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德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9-03 12:00:04 浏览:

摘 要:学校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初创阶段、规范阶段、成熟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管理上有不同的侧重,而在德育工作中,也应该具有不同的应对对策,形成不同的德育工作模式。初创阶段应形成校长模范型的德育模式;规范阶段应形成制度保证型的德育模式;成熟阶段则应形成文化渗透型德育模式。

关键词:学校发展阶段;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5-0060-03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在众多的学校中获得了验证,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事实上,一个好校长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好坏的状况,通常只是在学校发展的最初阶段更容易形成。

目前,对于学校发展阶段的划分和认识,各家有不同之说,有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不一而足。但通常我们认为学校发展至少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一是学校发展的初创阶段;二是规范发展阶段;三是成熟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学校,其办学的重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因此,在德育上,所实施的核心内涵和手段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一、学校发展三阶段的核心特质

(一)学校发展初创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从这种意义上,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科学的教育观念为学校发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校长的人格魅力凝聚了全校师生员工;校长高超的管理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校运作的效率。校长的奉献精神无时不在感动着学校的师生员工,校长的价值追求处处在引领着学校的师生员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在促进学校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是人们在期盼着好校长,寻觅着好校长,并且尝试着运用各种方法试图培养好校长。但从现代教育管理的角度上看,仅仅依靠校长的奉献精神、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很难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学校发展规范阶段

这一阶段为学校发展规范化阶段,学校经过规范建序发展成为合格学校。在规范阶段,规范化的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通过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使学校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有序走向规范,从规范走向质量。所以,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学校,必须努力实现学校工作的两个稳定:秩序稳定和质量稳定。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稳定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合格学校的基本特点,也是学校建设自我形象得到社会认可的根本条件。可以说,这是比第一个阶段更高的一个层次。它比仅仅依靠校长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管理经验要强,它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存在有其特殊意义。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我国不少中小学对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三)学校发展成熟阶段

在第三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园精神,即学校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用文化来影响和引领教职员工的行为,这样比单纯的制度建设、人格魅力又上了一层楼。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就是从必然走向了自由。在此阶段,学校要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示范学校(优质学校)。这类学校的特点是:向外辐射,带动一片。示范学校以特色经验与先进理念的向外辐射为主,向外输送人才为次,带动一批学校的发展,成为一个办学联合体的核心。示范学校的发展不能仅靠外延扩张和数量规模取胜,而是要追求内涵的提升和质量、效益的优化。为了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学校发展张力,示范学校要把自身特色、办学优势最终铸造成学校品牌。而学校的传统积淀、文化氛围、办学理念、学风、教风等内涵要素就构成了学校品牌的根基。

二、学校发展三阶段的德育对策

(一)学校发展初创阶段的校长模范型德育模式

第一阶段说到底是没有规范的管理模式,他更多的是依靠人的力量。处于这一阶段的学校,由于学校刚刚建立,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文化建设都比较薄弱,很难保证学校的规范化运作。又由于学校建立不久,需要落实的工作很多,百废待兴。因此这一时期,一名好校长往往就代表了一所好学校,一名好校长的人格魅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决定着一所学校是否能尽快度过学校发展初期的困难时期。

相对来说,处于这一时期的学校,其德育工作的根本点和立足点在于校长的带头模范作用。当然,德育工作不是单靠校长一人可以完成的,在整个学校之中,德育工作所集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以校长为核心,带动全体教职员工身先士卒的带头模范作用。注重师德建设,借助广大教师的高尚品德、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发挥示范效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达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目的,即所谓的以德育德。

具体形式上,校长可组织全体师生结合时势,组织广泛参与的德育大讨论,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形成一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争当道德模范的氛围。

(二)学校发展规范阶段的制度保证型德育模式

诚如前文所述,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学校,学校内涵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在于规范化的管理。在学校的大小事务中,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全体师生的行为,做到处处有法可依,事事有章可循。

因此,在德育工作中,也要以制度保证做为前提。有关学生德育方面的每一项制度,每一个评价指标,都要反映学校对学生最基本道德行为的规范与要求,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另外,针对现在一些中学设立专职德育工作队伍,部分德育干部授课少,致使德育工作与学科分离的现象,则必须优化政策,理顺体制,实施政教合一的德育管理思路。学校从制度上与政策上保障德育的队伍建设与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德育工作,并将业绩作为他们任用、晋升的标准,对不达标者不予任用或晋升。同时建立德育工作者岗位培训制度,对他们进行职前、职后培训,定期考核,及时优化队伍。

此外,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要形成必要的监督机制,倡导学校领导统筹,鼓励全体师生监督的体制。全校师生不仅可以对德育工作队伍实施监督,更提倡学生的自我监督。形式上可以组织一定的学生自治机构,如学生自律委员会、校风纠察委员会等,定期组织学生以板报、班会的形式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形成一种制度化、程式化的德育体模式。当然制度化模式不是最终目的,德育工作最终是要从制度的“强势”走向“弱势”,形成一种新的以校园文化渗透到每个人心中德育工作模式。

(三)学校发展成熟阶段的文化渗透型德育模式

学校发展到这一阶段,要特别强调校园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特殊的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师生员工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同化、激励、协调和融合等功能。它的主旨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促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感情、心理上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以环境、设施、制度、以及各种活动等作为载体。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将德育内容通过以上载体传递给学生,为德育提供实践场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所谓的文化渗透型的德育模式,换句话说就是使学校的德育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互为一体,而两者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统一性又为实现文化渗透型的德育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这是因为:其一,德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德育工作主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其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德育的经常化形式和途径,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在德育的具体策略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 运用校园物质文化促进德育

学校发展到成熟阶段,一般来说,物质条件有很大的改善,不论从学校的环境还是教学的设施上都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准。不难见到,目前许多优质中小学,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一些示范性学校,校园内,亭台楼阁、流水小桥,交相辉映;假山雕塑、字画碑刻,别具匠心。正所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一种美如诗画般的校园景色,无处不透露出一种与校园精神文化底蕴相得益障的格调。学生在这样一种精心设置的学校环境中学习,心情自然轻松愉悦,一则感受到自然界美好的一面,二则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给学生一种作为学校一员的自豪感、满足感,从而由心底产生保护这样一种美好事物的感情,从而能更好的接受道德的感染,获得心灵上的熏陶。

2. 运用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德育

所谓的校园精神文化,并不如其名所示的,意味着相对比较空洞或虚无的东西,对文化的虚无感是一种误解。对学生从校园精神文化着手来进行德育,不单是流于形式上的让学生背校训、校规等,而是要以各种实际的活动为载体,但又不只是德育课程所涵盖的。

这样的文化渗透型的德育模式,具体表现为课程文化中的德育与课外文化中的德育。

课程不仅指的是德育课程,而是要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渗透进德育的内容,例如自然科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课程中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人之善的本性的挖掘;其他的体育课、班会课等课程中如结合刘翔为国争光等实际事例给学生以道德上的感染,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等。

而课外文化中的德育内容和形式则更为广泛,其可供挖掘和运用的前程也广阔的多。这其中,必须着重注意的是要让学生跳出学校的范围,感受社会大环境中的现实状况,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一定的假恶丑,而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而抱着所谓的“学校净土论”的观点。学校出自于社会,所培养的学生也必将走向社会,社会的需要更是衡量学校培养学生好坏的准绳,因此,学校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责任编辑 诗 然

相关热词搜索: 德育 阶段 对策研究 学校 发展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