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周恩来生态经济观探微

发布时间: 2022-08-30 13:20:03 浏览:

[提要] 周恩来的生态经济观是周恩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合理开发与保护好自然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以利增产、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植树造林永续利用、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兴修水利造福人民、控制人口数量保持协调发展等内容。深入研究周恩来的生态经济观对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生态经济观;价值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6日

生态经济学,是围绕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旨在促使生态经济系统整体效益优化,继而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纵观我国生态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无不闪烁着周恩来的生态智慧。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具体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观,已成为周恩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通过查证目前学界有关周恩来的所有研究成果,尚未发现有从生态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周恩来思想的学术成果。笔者不揣浅陋,在继承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此做些粗浅的研究,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我们这里研究的生态主要指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内的广义上的生态。基于此,周恩来的生态经济观主要内容包括:合理开发与保护好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利增产、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植树造林永续利用、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兴修水利造福人民、控制人口数量保持协调发展等内容。

一、合理开发与保护好自然资源

对自然资源的价值,马克思曾做过深刻的分析:“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身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可见,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之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合理开发与保护好自然资源对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周恩来的一个最基本的生态经济观。1961年4月,他在西双版纳参观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国营橡胶园时指出:“这里是富饶美丽之乡,如果破坏了森林,将来也会变成沙漠。……要解决好合理开垦,保护好自然资源,改造好大自然。”1964年3月,他在视察石林景区时又强调:“对石林应该很好地保护,要绿化,要有水,才不枯燥。”1970年6月,他在参加中日民间渔业谈判的中方人员开会时再次指出:“中国内河外海水产丰富得很,……处理好工业废水污染问题,保护好水产资源。”对老根据地资源利用问题,他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森林和各种自然资源,要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些观点表明,周恩来在统筹社会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已深刻体认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保护。

二、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增加生产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条件。它的有限性和多用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其加以综合利用,通过扩大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范围,才能达到增产增效目的。周恩来非常注重这一问题,他根据我国已知的绝大多数矿床都具有多种矿物共生的特点,强调要综合找矿和对矿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批评了那种“单打一”而把许多共生矿丢弃的错误做法,继而提出对共生矿要进行分离,综合利用以利增产的思想。他说:“生产上要搞综合利用,资源上也要搞综合利用。”对如何利用石油等资源,他指出:“石油和煤气,……要综合利用,前途很大。在这方面,要搞些新技术,否则石油和煤气中的一些可利用的东西,就要跑掉,浪费很多财富。”1966年1月,他在审定《关于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开展“三查”和废金属回收工作的报告》时又强调:“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个增产节约运动,在努力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同时,狠抓物资的节约使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对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他在1962年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特别指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既要防洪,又要灌溉,又要发电,又要运输,综合利用。”“对于水利工程,要综合考虑,……不要把重点放在发电上,要保证通航、发电和泄洪的安全。”1966年4月在视察岳城水库时他再次指出:“水库要防洪、灌溉并重。……修水库,要……综合利用,灌溉、防洪、水土保持全面搞”。以上论述表明,周恩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高度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勤俭节约反对浪费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周恩来的又一个重要生态经济观,他反复强调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企业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并把它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原则的高度。他说:“节约,这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建设原则,要大大提倡。”“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必须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的条件,是一个长期的方针。”1951年为缓解全国木材供应紧张状况以保证国家建设的需要,他又指出:“对木材的采伐和使用,全国必须厉行节约,防止浪费。一切工程建筑,应将需要木材数量,切实核减至最低标准,非迫切需要的,应缓用或少用,可以其他材料……代替的,应不用或减用。”使用时“力求经济合理,禁止大材小用、长材短用、优材劣用。提倡在不妨害工程安全的条件下,适当利用杨木、桦木、柳木和陈材、废材。”为了把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落实到实处,周恩来强调:“厉行节约的方针是为了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用来增加国家的建设资金,加速国家工业化,是积极不是消极的。因此,一切借口节约而放松生产性建设的进度、忽视工程质量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而且“增产节约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要有一套制度,严格管理,长期工作。”为此,他对勤俭节约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看法:“要勤俭建国,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不要铺张浪费,要做增产节约的模范。”“一切轻工业企业和手工业单位,一切重工业企业,都要厉行节约,争取用较少的原料、材料,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对于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气、废物,应该注意回收,充分利用。”“对国家的开支一点不注意节约,不提倡节约,这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是一个浪费主义者,也是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

四、植树造林永续利用

森林作为地球之肺,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体要素,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防止污染等重要作用。关注林业事业发展是周恩来的一大特色生态经济观。首先,他阐述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说:“保护好森林,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林业对供应建设事业所需木材和防止水旱风沙灾害都有重大的意义。”其次,他具体分析了我国令人堪忧的林业现状。“中国最缺乏的资源是森林。……用得多,种得少,树木越来越少。”“中国森林的面积,远不够一个森林国家的标准。”“我国现存有的森林面积已经很小,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对森林的破坏和滥伐行为,迄未停止。”有些地区甚至“把陡坡上的林木也砍光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将来后果会不堪设想。”最后,他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林业资源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护林的总体思路是“提倡封山育林,禁止烧山燎荒,滥伐林木”,要“严格禁止一切破坏森林的行为”,“林业的经营要合理采伐,采育结合……林业开荒也要注意这个问题,违背自然规律什么都做不通。”对于造林动力问题,他说:“必须在全国有效地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护林造林运动。”“造林……要依靠六亿农民。……国营与群众营林,重点放在群众”。

