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2022-04-07 11:13:27 浏览:

内容摘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在微观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是农业经济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本文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界定、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方法、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衡量指标 研究方法 影响因素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显而易见,要准确定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离不开对国际竞争力定义的把握。对于国际竞争力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一直存在争论,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形成一个无歧义的定义,在现有的文献中,存在着有许多关于国际竞争力的不同定义(Christian Fischer & Sebastian Schornberg,2007)。

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能够实现以人均GNP增长率表示的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它在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同时,也强调要持续增进人民生活水平。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创造增加值及增加国民财富的能力。同时认为国际竞争力依靠国家形成的持续创造增加值环境的能力,这些环境包括教育、价值体系等。波特认为一国国际竞争力可以用一国生产力水平来描述,一国在某一产业上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参照WEF 、IMD 和波特三者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中国学者方天 、李晓波(2003)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国家支持下,一国农产品参与国际贸易并能获取持续利润、得以改善农业生产者收入水平的能力。

一些研究机构从相对微观的层面来界定国际竞争力。如Canada"s Task Force o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Agri-Food Sector 定义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一种在赢利状态下,在国内外市场获取并保持市场份额的可持续性的能力。这一定义多次被国外相关研究引用,并做了进一步分析(Miramom,1991;Larry Martin,1991)。因此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交易中表现出来的市场占有能力和赢利能力(姚朴康、马康贫,1999;苏杭,2005)。

也有一些学者从单一角度来定义国际竞争力。如 Changping Chen等(1997)强调市场份额在国际竞争力定义中的作用,认为该定义经常被理解为在可持续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或增加市场份额的能力。那么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就可以定义为与国外农产品比较在交易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市场的占有能力(戴思锐,2003)。

更多的研究文献则注重于国际竞争力的复杂性,因此他们从多维的视角来定义国际竞争力。如Miramon,Isabelle D.C.(1991), 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多个方面的且包含了复杂经济行为的复合体。至少包括三个维度:经济个体的单位本性、个体的单位运行的层次、时间因素。中国学者柯炳生(2003)也认为农产品竞争力由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三方面构成。王永德(2009)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农产品在赢利状态下在国内外市场获取并保持市场份额的可持续能力。谢国娥,金睿,王常青(2011)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国家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种能力更多地由一国农产品的出口能力所决定。齐涛(2011)也认为一个国家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并能够持续地实现其价值、获得利润的能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从农业政策、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成本、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国际贸易环境、生产技术、生产者素质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重点在于测量和预测以及国际比较应用上(A Lara等, 2001)。但是要很好地衡量国际竞争力很难。因为没有一个单一指标能够包括所有参与竞争部门,包括所有开放竞争的市场,还能基于进行充分国际比较的数据基础上(Mattine Durand等,1987)。因此,已有的研究从各个视角开发了诸多指标,并希望以某个指标或其组合来衡量国际竞争力。

(一)赢利性与市场份额

Larry Martin,Randall Westgren & Erna Van Duren(1991)提出了两个衡量和监测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利润和市场份额。他们认为国际竞争力评价必须要进行比较,利润以增加值指标表示,市场份额以净出口比重指标表示。Joseph C.Salvaeruz(1996)采用国际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份额获利指数和出口比重三种竞争力衡量方法,比较了美国和东盟成员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赢利性,虽有多种不同的定义(Christian Fischer & Sebastian Schornberg,2007),但绝大多数均区分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Besanko,Dranove & Shanley,2000;EU Commission,2005)。对利润的衡量,一般采用总营运盈余(GOS)占营业收入的份额这个指标即以要素成本计算的增加值减去人员支出计算得到的。市场份额则通常定义为一个公司或产业的生产或销售额占所有市场产出或销售额的比例(Werden,2002)。Miramon,Isabelle D.C.(1991)进一步指出,市场份额一般为某个产品销售额占整个产品国际销售额的比重。Larry Martin,Randall Westgren & Erna van Duren(1991)提供了衡量市场份额的多种方法,主要包括出口导向比、进口渗透比和净出口导向比,其中进出口导向比为主要指标。Klaus Frohberg,Monika Hartmann(1997)也构建了衡量市场份额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相对出口优势指数(RXA),相对进口渗透指数(RMP)和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中国学者肖嵘(2010)认为国际竞争力通过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和利润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和检验,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竞争是国家之间在某产业上的对抗,需要长期国际竞争战略的支撑。刘志雄、郭琳(2011)运用国际市场份额和净出口指标对比分析了入世前后我国主要油料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马颖、李酣(2011)也运用国际竞争力指数即净出口率指数分析了中国外贸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演化。

