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互联网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9-02 12:55:03 浏览:

【摘要】网络时代开启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境遇。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己经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网络意识形态改变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格局,开拓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领域,建立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格局。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应相应的进行改变与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内涵,而且拓展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广阔视野。

【关键词】意识形态 网络安全 信仰危机

一、互联网条件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信仰危机

所谓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支配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原则或信念的动摇,对社会既有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怀疑、否定和摒弃,处于无信仰或信仰改变的状态。在当前语境下,中国面临的信仰危机首先表现为“信仰迁移”,即功利主义等其他思想越来越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逐步淡化。其次表现为信仰“价值混乱”。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对于社会上出现“信仰方面最主要的问题”的回答,在三个备选答案中,“认为‘现在的人太注重实用,不顾及理想、信仰’的最多(分别为弱势群体占53.3%、公务员占39.6%、新兴群体占61.0%,农民占50.5%,知识分子占69.2%),也有部分人认为信仰方面的最主要问题是价值观混乱。

(二)各种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良信息在网络上大行其道

由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实际上已形成两个社会,即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如果说在现实社会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还不能笼统地说在网络社会里马克思主义也处于指导地位。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一把典型的、锐利的“双刃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了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并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了重大挑战。

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虚拟性、不易管理的特点,使得“把关人”角色弱化,互联网就像没有“守门人”的大院一样,各种信息准入门槛基本为零,网络俨然成为各种政治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各种思想和文化通过互联网竞相传播而相互激荡,主流和非主流观点并存,官方报道和网络谣言并存,可谓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必然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冲突,特别是一些不良信息泛滥,使人们逐渐丧失正确的选择判断能力,从而对社会的精神道德带来严重危害。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过于陈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思想的趋利性、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教育理念已不合时宜,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也日渐式微,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过于陈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德育理念割裂了应然与实然的关系;灌输式教育方式抹杀了受众的主动性。

(四)西方的话语影响过于强势

二战结束以来,民族国家因领土、领海、领空争夺而爆发的冲突越来越少,而围绕贸易摩擦和意识形态及文化差异展开的斗争和“口水战”即舆论斗争却与日俱增。步入互联网时代后,西方的话语权及其影响愈显强势。国家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表达观点立场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国家话语权以在國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而确定强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西方话语的一些优势不断转化为强势,尤其在互联网上,这些强势话语体现为西方的普世价值整天为网民所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当前,应对西方强势话语挑战问题已不可回避。

二、互联网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鉴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态势,我国在互联网与意识形态安全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方针,就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互联网发生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或者说在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互联网以及不断衍生出来的各种网络形态,既是现代信息技术成就的体现,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对生产力发展发挥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也对思想文化领域产生极大震撼,尤其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具体来说,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西方一些国家利用互联网发展倾销其所谓正统价值观。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掌握了网络的强势话语权。正如有学者所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使得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更趋于“短兵相接”,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愈加频繁激烈。”一些国家通过在互联网上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向我国网民进行大规模的意识形态渗透,并在外交上无理指责我国的互联网政策,公然干涉我国内政。这种网络霸权主义严重地突破了有关的国际法原则和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底线,干扰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一直比较稳固。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兴起,动摇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思潮多样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信息泛滥消减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一些传统的经验和方法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传统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而且是自上而下地贯通着,管理方法简单,效果直接。但不可回避的是,许多政府部门仅仅把网站作为一种形象工程来搞,对电子政务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概念上,电子政务呈现出“虚热”或“虚设”的状态,网站内容长期不更新或重复、互动环节成为摆设、链接打不开、发布虚假图片与信息、技术力量薄弱常常被黑等现象时有发生。

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媒介与传播形式不断发展,国际国内形式发生深刻变革,意识形态的斗争与交锋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既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意识形态交流、对话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平台。因此,理性认识互联网为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创造的机遇,才能牢牢地把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辟了新天地。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它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在意识形态领域,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复兴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搭建了新的平台,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阵地”。融入到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与加快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潮流。

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舞台。纷繁的网络民意在网络平台上表达、扩散,公众被动表达的局面已经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过去。网络拉近了网民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公众意识形态工作者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互动,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同时,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工具整合社会思潮,纠正公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互联网时代为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新条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改革的迫切性。在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信息的获取已经不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通过改变教育方法,培育公众选择、思考、判断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过去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填鸭式灌输教育”及其训练占据了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信息科技及网络的发展迫使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对既有意识形态信息的传递方式,从注重灌输转化为注重选择和分析。

三、互联网条件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环境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除了与网络条件直接相关,影响乃至决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环境中的一些其他因素也是根本性决定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最终要由生产力发展来决定。因此,研究互联网条件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除了把构建网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推进网络文化发展、唱响思想宣传工作的主旋律、完善网络的法律监管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网络监管等自身建设的文章做好,更要理顺它与社会其他条件的联系,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创设优良的外在社会环境。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环境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发展的前提性条件,也是其他发展的基本环境。换句话说,没有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其他发展都不能保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坚实性。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直接体现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状况。追求现代化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所以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首先要考虑生产力现代化发展这个最根本的因素以及由其形成的社会环境。

(二)文化发展繁荣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越来越成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只有激发创造的功能,才能培育全体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竞争力。

(三)执政党全面建设有助于营造意识形态安全的环境

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科学性、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及加强执政党与群众的联系等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条件。

执政党的理论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任何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都以某种理论为依托。然而,理论并非都是科学的、正确的。所谓“科学”,是指对研究对象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正确解说和系统解释,进一步说,科学理论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命题和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理论不仅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而且有科学性高低之分。执政党理论的科学性,关乎其意识形态是毫无疑问的。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有助于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环境水平

人们对现实是否满意,除了与执政党的作风有关外,另一个就是与政府工作有关。如果一个政府的工作不能让广大群众满意,群众就不相信政府所说的一切。因此,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不满意,也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人民对政府工作满意,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服务好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的重要环节;政府的社会和谐工作要做到位;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群众满意和信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成旺.《<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2]土永贵.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经验[J].江汉论坛,2007,(8).

[3]薛晓东.论信息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1).

相关热词搜索: 互联网 意识形态 维护 我国 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