五、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是周恩来最具特色的生态经济观。新中国成立后,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现象曾使我们长期陷入环境污染和社会主义无关的误区。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已对环境污染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他说:“我们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们在搞工业化建设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1970年12月,周恩来远见卓识地提出了新中国防治工业污染的问题,他说:“对我们来说,工业公害是个新问题”。“在经济建设中的废水、废气、废渣不解决,就会成为公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公害很严重,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这个问题,采取措施解决。”此外,周恩来还提出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他明确指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三废’,化害为利,造福人民。”“废气要进行研究,想办法废物利用。”1972年9月,周恩来对我们能够治理“三废”(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原因做了具体说明:“资本主义国家解决不了工业污染的公害,是因为他们的私有制,生产无政府主义和追逐最大利润。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工业污染,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对于首都北京的环境保护,周恩来同样付出了很多心血。1972年11月,他在北海公园登上白塔俯瞰北京市容后,就北京市的消烟除尘情况指示北京市有关部门要做好首都的环境保护工作。周恩来还很前瞻性地论述了核电安全问题,“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必须绝对安全可靠,特别对放射性废水、废气、废物的处理,必须从长远考虑。一定要以不污染国土、不危害人民为原则。”1973年,周恩来在国务院召开的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导并制定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的环保法规,这一举措开创了新中国环境保护立法的先河。

六、兴修水利造福人民

中国因水系发达而时常发生水灾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事。周恩来心系中国的治水工作,高度关注中国的水利事业。首先,他阐述了搞好水利事业的地位和重要性。水利事业“首先为农业生产服务,要为生产办水利……要有长期观点,长期为农业生产服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修水库要好好勘察”。我们治水理论是“治水是为了用水”。他还高度肯定“水利工作做的是开路的工作,‘种树’的工作。水利工作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其次,他具体论述了治水的艰巨性、长远性及存在的问题。“治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治水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好,没有系统化。这是个艰巨任务。”“治淮工作中犯了地方主义、分散主义的错误,治水要从上游到下游照顾全局”。“过去比较偏重于搞大型工程,而对一般的农田水利工作注意不够。大工程要搞,但不能冒进、贪多。”最后,他系统地提出了治水措施。他主张治水要力求治本不能仅求治标。他反复强调“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华北的永定河,实际上是‘无定’的,清朝的皇帝封它为‘永定’,它还是时常泛滥。不去治它,只是封它,有什么用?”要把水害变成水利,就要在认真掌握水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规划、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第一是防洪,第二是灌溉,第三是发电,第四是运输。四个方面都照顾到,就是一个好的综合规划。但我们的水库还没有一个是这样的综合性水库。整体规划一个流域不容易,要调查清楚地质、气候、居民点、水量、落差、雨量等。”对于黄河治理,周恩来说:“根治黄河必须在依靠群众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大面积地实施全面治理与修建干支流水库同时并举。”对水灾最为严重的淮河,周恩来提出的治淮总方针是“上游蓄水,中游蓄泄并重,下游以泄水为主。从水量的处理来说,主要还是泄水,以泄洪入海为主,泄不出的才蓄起来。”周恩来的治水方式采用循序渐进式,即“水利,三年小成,五年基本完成,八年大成。”

七、控制人口数量,有计划协调发展

建国后,在人多力量大的口号下,我国人口数量在较短时期内就达到了历史峰值。庞大的人口压力必将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激增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继而造成土壤侵蚀、荒漠化、物种灭绝等严重的环境破坏。周恩来较早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率先提出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就感觉到越来越沉重的人口压力:“人口众多也有一个困难,人多消费需要的量就大。衣食住行,首先是食。我国人口现在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左右,每年增加一千多万人,这是一个可观的数目,而我们的粮食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左右,增长量并不大。”“这样一个农业基础,来供养我们现有的人口,来建设工业,就有困难”。为解决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间的矛盾,他特别强调:“我国人口的发展应该有计划,不能就这样听其自然、不管。”“如果现在不实现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太快,生产就跟不上,这是一个大问题。”因此,我们“在工人、职员中生育要有计划,……生育有计划可以把后一代教育得更好。”“军队也要提倡计划生育。……这个工作也要面向农村,城市人口总是占少数。农村青年男女是说得通的。这是件大事。”周恩来还指出了控制人口的具体途径。60年代中期,他专门交代了试制避孕药的任务。同时强调还要积极学习外国控制人口的经验。所有这些见解都表明周恩来已充分体认到控制人口数量对保持人自身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可以说,周恩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深邃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在经济建设中所积累起的生态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仍发挥着现实指导意义。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建设美丽中国均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低碳、生态、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而这些都离不开生态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导。周恩来睿智的生态经济观,为指导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美丽中国提供了一座明亮的灯塔。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3]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M].陕西人民出版社、珠海出版社,1998.

[4]曹应旺.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5]共和国领袖大词典:周恩来卷[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相关热词搜索: 周恩来 生态 经济 探微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