(二)成本

Randall D.Schnepf(2001)认为,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以组合成本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分布来衡量。相应的成本指标包括:企业层面的生产成本、国内营销和运输成本及其运往共同的出口目的地的运输成本。Klaus Frohberg等(1997)将衡量国际竞争力潜力的方法归纳为会计方法和数学模拟法,并且前者包括生产成本、毛利和国内资源成本。Christian Fischer等(2007)也认为,国内资源成本方法也可以归入成本指标方法。Pat Dillon 等(2008)也从成本的角度提出了爱尔兰乳制品在欧盟贸易自由化政策影响下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黄亚雄等(2010)在国内资源成本(DRC)的理论指导下,对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三)劳动生产率

Sumner(1986)采用生产率指数即劳动和土地生产率的增长考察了几种农产品的竞争地位。Hopkins S.(1996)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国际竞争力最有影响的评估指标之一,它属于效率指标。他们进一步指出,对于国家间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决定国际竞争力方面是最恰当的衡量指标。吕美晔(2004)、黄祖辉(2005)也分别从劳动生产率方面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四)组合指标

Hao Liu(2004)认为国际竞争力衡量的三大路径为赢利性、市场份额和增长,其相应的具体指标分别为每美元或每销售单位的增加值、每工资单位的增加值、每工人的增加值、净出口导向率和沿时间路径的变动。F.S.Thorne(2005)通过选定赢利性衡量竞争力绩效,选择生产成本、产值和部分生产力指标考察农产品国际竞争力。Krijin J.Poppe等(2007)基于国际经济学方法提出了五个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指数:特定产业实质增加值的增长、Balassa指数的增长、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整个经济实质增加值的增长。庞守林(2004)认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成本控制能力、生产组织能力、科研开发能力、营销组织能力、产品加工能力和市场反映能力的“一组先进技术和能力的和谐组合”。杜红梅、安龙送(2008)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对湖南省猪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估。陈昌洪(2010)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质量升级指数等指标对我国猪肉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定和比较。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衡量一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方法有:成本法和收益法。前者是假定产品质量相同,按生产成本最小化原则来度量生产优势,后者按经济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度量(帅传敏等,2003)。而在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时,常用方法为:

(一)CMS

CMS(Constant Market Share Analysis,CMS)即恒定市场模型分析方法,是用来衡量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整体竞争力变化趋势和出口增长源泉的。一个国家产品的竞争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不对价格变量和非价格变量进行分析,也可通过对一个国家出口市场份额进行事后研究,发现其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变化趋势(Bowen and Pelzman,1984)。CMS假定,如果一国的某种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不变,它的市场份额也应当不变。因此,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变化和竞争对手出口额变化之间的差,一定是由于出口结构或竞争力变化所引起的。虽然出口市场份额的变化不完全取决于竞争力的变化,但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能够提供一个国家产品竞争力变化的可以接受的测度。

Kevin Z.Chen和Yufeng Duan采用此方法对1980-1997年加拿大农产品在亚洲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此外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2)、帅传敏等(2003)、陈建军等(2004)、孙林(2005)、李岳云等(2007)、王永德(2009)、耿晔强(2009)、周井娟(2010)等也用CMS法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二)RCA、TC

RCA(Revealed Compartive Advantage)即显性比较优势法由Balassa在 1965年提出,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此种商品出口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之比率。是衡量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地位的重要指标。TC(Trade Competitive Index)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他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如果TC>0,表示该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反之,如果TC<0,则表示该国是该产品的净进口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竞争劣势。

Drescher & Mauer(1999)、Traill & daSilva(1996)将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等同,因此采用基于贸易的衡量指标如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竞争力。厉为民(1999)、帅传敏等(2003)、屈小博等(2007)、张振等(2011)、Maria Crescimanno,Antonino Galati(2012)等也用这类方法进行了相关分析。

(三)GTAP

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即全球贸易分析模型,该方法是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设计的多国多部门应用一般均衡模型。由美国普渡大学教授Thomas W.Hertel所领导的全球贸易分析计划发展而来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贸易政策分析。Krijin J.Poppe,Jo H.M.Wijnands,Bernd M.J. van der Meulen and Harry J. Bremmers(2007)采用此方法分析了未来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田维明(2000)以此为工具,分析评估了不同农产品贸易政策选择所产生的影响,提出未来中国不同农产品贸易战略选择。程国强(2005)还根据当时中国承诺的农产品市场开放条件,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与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在模拟中国加入WTO后比较优势决定因素变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加入WTO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

