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进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 2022-03-29 09:13:46 浏览:

编者按:近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办,中德智能制造联盟承办的2016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在南京成功举办。会上,中德双方专家和企业家就智能制造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报特编辑整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详见5~6版)。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办,中德智能制造联盟承办的2016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日前在南京成功举办。现场高朋满座,中德双方与会企业家热情高涨,深入讨论了双方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憧憬着未来。会上成果丰硕,来自德国莱茵集团和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中国贸促会贸易促进中心、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以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6家单位在嘉宾的见证下,签署了相关战略合作协议及谅解备忘录。近400位中德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代表出席会议并参与了同期举办的中德合作项目经验分享交流会、中德智能制造企业项目推介会及中德企业交流对接会,通过经验分享、项目推介、磋商交流等形式寻求各自业务领域更多对接点,进一步推进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迈上新台阶。

优势互补合作加速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加速融合和创新应用,不断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给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有望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和众多企业都希望借助智能制造这一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将消费和需求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供给侧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性能,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德国近年来提出“工业4.0”战略,智能制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吸引了各国的高度关注。我国也已出台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致辞中强调,《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是中德双方为应对新一轮全球竞争而采取的新战略,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这为两国间和两国企业间深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双方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希望两国企业家能够依托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等共享共赢平台,进一步加强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对接合作,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和中德政府间磋商成果。”辛国斌表示。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代总领事白约恩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生活在充满变革时代,需要我们应对数字化的转变,因此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合作当中起到重要作用,希望双方进一步展开合作,以便深化相互信任,同时共同解决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等问题。

据GIZ大中华区首席代表翱鸽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德双方智能制造的合作已呈现多样性和多元性。比如说在标准化领域,中德双方都有一些工作组,来开展相关的合作。另外,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已经开展了很多在智能技术方面的研发合作,包括智能充电系统以及智能电网、智能电表等。在产品安全方面,目前在协调中国和德国专家,能够起到安全方面的监督作用,使得一些产品能够进行数字化的互联。此外,2016年也组建了新的工作组,去满足双方新的需求,促进双方的合作。

会上,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呼吁,下一步中德双方企业家要围绕应对未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需要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合作创新,使创新成为中德合作新引擎。在战略上,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在知识产权上,加强科研机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标准制定上,着重加强智能制造标准化领域合作对接。另外,还建议共同搭建产业、区域、企业三个层面的创新平台,开展重点领域课题研究、试点示范和人员交流培训。

智能制造要循序渐进

本次会议,专家和企业家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各方均认为,无论是“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认为,创新机制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如今我们谈‘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必须要跨过工业文明的基石,注重品质和创新,没有品质和创新为基石的任何‘工业4.0’和智能制造对中国的制造业转型都是缘木求鱼。那么对中国而言,若要引领未来的创新,第一,要有创新的机制,要把中国创新机制和德国创新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创新是需要脚踏实地的。第二,对中国来讲自主创新和本土创新要能够结合起来,让越来越多优秀的德国企业把创新的根能够和中国的产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三,中国要去打造支撑创新的支撑体系,包括专利保护机制,没有对创新和专利的积极的保护机制,就没有人会通过创新去引领企业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也强调,智能制造要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地去推进。“智能制造是发展方向,更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一些概念中间。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线,就算有条件做智能化,也得从基础做起。”李培根表示,“我们一谈智能制造很容易联想到智能工厂、无人化车间、人工智能、机器换人等等。但是我认为,现阶段可能我们更要从产品、质量、数据等基础做起。对于企业来讲,首先自己要知道产品处在哪个水平,需要分析产品瓶颈在哪里,关注用户体验、个性化,因此,可以通过智能技术去增加产品适用功能、服务功能,还可以通过智能技术去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等等。”

当然,李培根还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他认为,智能化不能没有人,要重视人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作用,不能仅仅关注智能机器,还要把人的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进行业务、人才的最佳匹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魏毅寅也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开展智能制造,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推进,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企业很多在信息化基础、工业自动化能力、智能制造基础方面还要加强,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能力差距比较大的企业,应该首先把基础夯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

智能制造要从基础做起

智能制造是发展方向,更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一些概念上。

我们一谈智能制造很容易联想到智能工厂、无人化车间、人工智能、机器换人等等。但是我认为,现阶段我们更要从产品、质量等基础做起。企业首先要知道产品处在哪个水平,瓶颈在哪里,要关注用户体验,可通过智能技术去增加产品适用功能、服务功能,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等等。

