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反思山区乡村的特色农业产业选择

发布时间: 2022-04-07 11:12:21 浏览:

摘 要:特色农业作为地方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需要依据当地自然优势进行理性选择。然而,我国农业产业选择跟风和同构现象普遍,由此而带来农村经济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普洱茶特色产业为案例,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基于GIS技术的种植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分析红河绿春县三猛乡巴东村委会的习比东村普洱茶价格低迷的原因,指出其自然环境对普洱茶生长的限制和作为特色农业选择的非理性,由此,对山区乡村特色农业产业选择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反思。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选择;山区乡村;适宜性分析;云南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65

农业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与资源禀赋特征[1],特有的光热水土等自然特征和生物资源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形成的自然基础。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特色农业的产品差异或特色,具有弱替代性,可以增强经济主体对市场控制能力和增加经济收益,是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如果发展到在市场占有主导地位,则成为优势产业。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2-4]。尤其对于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南方山区乡村,种植选择是关系村民生计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核心问题。然而,无论经济学视角或地理学的现代适宜性评价方法都偏重于宏观尺度的产业选择分析,与现实的乡村级种植选择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种植业往往没有给地方带来收益。本文选择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绿春县,通过习比东村案例,分析其主要收入来源的茶业种植经济效益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乡村特色农业的产业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为相关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1 从普洱茶品质、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1.1 普洱茶价格、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的关联

普洱茶的品质是决定其价格的关键因素。茶叶品质涉及2方面特性,作为饮品的色、香、味和口感等体验;以及保健功能。品质好的普洱茶不仅具红汤、味醇和香浓等饮品特征,而且,研究认为茶多酚、茶褐素、黄酮类等物质的总抗氧化活性、抑制羟自由基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在降血压、降血脂、抗疲劳、抑菌、助消化和解毒等方面具有多种保健功效[5-10]。虽然,普洱茶的品质与保健功能关系还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11-12],但是,普遍认为其品质与成份之间存在关联性[13-15]。因大叶茶种与中小叶茶种的叶体结构差异,海绵组织相对发达,带来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等细胞内含物丰富, 水浸出物多,影响茶叶品质[16],普洱茶被列入地理标志产品,特指以云南特有的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Linn.) var.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的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17]。而茶树合成的各物质成分(包括蛋白质和氨基酸、茶多酚、芳香物质等)含量,物质的代谢,以及酶的活性和反应条件,受到原料(毛茶)品种与质量、生产成本、产量、制作工艺(如杀青、揉作的温度与时间,干燥方式等)、储存环境(如空气流动、光照、温湿、清洁状态等)、储藏时间和品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18,19]。

1.2 普洱茶品质的地域性及其对毛茶价格的影响

一般情况,原料为普洱茶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第一首选条件。研究显示,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外形、香、味和成分等方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20,21]。对来自云南普洱茶主要产区的20个晒青毛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地区或地域上相邻的地区的毛茶在主要化学成分品质上趋于一致,不同产地毛茶的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差异性较大,可溶性糖、咖啡碱和儿茶素等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22]。因此,有“北苦南涩”、“东柔西刚”地域性差异描述,以及具体到各大茶山的迥然不同风格。云南省的每一座的位置、地形、气候和土壤状态不一样,不可能简单概括。这一特征要求各个乡村因地制宜,来选择和发展茶叶生产,针对性地发挥地域优势,避其所短。

普洱茶的价格通常可分为毛茶和茶品2种,毛茶又是茶品的原料。对于广大农村茶叶种植的农户而言,大多收入源于茶叶原料和初加工毛茶的销售,即毛茶价格往往与影响毛茶品质的种植、采摘和初加工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相关。毛茶价格又有大树(古树茶或乔木茶)与小树(台地茶或灌木茶)之分。由于古茶树的根系能维持其足够养分供给,周边生态环境相对较好,通常不施用化肥和农药,又因古树保留不多和产量有限,伴随人们保健养生意识的增强,价格持续上涨,供不应求,甚至断货,通常提前预定而不在市面上交易。目前,市面销售的绝大多数(有估计为80%)为台地小树茶。小树茶又有年限、地域、生态环境、口感不同,加之个体偏好,毛茶的收购价从每公斤几元到一万多元的悬殊差异。

