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发布时间: 2022-04-12 08:29:22 浏览:


打开文本图片集

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灵活性强,能力要求高。如果不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学生就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有可能渐渐远离物理。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一、要学好物理就要读好物理书。

读书是学习的主要途径,要学好物理就要读好物理书。

1.学会精读课本。有些教师上课会使用参考书或讲义,因为这样上起课来既轻松又有效率,学生也不用费时去整理重点,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不爱看课本,甚至会觉得看课本很浪费时间。但是,课本却是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依据,课本的作者在概念的叙述上花了很多心血,从预习、上课到复习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提高自学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学生一定要详细阅读课本内的叙述,学会自己画记、提炼重点,在不看解答的前提下,把习题做好,这样的效果远比花钱买讲义、参考书来得有用。

2.阅读相关课外资料。课本因为受篇幅的限制,不能详细讲述每个概念的发展过程,此时阅读课外资料就能弥补这些不足。阅读课外资料,从最新的科技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的用途和发展,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可以跨越现在的学习范围进行一些小的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物理实力,还能为以后的物理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3.熟记并了解概念的真实意义。学生在读物理书、熟记物理概念的同时,要了解概念的真实意义,牢记“比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往往是那几句简单的定义、定律叙述,但学生大多认为定义、定律叙述单调、枯燥、乏味,似乎没看到数字心中就不踏实。举个例子来问:有多少学生能够确切说出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及差异?绝大部分学生只会回答“距离除以时间就是速度”,这个概念还停留在小学的程度。再如,有多少学生能够详细叙述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什么是动量?为什么动量会守恒?这些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影响着整个力学的学习过程,与其强记一些公式、题型,不如把这些概念内化成自己的基本知识,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在应用时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4.学会自己归纳整理。许多学生在读书时喜欢片段阅读,这样会缺乏思考的连贯性。笔者建议学生在详细读完一个章节后,能够合上书本自己整理重点,然后再翻开书本对照看看,是否有哪些部分漏掉了,通常那些部分就是最常忘记的地方。当读完一个大段落时(例如整个力学、电磁学等),自己再做一次总的归纳整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有时候太靠近了反而看不到全貌,当我们站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联系,了解事物的真实意义和全貌。此外,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整理、作笔记,对将来进入高校学习也很有帮助。

下面,以“怎样学好物理概念”为例,说明如何学好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因此,物理概念学习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1)概念的引入。学习概念时,要重视概念引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目的。要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学生明确了概念引入的目的,才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概念的真正意义。例如,为什么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物体的位置变化可用位移表示。但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移不同,位置变化不同,有的物体位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体位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引入概念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引入概念的常用方法,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①用演示实验引入概念。如,“浮力”概念引入之前,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重物,手向上托重物,弹簧秤示数变小;再把重物放入水中,可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小了,据此引入“浮力”概念。②用类比法引入概念。如在引入“电压”概念之前,讲清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这种方法,形象生动、易于理解。③通过物理现象引入概念。如,在引入“惯性”概念时,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当汽车刹车、加速、拐弯时所发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引入“惯性”概念,易于理解、接受。④通过问题引入概念。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教师先提出问题:“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对吗?”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铁比木头重,并举出例子说明此观点;有的说不一定,但又讲不出道理;有的则没有办法肯定。教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物体重量除与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有关外,还与其体积有关,并指出“体积相同的铁比木头重”,据此引入“密度”概念。⑤通过物理故事引入概念。如,在引入“大气压”这个概念时,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又如,在引入“磁场”的概念时,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通过物理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⑥从旧概念引入新概念。如,从“平均速度”引入“瞬时速度”。要确定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可在该点附近取一小段位移,求出平均速度。当位移足够小或者说时间足够短,所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该点的瞬时速度。⑦从已有的经验引入新概念。如,在引入“力”的概念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亲身体验,并且抽象出力的物体性,进而引入力的概念。这样做,学生对力的概念体会深刻,易于理解。⑧由逻辑推理引入新概念。如,“电场”和“磁场”这两个概念是由逻辑推理的方法引入的。由力的概念可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通常物体间发生作用时,都是直接接触的,而电荷对电荷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直接接触。那么电荷间、磁体间是怎样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由逻辑推理可知,电荷和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电场和磁场。这样引入电场和磁场的概念,便于理解。

