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以生态和生防为基础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发布时间: 2022-03-30 09:59:20 浏览: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3019万公顷,总产2.1亿吨,2018年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5%,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主粮。水稻病虫危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因素,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黄淮、北方稻区,常发的水稻病虫害主要有二化螟、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病毒病等,年发生面积7200万公顷,2018年导致稻谷损失约280万吨。

为了保障水稻生产安全,需要采取多种防治措施控制危害,2018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年防治面积1.14亿公顷,据调查,稻田用药次数平均每季3~6次,其中80%以上为化学农药,化学农药仍是最主要、面积最大的措施。2006年,我国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近年又开始实施“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在多年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上,针对水稻重大病虫害,我国开发和大力推广了生态调控、农艺栽培措施、天敌昆虫、性诱剂、微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等一系列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逐步推进绿色防治技术在稻田的广泛应用。

一、调整防治技术策略

实施绿色防控,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和防治策略,改变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思维模式和见病虫就打药的防治方式,强调以稻田生态和作物为中心,首先要建立良好平衡、自然控害能力强的稻田生态系统,实行生态调控、抗性品种、合理的水肥管理、农艺栽培措施、物理阻隔、天敌保育等基础性措施,大幅度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机率和程度,减轻药剂防治压力。如果这些措施不落实,很难实现农药减量和绿色防控。当田间出现低种群量的病虫害时,应优先应用农艺栽培措施、天敌昆虫、性诱剂、微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而化学农药则是在病虫严重发生时控制为害,避免造成严重产量损失,是不得已时才采取的应急手段。

二、稻田非化学防治技术

(一)生态工程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改变水稻—病虫二维食物链关系,从景观的层面进行人为设计,充分利用田边、田埂、机耕道、公路边等空闲边角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稻田的控害因子,发挥自然控害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保留田埂功能性禾本科杂草,为寄生蜂提供栖息地;保留田埂和田边的显花植物,或种植芝麻、大豆、丝瓜、黄秋葵、波斯菊、百日菊、硫华菊等显花植物,为寄生蜂提供蜜源,可以提高寄生蜂的控害能力;在有种植茭白传统的稻区,稻田中或田边斑块化种植1~2亩茭白,利用茭白田长绿飞虱繁殖寄生蜂,控制水稻稻飞虱。这些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稻田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种群量,降低害虫发生基数,同时,种植的芝麻、大豆、丝瓜等经济作物还可以增加收入。

(二)耕沤整田灭蛹

冬闲田、绿肥田春季螟虫化蛹期,连片统一翻耕整田,灌水浸没稻桩10天左右,可以淹死70%左右的越冬蛹,大大减少越冬代成活率,压低一代基数。

(三)种植诱集植物

在稻田边较宽的路边、机耕道或公路旁种植螟虫的诱集植物香根草,条带种植时丛距3~5米,对稻田的有效控制距离为20米以上。香根草是宿根植物,一次种植多年生长,文献报道,冬季最低气温在-10℃以上的地区香根草可以安全越冬。香根草最佳种植时间为每年3月底至4月初,第一年种植时,可适当浇水施氮肥,促进植株成活,当植株生长过高影响行走作业和入冬之前,可在近地面处刈割,第二年春季植株自然萌发生长。二化螟、大螟喜好在香根草上产卵孵化和钻蛀,但在香根草茎秆内难以完成幼虫发育,绝大部分不能发育到化蛹,从而减少了田间螟虫的发生量。

(四)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和迷向

群集诱杀法:在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发生区,从二化螟、大螟越冬代羽化之前和稻纵卷叶螟迁入代成虫始见期开始,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群集诱杀,面积不少于100亩,面积越大效果越好。平均每亩放置1个干式飞蛾诱捕器,内置1枚诱芯(又称挥散芯),引诱靶标害虫的雄蛾钻入诱捕器死亡。田间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端距地面(水面)50~80厘米,可随植株生长调整高度,水稻生长中后期诱捕器底端置于植株冠层之下5~10厘米。注意每个诱捕器只可放置1种靶标害虫诱芯,且相邻诱捕器间距在5米以上,避免信息素相互干扰。诱芯持效期可达到3~6个月,可根据本地靶标害虫发生历期选择相应的持效期,到期更换新诱芯,直至当年发生期结束或水稻收割。

