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4-03 10:06:53 浏览:

【摘要】 目的 :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手术证实1例,其他按照CT诊断标准作出判断。应用MSCT进行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同时采用1mm层厚和1mm间隔重组,形成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评价肠系膜组织、系膜淋巴结、系膜血管及邻近肠道改变。结果 所有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小肠系膜且仅累及系膜根部,包绕系膜血管、淋巴结。17例病变可看到脂肪环征、肿瘤样假包膜征;2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周围局限或广泛的云絮状密度增高影;肠系膜根部多发小结节2例,2例伴随邻近肠道壁肿胀。结论 肠系膜脂膜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首选的非常有用的无创影像手段。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肠系膜;脂膜炎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culitis,MP)是罕见的肠系膜脂肪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在病理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肠系膜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及纤维化,大体表现为肠系膜内弥漫性或局限性的单发或多结节性增厚,硬化及挛缩[1-3]。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该病与细菌感染,腹部外伤,手术,血管损伤,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相关[2]。本文回顾性分析2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CT表现与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2012年我院确诊的MP患者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21-82岁,平均56.2岁。手术证实1例,CT诊断20例。

1.2 CT诊断标准 : 小肠系膜密度增高,包含不均匀脂肪组织且高于腹膜后脂肪密度,病变界限清楚,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可推压邻近肠柈但不侵犯肠道等组织或器官,且除外肠道及腹膜后肿瘤及干扰性病变。所有诊断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副主任医师以上诊断,意见达成一致。

1.3 技术参数 : CT设备为德国SIEMENS sensa-tion16排螺旋CT及SIEMENS definition 128排螺旋CT,扫描采用管电流100mAs,管电压120Kv,扫描螺距1.35,层厚5mm。图像后处理采用1mm层厚,1mm间隔,进行多重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21例中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设备为荷兰PHILIPS Nova Dual Achieva 1.5T。CT诊断采用文献报道的诊断标准[4].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最多,呈突发性或持续性表现,腹痛伴发热7例,腹部包块8例,腹痛伴消瘦6例,腹部体征以腹部包块最多,8例,肿块形态不规则,多呈团状。腹部有压痛、反跳痛18例,腹部无明显体征3例。

2.2 影像学表现 : 所有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小肠系膜根部,呈扇形分布,且可见累及小肠肠柈,与周边肠道组织及后腹膜区脂肪有清晰的界限,且与周边器官分界清晰。其中15例可见类似肿瘤病变的“假包膜”,9例可见“脂肪环征”,7例可见对周边组织、肠柈等呈推挤改变,边界尚清,另外可见肠系膜呈团状软组织密度影,周边肠柈呈收缩改变。部分病例上述征象同时出现。肠系膜多发结节影2例,考虑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通过适当调节CT机、后处理工作站及Pacs系统的窗宽、窗位,可以更好的显示病变,防止漏诊。

3 讨论

肠系膜脂膜炎是发生在肠系膜脂肪组织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肠系膜脂肪组织增生、增厚,纤维化。至今,原因不明。

肠系膜脂膜炎多见于小肠系膜根部,偶尔累及结肠系膜,但本组病例只累及小肠系膜。虽然,肠系膜脂膜炎真正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认为与特发性感染疾病如后腹膜纤维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有联系。有人报道认为,肠系膜脂膜炎与腹部恶性肿瘤有关,是对腹部肿瘤的非特异性反应,也可能与腹部手术或影响肠系膜血供的病变有关,还有人认为是自身免疫反应。本组病例中,1例与恶性肿瘤并存,但是否能说明肠系膜脂膜炎有与肿瘤或全身免疫疾病相关的倾向,还需要大组病例证实。