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智能制造首先要关注的是智能产品,即如何将智能技术运用到产品当中。智能产品有三个共通的核心元素:物理部件、智能部件、互联部件。互联部件包括互联网接口、天线、连接协议、联通产品的网络以及在远程服务器运行并包含外部操作系统的产品云等。第一,对于智能产品而言,智能互联是非常重要的,智能互联产品将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本质,不但会影响公司的竞争,更会扩展整个行业的边界。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独立的产品。第二,我们可通过智能产品去简化一些零部件,降低物理复杂性。例如,可穿戴血压仪器产品原来需要显示器,现在可取消显示器,仅剩下手环和传感器,通过手机屏幕和APP来跟踪用户的血压,并将数据发送给医生。飞机、汽车和舰船业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驾驶舱”技术——用单一的显示屏替代繁多的数据仪表。第三,我们还可通过智能产品减少浪费,促进节能。例如,智能互联电梯能预测用户需求,减少等待时间和能源消耗。产品即服务模式则允许客户“用多少买多少”。第四,智能产品还给企业带来新的客户关系,企业持续向客户提供价值,产品成为价值传递的载体,而非价值本身。第五,未来智能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融入于物联网概念之中,成为物联网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其次要关注的是质量。日本一家中小企业负责人写下的一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技巧和匠心,在最先进的技术中生息。”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关注质量,其质量信息对客户也应是透明的。当然,质量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工序之中,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大数据去分析监测质量问题,例如通过大数据精准预测实现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企业还需关注数据。毕竟,很多的潜在规律存在于我们感知不到的关联之中,而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例如,三一重工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地理位置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泵车主油缸故障与沿海地区杭深高铁建设的强相关性,确定了盐雾环境和水质是导致油缸密封体腐蚀的主要原因。

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时,需要做一些数据的基础工作,分析数据的高性价比,数据如何为产品功能增添实际价值等等,还要分析每类数据涉及的隐私风险和成本。这些都需要判断和选择。而且,我们要关注的还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数据,其与另一些数据结合又会产生新的价值,其价值甚至成指数级增长。

最后需强调的是人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作用。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智能机器,还要尽可能发挥人的潜能,进行业务、人才的最佳匹配。

总之,我认为智能制造是发展方向,更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一些概念上。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线,就算有条件做智能化,也得从基础做起。

英飞凌科技全球副总裁Olaf Herzog

实现与中国企业共赢

“工业4.0”让我们实现了智能化,导致我们在生产方

面具备更高的灵活性。

对英飞凌来说“工业4.0”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我们制造的半导体可以成为推动“工业4.0”的产品,比如说传感器等,可以使得“工业4.0”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有很多工厂,其本身就在应用“工业4.0”,使工厂更加高效和安全。“工业4.0”让我们实现了智能化,导致我们在生产方面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尤其是客户自定义的个性化生产。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能够对不同产品的优先程度加以有效管理,尤其是在大批量的生产中,实现个性化的制造。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我们在德国有很多项目,能够做一些先期研究,然后把这些创意输出到世界各地。我们在中国就有一个智能制造创意中心,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开展了全球范围内的协作,也就是说在实施智能制造之前,我们飞往各地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需要。在实施智能制造以后,很多数据以电子流的方式来进行,去检验合作厂商、机器是否合格,这些机器都被配上电子数据,经过汇总,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基于智能制造提供的数据,形成一个很好的执行环节。

我们有些厂房已经有20多年历史,我们正在通过智能制造加以改造和优化。尽管有一些物理变动,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智能理念。回到我们中国的团队,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和中国的制造行业有更好的合作,把我们取得的成果和更多的合作方去分享,通过进一步创新,继续优化我们的生产过程、物料、工具、机器,同时跟合作伙伴分享更多的成果。对于英飞凌来说,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制造2025》做出我们的贡献,和中国企业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弗劳恩霍夫IPK高级顾问Thomas Knothe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T业4.0共同点多

在运营过程当中,我们把设备的尺寸不断缩小,将大家伙变成非常小的微缩的模型,形成工厂当中自组织生产应用。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虽然有不同,但还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受大会委托我给大家介绍汉德智能制造研究所所做的一些工作,尤其是在智能制造领域方面。