2 产业选择理论、方法及反思

2.1 经济学视角的缺陷

比较优势是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23],但不同时期的比较关注点不同。早期,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俄林都侧重于自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而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更多地解释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技术创新和制度激励等非自然生产要素的潜力。从产业选择对区域经济贡献的视角,先后有赫希曼的产业关联度、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罗斯托的主导部门扩散效应和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为基础,探讨主导产业的确定准则与方法[24],就农业而言,经济学界通常延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准则和方法,以播种面积、产值和集中度分别反映规模优势、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产业关联度、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通过主成份分析法、区位熵、层次分析等方法,并在指标上有不断拓展与完善[25-31]。

由于云南省纬度低,尤其滇西南茶区年积温高,光照充足,茶叶生长期长;高原山地日温度差,便于同化作用和积累;山地的漫照光含更多茶树需要的红、黄光(50%~60%),光的利用效率高,增加茶叶物质的积累,促进芳香物质形成;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带来充沛的降水,湿度大而多云雾,微酸性的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以及部分的黄壤,为丰富的多酚类物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自然生长条件,普遍认为是我国大叶茶生长的最佳地区[32]。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优势整体评估,加之价格快速上涨的市场背景,引发政府的推动,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2809 km2扩大到2008年的3357 km2,再扩大到2014年的达3967 km2,面积和产量(33.52万t)居全国第2,综合产值(371亿元)居全国第3。2010年时,普洱茶产地就从传统的思茅、西双版纳、红河、文山4个地、州的22个县市,扩大到云南省11个州(市)、56个县(市、区)、6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00多万茶农,产量5.2万t。

然而,并非所有产地都适宜种植茶叶,获得预期效益,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2007年,云南茶叶价格爆涨,引发茶叶面积扩大,增施化肥、农药和催芽剂以提高单产和总产量,随后的价格跌落,则茶园陷入荒芜,经历泡沫后,茶厂也从一度的7000多家,减少到2000多家。2014年和2015年全国经济的整体滑坡,全省茶叶行业供过于求,竞争加剧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一些地区毛茶收购价格大幅下降,一批企业面临再淘汰的局面。

一些学者、企业家和地方政府从市场定位、品种筛选、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创品牌和市场开拓等环节提升。譬如,发明指纹图谱识别技术,以避免因炒作带来的中小叶茶种混入普洱茶原料而损害其产品品质形象;针对污染问题的企业有机茶和生态茶[32-34]园基地建设和品牌打造与品质提升。

与很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贫困地区一样,乡村级的特色农业产业选择,多由外来收购来引导,地方种植往往表现出跟风状态,跟风种植的作物,尽管在某时期也会显示出一定规模和产值优势,实质上,其区域潜在真正优势并没有发挥,效益难于体现。同时,伴随价格上涨-扩大种植-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废弃的循环往复,农民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虽然,经济学的产业选择理论与方法视野较广,考虑更多的非自然要素。但是,基于过去和现状的相关指标,产业选择易陷入路径依赖,缺乏前瞻性;多偏向宏观层面研究;自然生产要素禀赋优势测度不够,潜在优势难以体现,尤其山区乡村的自然条件复杂与差异显著,不能直接为乡村特色农业的种植产业选择提供实践决策参考。

2.2 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利弊

生态与地理学界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视角弥补经济学以上不足,虽然对非自然要素考虑不足,但是,对于受自然和资源约束更强的农业产业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代表性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在3S(GIS,GPS,RS)的技术支持下,我国已有一些学者关注到自然立地条件对普洱茶茶质的至关重要[34],根据评价目的抽取相关评价因子,一般利用气候观测数据(气温、湿度和降水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空间处理技术与方法,进行适宜性的量化评价,判定是否适宜,适宜程度如何,通常分出最适宜区、适宜、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和最不适宜区几级。但是,通常的相关工作与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一样,大多基于县级以上宏观尺度[32,34,35]。对云南全省范围的评价结果仍然是思茅(今普洱)、西双版纳和临沧这些传统种植区的最适宜区面积和所在比例最高(见图1)。从规模化生产而言,有学者将坡度限制、与灌溉水源、城市距离、道路通达,以及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型改造为茶园难度等因素加以考虑,认为云南省内1.68% 的土地(约为6400km2)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栽培型普洱茶树,还具有较大的规模化种植潜力[36]。