CT检查时本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表现包括:(1)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伴团状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包绕肠系膜上动静脉、甚至门脉及胰腺周边,长时间可侧枝循环形成。本组病例均为肠系膜密度增高,2例为肠系膜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5](2)脂肪环征,具有特征性,其病理基础是残留脂肪包绕肠系膜血管,故在增强检查密度对比明显,呈高密度的血管周边低密度脂肪环绕,而再外面是病变的密度增高的系膜脂肪组织,本组病例9例形成典型的“脂肪环征”。[2](3)肿瘤样假包膜:密度增高的小肠系膜,边界尚清晰,似可见周边呈线状边界称之为假包膜,与周边组织分界截然。在本组中9例可见类似肿瘤病变的“假包膜”。[6](4)部分病例可见钙化的高密度区、脂肪坏死的囊变和肠系膜、后腹膜淋巴结肿大,,本组病例未见类似改变。部分肠道缺血,肠壁肿胀,周边可见少许渗出性改变。本组出现2例。 (5)肠系膜脂膜炎在增强前后无明显密度改变,而其内肿大淋巴结明显强化,可能与淋巴结的炎性改变有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CT图像的窗技术,应用窄窗宽和较高的窗位,脂肪密度的增高很容易被忽略,可能导致肠系膜脂膜炎的漏诊。窗宽、窗位调节技术,在CT机、后处理工作站都能实现,对于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有很大帮助。本组病例大多是在腹部CT常规检查发现,或腹痛,或除外转移时检查发现,发现病变肠系膜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脂肪组织密度才想到该疾病。所以这也提示我们在日常阅片中思路要款,注意肠系膜密度的变化,同时亦注重调节窗技术,才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7]。

鉴别诊断:肠系膜脂膜炎需要与急性胰腺炎、腹腔、腹膜后脂肪性肿瘤、淋巴瘤、转移瘤、肠系膜水肿等鉴别。急性胰腺炎可引起腹腔或腹膜后积液,引起肠系膜密度改变。但本病起病急,病情重,CT上肠系膜改变边界模糊,再结合胰腺本身改变,有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腹腔或腹膜后脂肪性肿瘤,腹腔或腹膜后脂肪组织密度增高,包绕肠系膜及周围血管,并可引起周围肠管受压、移位。但脂肪类肿瘤增强后瘤体可见强化,与本病有所区别。淋巴瘤侵犯肠系膜可以引起类似肠系膜脂膜炎的改变,但淋巴瘤除肠系膜淋巴结明显增大,还可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增大,部分淋巴结有融合。转移瘤、肠系膜水肿引起的肠系膜改变往往比较广泛,且无明显边界,结合原发病史,鉴别诊断不困难。

总之,因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无特征性,加之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常漏诊。当临床出现腹痛症状,而CT检查未发现明显脏器病变时,应仔细观察有无肠系膜的异常改变,以避免对本病的漏诊。肠系膜脂膜炎手术及活检证实病例少,通常通过CT检查确定诊断。当肠系膜脂膜炎出现典型的CT影像表现时,确诊往往不难。但病变轻微,CT影像征象不典型,容易出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困难。因此,对于腹痛病例,在腹部CT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时,应仔细观察肠系膜有无异常改变,并通过CT机、PACS系统的窗宽、窗位调节,仔细观察肠系膜有无异常。

参考文献

[1] Akram S,Pardi DS,Schaffner JA,et al.Sclerosing mesenteritis:clinical features,treatment,and outcome in ninety-two pati-ents[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5(5):589-596.

[2] Delgado Plasencial L,Rodriguez Balle-ster L,L opez –Tomasstti Fernandez EM,et al.Mesenteric panniculitis:experience in ourcenter[J].Rev Esp Enferm Dig,2007,99(5):291-297.

[3] Katz ME,Heiken JP,Glazer HS,et al.Intraabdominal panniculi-tis:clinical radiographic and CT feature.AJR,1985,58:266-267.

[4] Daskalogiannaki M,Voloudaki A,Prassopoulos P,et al. CT evalu-ation of mesenteric paniculitis: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disease.AJR,2000,174:427-431.

[5] 全冠民 袁涛 硬化性肠系膜炎多层螺旋CT诊断2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9):683-684.

[6] Horton KM,Lawler LP,Fishm an EK,CT finding in sclerosing mesenteritics(panni-culitis);spectnm of disease (Reviev)[J].Radiographics 2003,23,1561-1567.

[7] 赵绍宏 赵红 蔡祖龙.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5):526-529.

相关热词搜索: 肠系膜 多层 螺旋 诊断 膜炎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