总之,引入物理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概念的引入过程,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了解这些方法后,便于学生理解新概念。

(2)概念的建立。由物理现象抽象出来,用来表示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物理概念,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建立物理概念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定义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直接定义法。物理概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物理现象直接下定义的。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②比值定义法。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一个比值。如密度(ρ=m/v)、速度(v=s/ t)、加速度(a=Δv/Δt)、电阻(R=U/I)等,这类概念一般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事物的特性,这些比值的大小是由事物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与比式中的各量无关,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比值必然是一个恒量。③乘积定义法。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如电功(W=UIT)、电功率(P=UI)等。对于这类物理概念应从它所能产生的效果去认识其特性。④差值定义法。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差。如位移(S=X2-X1)、电势差(Uab=Ua-Ub)。⑤和值定义法。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和。如合力(F=F1+ F2)、总功(W=W1+W2)等。⑥极限思维定义法。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数学极限表达式。如瞬时速度(v=limΔT→0ΔS/ΔT),瞬时加速度(a=limΔT→0ΔV/ΔT)等。⑦函数定义法。物理量的概念的定义式是物理量的函数表达式。如正弦电流(i=fmsinωt)等。

(3)概念的理解。一个物理概念建立后,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个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忆牢固、运用自如。①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理解物理概念。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观察事物,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在头脑中对物理现象和事物构成一幅物理图像,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来理解物理概念。如,理解“电阻”概念时,由R=U/I可知,对一个确定的导体而言,这个比值是个恒量,它表示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那么它表示导体的什么性质呢?通过实验可知:当电压U恒定时,R增大,I将减小。说明R可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R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此时必须用实验证明导体的电阻跟电压和电流强度无关,而是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的,即R= PL/S,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导体来说,不管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数值如何,电阻的大小总是不变的,这就抓住了电阻概念的本质。②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一个物理概念,有确定的物理意义,只有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个物理概念。如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历来是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概念。向心加速度只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有不少学生对向心加速度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但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这种特性不能理解。其原因还是对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彻。应当从向心加速度特点出发,认清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方向互相垂直的关系,因此向心加速度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③理解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物理学中,有些概念很相似,但其意义却有本质的区别。在学习中既要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又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采用找联系、抓类比的方法理清这些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对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有很大的作用。如电场和磁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变化的电场可以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可以激发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整体———电磁场。

(4)概念的深化。概念是发展的,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对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是从简单到复杂,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而逐步加深的。①概念的阶段性。有些物理概念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对概念的认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学习概念时,要结合认知能力,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深化物理概念。例如,在“力”的概念学习中,初中阶段只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高中阶段又分为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热学中的分子力,电磁学中的电场力、磁场力,核物理中的核力,对力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深化的,不可能一步到位。②概念的发展性。有些物理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如,人们对核力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关于核力的本质,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清楚,因此在“核力”概念的学习中,既要弄清已经认识到的内容,还要了解其发展性。

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分析、解决有关的具体问题。在物理概念的运用中,既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二、提高听课效率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学习期间,课堂的效率很重要。提高听课效率,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能够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进行补缺,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可以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学生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教师讲课的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做好课堂笔记。笔记是将听课的重点、难点作简单扼要的记录,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以便复习、消化。