通过云端智能

控制工厂设备

智能制造如何实现内容管理和控制?如何进行一个自我组织的生产呢?需要兼容或者说集成效果,包括数据的储存功能,电源供应,可以连接到其他的一些传感器。在运营过程当中,我们把设备的尺寸不断缩小,将大家伙变成非常小的微缩的模型,形成工厂当中自组织生产应用。基于这样的发明,能够实现一体化的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一种控制。通过这样的方法所有员工都知道该怎么做,那么同时也能够告知机器如何运作,进行生产协调。这个已经在2012年应用到西门子公司,获得了它的好处。

它们不仅仅是工业生产有趣的小玩意,实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减少规划事件,同时增加实施过程。我们一开始做了IPK的研究,是实现智能化工厂的运作。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已经有了基于网络的工厂,这个机床它可以能够和网络相结合。到了2013年、2014年左右,我们就有了一个概念,云端的控制。包括机器的控制能够直接由云端来控制,同时进行实时生产控制,另一方面我们还在研发一些改造计划,能够为将来提供改造方案,所有这些都在弗劳恩霍夫研究机构当中进行。

我们还有很多创新项目,比如其中有一个项目我们就设计出了一个称之为管理者驾驶仓的模式,现在我们可以使很多行业管理工作像在飞机驾驶仓进行集中式操作,这种模块就能够让这个管理者能够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以及进行个性化的管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这个就可以和行业一起去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进行研发项目。实际上已经把我们研究成果开始实施出来了,已经能够给行业带来更好的效果。

我们现在还有新的项目,一个叫做物联网的研究项目。合作伙伴来自于德国,还来自于德国以外的合作伙伴,主要对IOT进行测试活动。还有跳跃4.0项目,还有MNS的过程,可以给出更多的功能模块,来为这些个性化操作提供支持。行业领域的研究包括政府自助研发、双边合作的研发项目等。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实施了一个,就是一个机床的安装过程。这是一个中等型号的机床安装,我们实现了这么一种智能化的安装。到2004年左右我们开发一款互动交互式流程管理,使得有合适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对于汽车加工、汽车制造的工厂,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同时保证自动化的生产。例如斯洛伐克,以及南欧、中欧一些工厂的改造,我们给这些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集中化的一体式的管理模块,他们大概三周就完成了转型过程。

现在我们进入到汽车行业,研究如何进行模块化的车间信息化管理,基于模块的信息空间,我们就可以帮助企业处理众多的生产数据。

中德智能制造合作

正在进行

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使命呢?当然我们一个共同使命就是能够研发出最新、最尖端的应用技术。我们有大量的成果和大量的经验,江苏省智能制造应该说我们可以共同去培育,当然这也是中德战略合作的一个部分。中国制造2025这个计划和工业4.0并不抵触,相互之间有很多共同点,虽然有不同,但还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我们已经支持江苏推出示范性的研发中心,那么考虑到江苏省的工业需求,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个研究机构IPK的研发过程,还有培训的过程,但同时我们已经执行了一些战略的合作项目。通过这样做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时间表,我们既有规划还有实施,现在已经进入到培训阶段。之后我们很快就会推出更多的操作层面,包括业务层面的工作。

我们服务到底有什么内容呢?对江苏企业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机构。其中有一点就是要遵循合适的正确的路径,能够达成我们未来的计划,当然我们这里有技术的优势,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将要研发出新的基础,尤其针对江苏企业的需求。我们还有一些市场方面的要求,就是说有些企业发展的规划,可以开发出企业所谓的白皮书,同时能够规划出未来使用我们新的技术能够达到的一些好处,然后我们可以在观察它在实施阶段一些表现,所以我们将会把已经在德国应用过的技术和服务,能够应用到江苏。那也就是说如何能够改变人们的表现、行为模式,就是说如何改变人们在智能制造方面行为表现。比如说我们通过对德国的制药企业改造,以及对奥迪汽车公司的原形改造,还有西门子改造,所以我们已经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基准的标准中心,以便找到更好的基础来满足公司的需求。同时我们还会研发特殊的一些基准设定的一些技术,我们必须得知道未来的研发会有什么样的路径,也就是说和新技术相关有哪些应用,到包括一些演示人员,包括一些试点的项目从业人员,都能够促进智能制造发展。尤其是这样一些试点项目。