有学者意识到这种宏观评价弊病,即云南多山,区内海拔高低相差极大,地貌类型多样,地表破碎,气候类型复杂,气温垂直落差异常显著,受到数据精度及卫星分辨率限制,这种大尺度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可能不够精确[35],而各学者评价指标和标准不同,评价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35,36]。因此,对于广大乡级和村级的特色农业产业选择实际操作层面,尤其乡村差异很大的我国南方山区,难于应用。但是,伴随3S技术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大比例尺的微观研究为精确农业提供较好的决策支撑,尤其平原地区,山区的数据缺乏和高分析成本,却可以借鉴该方法中的评估指标标准思维。基于此,以绿春县习比东村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分析其茶叶种植实践中的问题。

3 习比东村普洱茶经济效益实证

3.1 普洱茶的种植选择及其经济效益。

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三猛乡巴东村委会的习比东村,位于N 22°57′23″,E 102°27′27″,村寨所在海拔为1615m。2015年对村民访谈获悉,20世纪初(103年前),因原戈奎俄马村的人口增加,缺乏可耕作土地,通过占卦而决定搬迁,根据搬迁地点选择条件要求的,有足够优质水源供人畜饮水,有茂密森林安息寨神,有丰饶的土地开垦梯田和山地,村组长一家最先来到习比东村。因当时木姜树多,哈尼语言中的木姜树称“习比”,村名由此而得。此后,陆续搬迁来其他村民,现发展到40多户,200余人,全部为哈尼族。

茶叶并非该村的传统种植品种,早期以种粮食为主(其中,旱稻0.33~0.4hm2/户、苦荞0.33~0.4hm2/户)。20世纪80年代末,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有企业投资茶苗、化肥、农药,村民投入土地,开始尝试种植茶叶,公司通过收购来控制和监管农户的茶叶种植和采集等技术,1998~1999年规模快速扩大。2008年,机构体制改革,民营公司投入有限,缩小经营范围,退出与习比东村的订购和监管,村民继续种植。

习比东村寨呈现哈尼族典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规律,即,山腰为村寨所在,村寨以下至河谷是层层梯田,全村耕地仅0.1 km2,村寨以上的山地和沟箐是森林和经济林种植区,有茶地近1km2(93.33hm2左右,约3.21hm2左右/户),鲜叶产量200~250kg/年/667m2。农事历调查,显示村民每年冬季(11月-第二年的1月),对茶园进行深翻、施肥、修枝和除草,半年多的时间(3~9月)都从事采茶活动,茶叶种植投入了村民最多的劳动时间。

但是,作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茶产值低,2015年整体经济不景气,习比东村的毛茶销售价仅6元 /kg,不到往年12~16元/kg的一半,与县内外其它产区比较更低,同县的骑马坝玛玉茶20多元/kg,大黑山云抗10号为40多元/kg(见表1),江城县放荒毛茶100多元/kg,普洱市质量好的一般200~220元/kg。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仅能维持村民最低的生活标准,属贫困村。

3.2 毛茶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分析

3.2.1 并非交通阻碍接近市场

表1 云南绿春县习比东村茶价和市场的区域比较(2015年)

村寨距最近县城

或城市/km县城与昆明

距离/km毛茶收购均价

/(Yuan/kg)

绿春县习比东12(绿春)4566

绿春县大黑山102(绿春)45645

绿春县骑马坝123(绿春)45625

勐腊县麻黑119(景洪)549500

勐海勐宋90(景洪)549120

注:资源来源于实地调查与访谈信息整理。

虽然,也有农村小作坊的茶产品生产,但是,云南省大多数村民仍然依赖于毛茶收入,因茶品质差异而价格悬殊。习比东村没有茶叶加工设备、作坊或制作工艺,因此,与其它很多乡村一样,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产品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即销售鲜叶或晒青毛茶。一般由村民各自将毛茶运往绿春县城销售,也有玉溪、普洱、勐海的5~6个少量外地茶商来收购,与聚集大量茶商的知名茶山供不应求状况比较,形成鲜明的不同。调查显示,该村与大黑山和骑马坝价格相对高的地方比较,距离县城较近;与勐腊的麻黑和勐宋村比较,则更接近县城和大城市。因此,并非交通不便或难接近市场(见表1)。

3.2.2 茶叶品质特征不显著。

普洱茶因品质具有地域差异性,而个体偏好,以及制茶中的拼配需求,不管“北苦南涩”或“东柔西刚”,不同品质毛茶都有其相应的市场需求。但是,不管怎样,吸引商家和消费者的是其内在的品质特征。针对前面讨论的茶叶品质影响因素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