(四)NPC

NPC(Nominal Protection Coefficient)即名义保护系数,是几个衡量国际竞争力常见方法中使用较广泛的一个(Corden,1971;Balassa and Achydlowsky,1972;Gulati et al.,1990;Taylor and Philips,1991;Chand, 1999;Kumar et al.,2001;Rakotoarisa and Gulati,2006;Anjani Kumar,2010),是指一国某商品国内价格与世界参考价格的比率,即NPCi=Pid / Pib*ER,其中NPCi 表示i国某种商品的名义保护率,Pid表示i国以本币表示的某一商品的国内价格,Pib 表示以国际货币表示的某一产品的世界参考价格,ER表示汇率。NPC通过衡量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偏差来确定某一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如果NPC小于1说明本国某一商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如果大于1表明本国某一商品缺乏竞争力。

此外周孝味(1996)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谢国娥等(2011)采用层次分析法(AHP)、Jane L.Hsu和Joyce J.Wann(2001)通过市场调查的方法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对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国外大多数学者从实证方面进行了研究,如Joseph C.Salvacruz(1996)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国际竞争力受利率、劳动力可得性和由对外援助、FDI以及农场规模驱动的内生技术进步的影响。Thomas S.Jayne and Nicholas Minot(1989)认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实施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因此最终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Nicholas G.Kalaitzandonakes(2000)的检测表明农业生物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不大,而长期则会带来竞争优势。Randall D.Schnepf等(2001)认为,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反映了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相对资源禀赋和农业气候条件,也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部门特定政策,储存和运输的基础设施和使市场更有效运行的支撑机构和制度。Rmaey、Scarlett(2002)认为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增强食品安全与提高国际竞争力。Mark R.Metcalfe(2002)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美国和加拿大猪肉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Abdulkudos Ahmed Almarwani(2003)考察了美元汇率及其波动性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国内也有从实证方面进行研究的,但文献不多见,如陈继勇、隋晓锋(2009)通过建立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相对竞争力模型,实证分析了实际汇率变动、收入效应、人口增长等因素对中美各类农产品贸易相对竞争力的影响。张振、乔娟(2011)通过构造多元计量统计模型,实证研究影响猪肉产品竞争力因素的变动情况。国内大多数偏重于理论层面,认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受成本、质量、政策体制、生产结构、贸易保护制度、国内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如戴思锐(2003)、李春海(2004)、潘伟光(2005)、辛毅等(2007)、黄亚雄等(2010)等。

结论

以上有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献表明,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作出了相当多的研究,尤其是对经济的贡献性也形成了诸多共识,但已有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目前的研究缺少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框架

基于不同的研究目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不同的定义,加上竞争力本身是多维的、动态的,这也造成了准确衡量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难,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难以统一。

(二) 现有的研究方法存在诸多的缺点

现有的研究方法CMS、RCA等普遍关注于事后的评估,而忽略了事前的评估。并且国内学者很大一部分仍然使用衡量比较优势的RCA法评估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这显然忽略了竞争力的真正内涵,竞争力的测定表现为“现在”中包含着“未来”,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三)在研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时缺乏更多的实证支持

国内研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时更多的从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这不能很好的描述各影响因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四)较少从国际层面进行比较和较少从某一特定市场去研究

在研究的角度上,一方面,国内研究更多的从历史角度上来比较中国现在和过去的竞争力,而较少从国际层面进行比较,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群体应该是世界各个国家,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因此这对国际竞争力本身来讲,显然也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国内学者更多的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而较少从某一特定市场去研究,忽略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特性。研究整个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可能并不能适应具体的某个市场,不同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消费偏好不一样,对农产品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中国农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也要研究在特定市场农产品竞争力状况。

因此有关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进一步构建国际竞争力比较系统的概念框架、改进或完善现有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注重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基于特定市场的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等。

参考文献:

1.Abdulkudos Ahmed Almarwani,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elected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H.D Dissertation, Auburn

2.Maria Crescimanno, Antonino Galati, "The Atlantic bluef in tuna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Italian fish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2012;

3.张振,乔娟.影响我国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7)

相关热词搜索: 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 综述 文献 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