这是我们演示出6个月可以改造出一个工厂。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时间能够定制出来,针对不同的客户,新的研究到底是什么样子,还可以研发出新的技术,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管理驾驶仓的概念,这里还有机器人的工作场所。这里有一个例子,在我们研究机构当中,工业机器人不仅仅到了实施的环节,还有更多的研发力量,这样这台机器人就起到机床的作用,有一个多重的功能,那么这样这个机器人用途就更加灵活。之前系统不够精确,这个不仅精确而且更加灵活。研发项目的建立和实施实际上也是中德战略合作的一部分。

德国西克公司中国区总裁焦峰

智能传感器助力智能制造

没有智能传感器也就没有工业4.0,智能传感器对大数据和工厂自动化的融合至关重要。

工业4.0与传统数据路径迥异,它为传感器创建了全新的任务。未来,传感器将根本地改变生产过程。

企业的生产线和物流需要多种多样的传感器,利用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数据采集、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传输,在此过程中如何更智能地去运行,对将来大数据和工厂自动化的融合至关重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传感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就是因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当重要的就是自主灵活、大数据应用和提高资源效率,这些都得益于传感器促进了智能搜集和分析海量数据。为了实现智能工厂,需要大量的传感器智能地收集、提供和分析海量的数据。这些传感器必须能够与互联网或者云端进行信息互通。简言之,它们本身就必须是智能化的。

传统的工业传感器均采用相同的工作原理,以数据形式记录物理变量,并将采集的数据发送至设备控制器。然而,工业4.0与传统数据路径迥异,它为传感器创建了全新的任务。未来,传感器将根本地改变生产过程。因此,我们需要自省,怎样才能让传统的传感器适应工业4.0的应用要求?

我们认为在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所需要的传感器跟传统的传感器相比,第一,需要有更灵活的接口,传感器不仅要能够在控制器层通信,而且能实现更高数据层的通信。附加的数据或软件系统接口让传感器可以执行新的分析任务及新的功能。这些能力可提高生产的灵活性、质量、效率和透明度,彻底地改变工业金字塔结构。

第二,传感器需要有智能的功能。智能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越紧凑、越实用,整个系统利用数据源的效率也将越高,分析结果也越准确。在内部对数据直接进行预处理、压缩和滤波的智能传感器将完美匹配工业4.0的要求。

如果没有智能传感器也就没有工业4.O,这是我们的观点。工业4.0或者智能制造,由四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组成:一是个性化的需求,小批量生产,二是人机协作,三是信息系统,四是高效生产,针对这四点我们都有相应的技术跟系统,比如说个性化生产,我们有柔性制造,是通过智能传感器实现的。柔性制造首先就是要实现所有数字透明化,智能传感器可提供所有层次的信息。再比如,人机协作方面,我们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安全保护是智能制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人在整个自动化设备跟系统里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保护人跟人机协作也是非常重要。这其中,有两个方面是比较关注,一个是静态的安全保护,就是在工厂里面,人在里面走动,而机器相对固定,处于静态的保护。另外一个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发展趋势,就是动态安全保护,牵扯到人机协作,我们可以利用传感器实现导航以及人与机器人的融合应用。

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

创新机制是智能制造基础

没有品质和创新为基石的任何的工业4.0和智能制造,对中国的制造业转型都是缘木求鱼。

中德之间在品质、在制造、在创新领域能有机结合,对中国制造业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

今天我们谈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必须要跨过工业文明的基石,就是品质和创新。没有品质和创新为基石的任何的工业4.0和智能制造,对中国的制造业转型都是缘木求鱼。

那么,对中国而言,若要引领未来的创新,第一就是要有创新的机制,要把中国创新机制和德国创新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创新是需要脚踏实地的。

第二,就是对中国来讲自主创新和本土创新要能够结合起来,让越来越优秀的德国企业把创新的根能够和中国的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三,中国要去打造支撑创新的体系,包括专利保护机制,没有对创新和专利的积极的保护机制,就没有人会通过创新去引领企业的发展。

我认为中国需要去创造这样的创新机制,所以中德之间在品质、在制造、在创新领域能有机结合,对中国制造业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在过去的三到五年,当中国制造业感觉非常悲观的时候,我认为要特别感谢德国产业界推出了工业4.0,为什么?因为工业4.0的出现,让中国制造业回到原点,真正去思考在中国智能转型之中,制造业实业救国的根本意义。

菲尼克斯非常高兴在过去的3年第一批去推动工业4.0在中国落地,真正推动把智能制造和中国制造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