交配干扰迷向法: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发生期,田间集中连片设置迷向丝(圈)或定时喷雾等性信息素释放装置,干扰靶标害虫寻偶交配。迷向法需连片使用,面积越大效果越好。迷向丝(圈)每根长2米,用短木棍固定在田间,平均1亩10根,均匀设置;定时喷雾装置平均3亩设置1个。根据药剂的持效期定时更换,直至当年发生期结束或水稻收割。

(五)物理阻隔育秧

在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齿叶矮缩病、黄化花叶病、普通矮缩病等稻飞虱、叶蝉传播病毒病发生区,重点保护水稻秧苗,采用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物理阻隔介体昆虫传毒,可以大幅度减轻苗期感毒。早稻和中稻选用20~40目防虫网,晚稻选用20~30目防虫网。防虫网四周设支架或拱棚,顶端距秧苗30厘米以上,四周用土压实,避免介体昆虫接触秧苗。无纺布可选用15~20g/m2规格,直接覆盖在苗床上。水稻移栽前2~3天揭网炼苗,喷施“送嫁药”。

(六)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

赤眼蜂为害虫的卵寄生蜂,是我国利用最广泛、面积最大的人工天敌。赤眼蜂释放到田间后,从替代寄主卵中羽化,在田间主动搜寻害虫卵,将卵产在害虫卵内,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量的作用。稻田放蜂,首先要选择稻田优势蜂种稻螟赤眼蜂以及本地的优势种群;其次,放蜂时期要掌握在二化螟或稻纵卷叶螟成虫始发期;第三,连片释放,面积越大效果越好;第四,通常购买的蜂卡已经过预处理,为蛹末期,应在2~3天内尽快释放到田间,室内存放应在6~8℃冷藏不超过1周。田间释放时,蜂卡或杯式释放器悬挂在竹竿或稻株上,高度与水稻叶冠层齐平至叶冠层之上10厘米,并随植株生长调整高度,高温季节蜂卡置于叶冠层下5~10厘米;抛撒型释放器可直接投入田间。害虫每代次放蜂2~3次,间隔3~5天,放蜂量为每次8000~10000头/亩,均匀放置5~8个点。

(七)利用植株的补偿功能

水稻植株对病虫危害具有普遍的自身补偿功能,在生长前期(苗期至分蘖期)遭受一定程度的为害,不仅不造成减产,甚至有增产的趋势。分蘖期稻纵卷叶螟为害卷叶率达到50%时,并不能造成水稻减产。利用这一特性,生产上可以放宽水稻苗期至分蘖期蛀茎螟虫以及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食叶害虫的防治指标,从而减少水稻苗期和分蘖期用药,保护前期自然天敌。

三、微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应用

稻田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原则,一是杀菌剂以预防为主,在播种、移栽、孕穗抽穗期三个重要环节做好种子处理、带药移栽和保穗控害;二是杀虫剂要达标防治,以保穗控害为主,水稻生长前中期害虫低密度时,优先选用对天敌相对安全的微生物杀虫剂,保护自然天敌种群,化学杀虫剂仅在害虫种群密度较高时施用,控制为害。三是微生物农药通常速效性较差,施药时间应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

(一)微生物農药

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短稳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良好防效,对二化螟初孵幼虫也有一定的防效,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对稻飞虱具有良好防效,这些药剂可以在生产上广泛应用防治靶标害虫。微生物杀菌剂枯草芽孢杆菌(专用菌种)、蜡质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稻瘟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井冈·蜡芽菌可用于预防纹枯病和稻曲病,枯草芽孢杆菌(专用菌种)、中生菌素可用于防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

(二)化学农药和抗生素农药

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稻瘟病,可以选用咪鲜胺、氰烯菌酯、乙蒜素、异噻·肟菌酯。防治纹枯病,选用井冈霉素A(24%高含量)、申嗪霉素;防治稻瘟病,选用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三环唑、咪铜·氟环唑、丙硫唑等药剂;预防稻曲病,选用井冈霉素A(24%高含量)、申嗪霉素、咪铜·氟环唑、氟环唑等。预防病毒病,在喷施杀虫剂防治介体昆虫时,可配合施用毒氟磷、宁南霉素等免疫诱抗剂。

(供稿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病虫害 水稻 防控 生态 基础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