茶种较为普通。绿春县骑马坝的玛玉特大叶茶是国家知名品牌良种,以叶片肥大,味虽淡而回甜为特征,适宜我北方大多数人的口味;大黑山的公司则针对红茶与绿茶制作方向,侧重发展小叶型的云抗10号茶基地,因营销能力限制,主要通过中介代销为广西、贵州和江苏等地提供散装原料。而习比东仍然保持种植原来的普通大叶老品种,茶树年龄多为10~30a,且没有大树茶,更没有古树茶。

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在市场转向对有机和生态关注的同时,习比东村的茶叶种植和采摘等方面不但没有提升,却比公司退出监管期前粗放,种植保持施肥和打农药,且采摘和晒青不规范,不能保障茶叶质量。村民及当地专家认为,村民依赖于茶叶种植的同时,大多还需耕种水稻和玉米,尝试通过草果和杉树种植获得经济收入,劳动力短缺;传统习俗中粗放经营的影响。访谈发现村民不清楚茶叶的市场需求变化。

3.2.3 自然条件对茶品质的可能不利影响。

影响毛茶品质的因素包括茶树品种、树型和树龄等个体因素,种植密度、种植环境、施肥和采摘时间等种植采集环节,以及后期摊晒杀青处理方式[37,38]等多方面的人为因素,以及产地的海拔、纬度、气候(降水、湿度、积温、昼夜温差)和土壤pH值和矿物质等自然条件。除了种植方面的人为因素,我们借鉴普洱茶种植适宜性评价的指标标准,通过当地访谈发现,习比东村的茶叶种植可能还受到以下自然条件的约束:习比东茶地均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山上,年均气温14℃,虽在一些学者的最适宜标准范围内,海拔偏高,温度偏低,如绿春县的骑马坝、大黑山和大水沟等其它茶叶产地海拔多在1500m左右;且地处山的背阴方向,年日照时数少,茶叶生长缓慢;习比东村周边方圆10km都是全年多雨区,年均降水量约2400mm,远远超出最适宜普洱茶生长的所需雨水标准(见表2)。过多的降雨导致土壤中矿物质及营养物质严重流失,茶树不能很好的从土壤中吸收所需养分,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实地调查也发现习比东村的茶叶,味极淡,且不耐泡,在市场上不受欢迎。因此,自然环境也可能影响到该村的茶叶品质,访谈发现村民也不清楚茶叶的适生环境条件。

表2 种植普洱茶的适宜性评价标准及其习比东村的茶园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最适宜区适宜区不适宜区习比东村

气候年均温/℃17~2213~17<13;或>2214

年均降雨量/mm1200~15001500~1800;

或1000~1200<1000;

或>18002485

年均相对湿度/%80~8570~80<70

地形海拔/m1400~18001800~2200;

或1000~1400;

次适宜区500~1000<500;

或>21001700左右

坡度15°以下15°~25°>25°>25°

土壤 pH值4~6 5~5.5

土壤类型红壤黄壤、砖红壤

紫色土再次之其它土壤类型红壤

土质疏松、深厚、排水和透气良好 积水人工排水沟

注:(1)适宜标准划分:参考普洱市茶叶协会发布,经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普洱市茶叶企业标准——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生产技术规程》和[杨洋,何春阳,李晓兵2010]的评估标准。(2)习比东村为实地调查数据。

已有宏观尺度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红河州的茶叶种植最适宜区面积占全州土地比例,远低于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德宏等地、州;绿春县2010年有1.25万hm2茶地,虽为全州第一,但是,总体上属于次适宜,仅比不适宜类型区的种植条件稍好[36],产量5000t,13万茶农,与全省的5.3万t和1000多万茶农规模比较,也没有显示出现有产业优势。

4 结论与讨论

习比东村的茶叶种植是历史时期下的选择,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毛茶价格一直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茶叶逐渐在全省作为特色产业推广,竞争加剧和茶叶质量需求提升的背景下,习比东村显示出较弱的竞争力。除人为因素外,自然条件可能是该村难以改变的约束条件,是众多乡村产业选择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无论经济学的产业选择理论与方法,或是偏向自然条件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对于我国南方山区大多的乡村级种植选择的实践需求而言,都因尺度过于宏观,以及对过去和现状的路径依赖,而不能体现特色农业中资源禀赋与地域性基础,以及提供前瞻性指导。因此,特色农业作为地方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应当重视和完善乡村产业选择方法,以村民对乡村自然环境和地方特色作物的了解为基础,引入专家对作物及适生生境的知识,为乡村种植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提供参考,切忌跟风和追求规模的一刀切。

参考文献

[1]狄小龙,张根东.区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的理性分析[J].发展 ,2005(9): 91-92.