三、了解物理思维程序、学会物理思维方法是学好物理的根本。

物理思维是将物理现象与物理实验所得到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从已有的理性认识上获得新的理性认识,它反映的是物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联系。物理学习过程就是一种物理思维活动,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1.物理思维主要程序。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来完成物理思维,并主要通过质疑与释疑来体现。①质疑不是一般地提出不懂的问题,主要指观察者在充分运用了自身掌握的知识却仍不能解释的,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正确的质疑,对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带有方向性和启发性。质疑的途径很多,但质疑的深度却与观察者的观察能力密切相关。例如,观察沉浮子实验,有的人只发现下压与下沉的简单关系。有的人则能发现下压造成下沉的本质原因。②释疑。释疑的前提是质疑,已有的知识是释疑优先考虑使用的内容和依据。当已有的知识对质疑的解释明显有困难时,对困难的那一部分就要进行创造性活动。释疑应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出发,先分析物理现象,找出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因素,再选择适当的物理知识解答物理问题。多与同学讨论问题,帮助同学解答问题,往往能够找出问题的症结,在帮助别人解答问题时,也能够切实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对知识了解透彻,同时为同学释疑时也可以顺便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尽量能把复杂的观念用浅显的语句表达出来,让同学容易心领神会。

2.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在整个物理思维过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综合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得更为普遍。①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结果的方法。②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能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串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大,阻值小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小;并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小,阻值小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大。

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是学习物理的目的。

迁移就是基本原理在其他条件下的运用。学以致用,就是将所学知识、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在物理学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迁移原则。

1.数学知识的迁移。物理学常用数学表示物理概念、描述物理规律。例如应用数学中的比例关系描述物质的密度(ρ=m/v),物体的运动速度(v=s/t),牛顿第二定律(a=F/m)等。应用数学中的坐标图象法描绘出温度———时间图像(表示某种物质的熔解与凝固过程),位移———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能量———位移图像等。应用数学中的几何方法表示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等。

2.物理知识的迁移。一是应用物理知识解题。物理教材中,单元、章节后均有习题。二是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例如,日食和月食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物态变化原因可用分子运动论解释。海市蜃楼奇观可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三是应用物理知识设计制作各类产品。例如,根据热传递原理制成了保温瓶,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发电机、电子测量仪表等,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制成了温度计,根据光的折射、反射原理制成了照相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等。

3.物理思想的迁移。物理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物质观,即物质普遍存在于相互作用之中,普遍存在于运动之中,普遍存在于能量转化与守恒之中。于是,研究宏观物体的受力、运动和机械能的规律形成了力学。研究分子的受力、运动和内能的规律形成了热学。研究电、磁之间的受力、运动和能的规律形成了电磁学等。在物理学习时,当我们形成了这种物质观,就会有目的地去认识和理解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运动规律和能的转化与守恒规律,学习就会迈上更高台阶。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使学習事半功倍的金钥匙,成功的学习靠的是辛勤的劳动———观察、思维、实验、迁移。

4.物理能力的迁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求知的捷径。如何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实现能力的迁移?首先,需要明确认识对象之间的在内容与方法上共同的本质因素,而后才能“触类”,但这只是“旁通”的前提。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触类旁通的重要客观条件。其次,更关键的是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与新课题类化的能力。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高,能够反映物理现象、过程的本质(则能够“触类”、“举一”),就能根据新课题的特点准确地对课题进行分类,避免根据表面特点进行盲目猜测、尝试,或者不顾条件套用公式,真正做到“旁通”、“反三”,实现能力迁移。

在实现能力迁移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一是尝试错误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标,经常要先确定解题的方向,选用某一方法试探性地力求达到解题目标。如果这种试探过程毫无结果,或许从这一错误方法中获得正确解题的启示,这种做法就称为尝试错误法。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尝试错误法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进一步归纳出科学的方法。二是原型启发———创造的源泉。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时,从其他事物中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启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从本质上说,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属性,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相似之处。物理学中的原型可以通过学习过程建立。在学习中,物理学概念模型(如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物理过程模型(如各种典型运动过程、碰撞、反冲等)、典型的解题过程(方法、技巧、思路)等都可以抽象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原型”。三是认真审题,理解物理情境和过程。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下去,就能提高迁移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认真总结思考,归纳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训练,注重典型例题的思考和分析,注重归纳思路、方法和技巧。总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物理、提高能力的关键。

相关热词搜索: 学好 高中物理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