过去美国人讲制造需要外包,德国人则认为制造是竞争力.对中国而言,需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去思考如何打造中国制造业坚实基础。中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实际上非常复杂,每个企业只能在系统架构某一部分,每个人都是盲人摸象,数字化引领的将是未来智能制造基石,需要逐渐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结合。

德国推动工业4.0对中国的产业界去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有启发的,比如,“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即产业驱动、政府引领、企业落地。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魏毅寅

互联网+智能制造要实事求是

我们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基础、工业自动化能力、智能制造基础方面还要加强,首先应该把基础夯实。

开展互联网+智能制造这样一个活动,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推进。

作为一个高科技制造企业,航天科工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集团公司清晰研判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后认为,互联网、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技术在全球普及应用将开启共享经济时代,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全球正处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过渡的阶段,信息技术的突破性普遍应用正在到来。中国政府在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出了创新驱动和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的发展战略布局,作为中国央企我们有责任按照国家这样的要求,尽我们的义务。所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创建了航天云网平台,平台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和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依托航天科工雄厚的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构建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为特征,适应互联网经济新业态的云生态系统,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为桥梁、以智能制造服务为核心、以大数据服务为支撑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

在中德智能制造领域中,我们也参与了联盟的活动,最近和联盟成员单位、理事长单位研究我们加入的问题,得到工信部领导的支持。正因为前面介绍的背景,所以我们在智能制造上正在推动和德国企业重大合作项目。在与德方合作方面,航天科工已与德方工业4.0领域的领军企业西门子,以及弗劳恩霍夫协会下属劳动经济和组织研究所(IAO)等、达姆大学等优秀科研机构进行了多轮交流,并达成了合作意向。航天科工集团与西门子集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通过共同建设智能工厂、设立创新中心和制定国际工业互联网标准等工作,打造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工厂样板间,推动“互联网+智能制造”在中德合作,乃至全球的实践应用。

最后我想提几点建议:第一,对中国企业来说,开展互联网+智能制造这样一个活动,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推进,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企业很多在信息化基础、工业自动化能力、智能制造基础方面还要加强,我们要解决前提,特别在信息化、自动化能力差距比较大的企业,应该首先把基础夯实,相对好的企业应该发挥优势,把我们在智能制造一些实验性活动开展起来,那么更好的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上智能制造的台阶,在中国制造2025总的方针指导下,我们行动起来;第二,开放合作。对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开放合作都是很重要的,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有很多共同点,开展合作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和提高优势。国内合作也可以产生优秀企业,从而形成带动作用。

GIZ大中华区首席代表翱鸽

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多样化发展

中国和德国要保持领先优势,就需双方做出更好的选择,因此,双方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有更多的地方政府能够给德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撑政策。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这两个战略都旨在提升我们的制造业基础作用,同时也使我们制造行业能够更好地迎接21世纪挑战。到目前为止,中德双方智能制造的合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比如说在标准化领域,中德双方都有一些工作组,来开展相关的合作。另外,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已经开展了很多在智能技术方面的研发合作,包括智能充电系统以及智能电网、智能电表等。在产品安全方面,我们目前在协调中国和德国专家,能够起到安全方面的监督作用,使得一些产品能够进行数字化的互联。

去年德国经济事务与能源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为双方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铺平了道路,目前合作已有非常好的发展势头。

2016年,我们有了新的工作组,其工作重点就在于能够识别出一些非常具体的需求,同时也识别出我们遇到的障碍,保证更好地开展工作。2016年结束之前我们工作组将提供一个回顾,从而促进中德更好地合作。

我们必须能够做好一些权益的保护,我们希望德国企业在中国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就是和中国本地企业一样得到合理对待。德国企业其实是在中国当地进行投资,也对当地税收收入做出了贡献,包括给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分享了他们的一些技术。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和省级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撑政策,使双方能够在智能制造这个领域有更多的发展。

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同时也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信息,所以我们新的工作组应该能够帮助我们去识别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不合规的情况。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定期举办研讨会,大家定期磋商,能够找到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双方还要举办年会。

我们现在处在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时代,同时也存在激烈的全球竞争。目前现状是充满挑战,中国有挑战、德国也有挑战,中国和德国希望保持领先优势,就需要双方做出更好的选择,因此,双方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热词搜索: 快车道 中德 智能 合作 制造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