[2]郭京福,张楠.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04( 12): 42-43.

[3]李金叶.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选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2):181-184.

[4]李文庆,张东祥. 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探析[J]. 宁夏社会科学,2009( 6) : 72- 73.

[5]何国藩, 林月婵. 普洱茶对人血压心率及脑血流图的影响[J]. 中国茶叶, 1995( 3): 27-28.

[6]林智,吕海鹏,崔文锐等.普洱茶的抗氧化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6,26(2):112.116.

[7]Jie Guoliang,Lin Zhi,Zhang Longze et a1.Free radicals scavenging and protective effect of Puer tea extracts on the oxidative damage in the HPF-l cell[J].J Agric. Food Chem., 2006,54 (21): 8058-8064.

[8]倪德江,樊蓉,陈玉琼等.普洱茶主要氧化产物提取条件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J]中国茶叶,2010,32(2):22-24.

[9]杨新河,李勤,黄建安等.普洱茶茶色素提取工艺条件的响应面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1l,32(6):1-5.

[10]吕海鹏,林智,张悦等.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J]. 茶叶科学,2013,33(4):386-395.

[11]Finley J W,Kong A N,Hintze K J, et a1.Antioxidants in foods: state of the science important to the food industry[J].J Agric. Food Chem.,201l,59 (13): 6837-6846.

[12]Jim Watson Oxidants,antioxidants and the current incurability of metastatic cancers[J].Open Bi01.20l3,3(1):120-144。

[13]周红杰,秘鸣,韩俊等. 普洱茶的功效及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茶叶,2003,29(2) : 75-77.

[14]周志宏,折改梅. 普洱茶的香气成分[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5-8.

[15]方祥,李斌,陈栋等. 普洱茶功效成分及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6):313-316.

[16]严学成. 不同品种茶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J]. 植物学报,1980,2(4):397-399.

[17]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8]龚椒英,周树红.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2,22(1):51-56.

[19]滇濮茶人编.中国普洱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0]罗龙新,吴小崇,傅尚文. 不同产地普洱茶品质风格的比较[J].中国茶叶,1995(5):8-10.

[21]金裕范,高雪岩,王文全等. 不同产地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4):78-82.

[22]宁井铭,曾新生,张正竹等. 云南不同地区普洱晒青毛茶品质差异性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7( 1) : 1-4.

[23]林毅夫.按照比较优势选择产业政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5(7):24-28.

[24]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5]安晓宁.中国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1997( 10) : 42-45.

[26]姜法竹,张涛. 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 3) : 54-58.

[27]刘红梅, 庞凤梅, 杨殿林. 区域生态经济适宜性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探讨[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4): 39-47.

[28]陈春艳, 甘淑. 基于GIS的茶园适宜性评价_以宁洱县为例[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28(5): 18-21.

[29]陈森发, 梁雪春, 王红霞. 生态农业县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 科研管理,2008,29(1): 172-176.

[30]黄艳娴.基于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的启东市农业产业选择分析[J]. 农业与技术,2013,33(5):204-207.

[31]张凤龙,童洪志,谢必武. 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2013,25 ( 5) :1153-1158.

[32]蒋智华. 云南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6(5):51-55.

[33]许允文,朱跃进. 有机茶开发技术指南[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34]朱克西,张亚萍,陈国华等.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普洱茶生态茶园建设[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2-15.

[35]蒋好忱,雷宝佳,郭忆. 自然立地条件下云南省普洱茶种植适宜性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 2013, 33(10): 19-23.

[36]杨洋,何春阳,李晓兵. 基于 GIS 的云南栽培型普洱茶树大规模种植适宜性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3): 33-40.

[37]陈文品,胡皓鸣,刘刚等.三种类型普洱茶风味品质比较分析研究[C]. 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8(11):4-6.

[38]周玉梅.施肥与普洱茶产量、品质的相关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11):139-140.

作者简介:陈丽晖(1968-),女,湖南益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农业资源保护与区域创新研究;黄鹤飞(1990-),男,河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特色资源与经济。

相关热词搜索: 乡村 山区 反思 农业产业 特色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