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2-03-30 08:11:54 浏览: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笔者结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区域经济的特点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一)学习与工作结合

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与工作岗位相结合,构建边学习边工作,为工作而学习的培养模式。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后,到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

(二)学校与企业结合

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双向介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双方签订培养协议,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由企业聘用。

(三)学历证与技能证结合

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优化设置专业结构,是践行“工学结合”的前提

依据中山产业集聚度高、一镇一品的产业格局,我院形成了专业群对应支柱产业集群、镇区特色产业对应专业的“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已基本覆盖中山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的职业岗位,体现了学院在专业设置中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以及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

(二)深化政校企合作,是践行“工学结合”的关键

学院紧紧依托政府、企业和行业商会协会,在大力推行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合作共建专业和课程,合作开发24门课程,合作编写教材26部,与知名企业共建了国内首创的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成为全国电梯行业首批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与政府、企业共同开发灯具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新工种;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与中山市南区办事处合作建成生产型机电实训基地,签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0家,在院内设立合作中心,引进主要行业商会、协会进驻学院合作办学;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通过校企合作获批3项省部产学研引导项目;合作共建创业基地,与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成了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践行“工学结合”的核心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专业特点,我院进行了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有:

1.“项目驱动”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通过实施“项目驱动、角色渐变、能力递增”的培养模式改革,开发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多门核心职业能力课程,实现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素质的有机结合。

2.“订单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12个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开设了明阳风电、蒂森扶梯、四海家具等近20个订单班,量身订制企业所需人才。

3.“工作室制”模式。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等专业通过引进世界知名手模大师马乐山、苏绣专家周雪清等在我院建成工作室,向学生亲授技艺,同时开发并制作产品。

4.“创业实践”模式。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创业教育的实习场所,将《创业实务》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从而推动了学院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是践行“工学结合”的保障

我院实施了五项“引培并举”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高级人才引进工程;教授+技师培养工程;专任教师工学结合工程;骨干教师国际化培训工程;能工巧匠落户工程,引进了一批社会名人、高级人才和特殊人才。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大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大幅提高,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四、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征

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但从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来看,其主要的特征和优势表现在“职业性”。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服务能力建设,都要突现“职业性”,只有这样才能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才能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工学结合奠定基础。

(二)建立合理的政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得到健康、持续的开展,有赖于建立一套合理的政校企多赢的联动机制来保障。为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制订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就业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学校和企业应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合作形式,制订相应的合作计划,并在开展时抓好各个实施环节,并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三)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强化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化建设,通过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实践环节建设,创造仿真实训环境和手段,为学生营建一个类似“工厂”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职业基础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强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应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一方面从企业行业领域引进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产学研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提供培训经费,鼓励专业课的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万静.略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

[2]孙革新.运用工学结合方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研究[J].教育论坛,2009(12).

[3]余平.高职“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工程,2010(2).

[4]刘成娟.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做法[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3).

[5]陈新一,许芳奎.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3).

[6]林润惠,王玫瑰.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

(作者单位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工学 高职 探索 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