为师生提供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服务,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人本性。服务型学校管理以人性化的服务为导向,强调管理过程的民主、平等和尊重。学校在制定、修改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时,转变传统的约束人、限制人的管理观念,充分尊重师生的个人利益诉求,提高学校管理的人本性。三是参与性。服务型学校管理注重管理的参与性、合作性,提倡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相合作,让成员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中,提高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营造更健康的校园管理氛围,增强学校管理的实效。[2]

三、服务型学校管理的机制转变

1.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到扁平化

扁平化组织结构和“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相比,减少了中层管理部门和行政职位的数量,增加了具有服务性的综合行政部门,从而使上下级关系更加密切,下级拥有较大的自主权。[3]扁平化组织结构具有结构简化、权力下放的特点,其优势在于:一是减少经费开支。精简中层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之后,学校能节省部门运作和员工薪酬等方面的开支,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二是缩短上下层级之间的交流距离,加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便捷性,不仅提高了学校下达管理信息的速度,降低信息失真率,而且管理者能够全面收集师生的需求信息,为服务型学校管理的推行奠定基础。三是提高了被管理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适度分权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制定并践行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目标,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自主化,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同时,扁平化组织结构也具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分权管理容易引起权力分散和职责模糊,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甚至引起管理失控等问题。但和传统组织结构相比,扁平化组织结构有利于避免人员膨胀、管理成本高、人浮于事、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且更能满足学校师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行组织结构扁平化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结构改革的重要方向。

2.运行机制:从僵硬化到弹性化

在服务型学校管理理念下,规章制度不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唯一准则。为了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学校管理运行机制逐渐从僵硬化的制度管理转向弹性化的项目管理,以提高管理服务质量。项目管理机制指的是学校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在正式管理机构外另设动态化的管理组织,将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人组织起来,共同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机制的团队结构具有团队化、虚拟化和小型化等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管理机构的组织灵活性和管理弹性化。在项目管理机制下,学校管理者能够突破传统的组织制度及部门机构的限制,形成临时性的团队组织,以群体协作的方式快速、灵活地应对突发性或专项性的工作任务,提高学习组织管理的实效,为完善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人性化服务等奠定组织基础。[5]其中,这种团队式组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常规化团队,长期存在并负责完成学校的日常性工作,如教研室或教研组等;二是临时性团队,结合突发性的工作任务需求,将学校内不同部门的人员集中到一个新的团队组织中合力完成相关工作,并在任务目标完成后解散该团队,让各个成员回到原部门之中。[6]这种管理机制以项目而非制度组织团队,具有团队规模适中、任务目标明确、角色分工合理等优势,不仅能够提高组织成员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组织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将固定的组织管理转化为灵活的组织管理,满足不同类型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服务型学校管理的实现。

3.管理方式:从经验化到专业化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往往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和管理者自身的知识、经验制定决策目标和方案,忽视对师生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导致管理工作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降低了管理实效。而服务型学校管理以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主要目标,注重管理实效的提升。这就要求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管理素养和管理技能的专业化程度,进而改变遵循规章制度和个人经验而开展学校管理的做法,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专业性。学校通过转变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理念、处事方式等,提高教育服务的人性化程度,为师生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从制度型学校管理到服务型学校管理的转化策略

1.转变教师管理模式

在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中,不少管理者存在“官本位”思想,以集权、人治的方式进行强制性管理,并按照个人意愿强加到教师身上,导致学校管理违背人性化原则。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推行人性化的服务型管理,学校首先应对教师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树立人性化、服务性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并尽量满足教师教学及科研需求。当管理工作和教师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学校管理者不能直接以制度性权力约束、限制教师,而应尝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双赢的管理方式,这将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发展,并提高学校管理的被认可度,增强管理实际效率。[7]此外,学校还应关注教职工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工作安排,并为教职工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营造轻松、积极的工作氛围。

2.转变学生管理模式

为了推进服务型学校管理,管理者和教师应主动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从以往的权威“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转向民主、平等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提高教育服务意识和使命感,积极创新教学手法,并在日常教学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尤其是出现教学理念冲突和矛盾时,教师应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而非以“权威者”的地位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管理的服务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教学管理方式。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法、学习评价以及课堂纪律时,可让学生参与其中,并给予一定的选择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教师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与学生开展交流,收集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以协商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作业分值以及考评方式等,提高他们对规则纪律的认同性和遵守性;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活动,根据课程教学安排、组织合作学习、集体讨论、辩论比赛等学习活动,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自主性;开展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增强教育学习反馈的纵向引导性和激励性。[8]

第二,增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性。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合作学习,提高对知识理念的探索和实践能力。这种合作活动不仅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应扩展到教师与学生之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手法创新以及教师的教研过程之中,提高师生教学合作度。通过交流、体验、合作等方式,将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使得学生从“局外人”转化为“参与主体”,增强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第三,提高师生关系的融洽性。为了有效推进服务型学校管理,教师应主动转变师生之间长期存在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通过真诚、平等的交流及教学活动,以理解、尊重、信任和关怀为基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学生犯错时,教师不应直接以制度、纪律、成绩等约束甚至惩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动机和需求,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动机和需求。这将促进师生冲突向师生对话转化,提高教学管理的人性化程度。

3.转变家长、社区管理模式

服务型学校管理不应局限在校内的师生管理中,还应拓展到学生家庭和社区上,从而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服务网络。学校应和家长、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之外建构网络化交流方式,如开设学校专题网站、注册微博公众账号等,提高与家长、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从中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形成学校管理信息资源。通过整理分析这些信息资源,学校将更全面、深入了解家长和社区的需求,并调整学校管理细节,将学校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真正联系起来,为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奠定基础。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落实,以制度约束为主的学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和师生发展的需求。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应积极改革管理模式,推广具有服务性、人本性和合作性的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教育主体而非管理对象,满足其身心发展需求。

————————

参考文献

[1] 徐蕾.从制度约束、人本关怀到文化生成——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变革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9).

[2] 张楚廷.学校管理的特殊性[J].大学教育科学,2014(4).

[3] 黄崴,张伟坤.服务型学校管理:涵义与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5).

[4] 赵联.要高度重视学校服务文化的创建与根植[J].中国教育学刊,2014(8).

[5] 毛齐明.杜威的学校管理思想及其方法论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

[6] 苏静.用服务型领导的理念发展教师领导力[J].当代教育科学,2012(4).

[7] 王婷,孙乔.学校发展共同体: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的新范式[J].当代教育科学,2013(24).

[8] 周元宽,葛金国.校管理教育性的回归: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作者:蔡志宏(1972-),男,江苏射阳人,盐城师范学院后勤保障集团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相关热词搜索: 人本 学校管理 约束 制度 服务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