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通过“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与学校式教育相比,师徒教育固然有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但它曾以自己的经验大大丰富了学校美术教育,且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借鉴意义。
【关键词】父子相传 师徒相授 利弊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9-0047-01
一 “师徒相授”与“父子相传”模式的特点
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在漫长的中国美术教育史中,师徒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师徒教育成为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模式,并由中华民族的历史伦理及人文底蕴决定了古代师徒教育的重要特征——亲师合一。“亲师合一”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特点在美术教育上普遍存在,并成为师徒教育的重要特征,使其风格、流派得以承袭“师徒相授”与“父子相传”教育的独特风格。
2.“师徒相授”与“父子相传”的特点
“师徒相授”与“父子相传”的特点较突出体现在言传、物传、心传。第一,言传,是“师徒”、“父子”之间最为直接朴素的传授方式,以口授方式将画理、技巧的规律和经验介绍给学习者。这种言传汇集着不知多少代艺人对某种艺术特征的审美总结和对某种技术的审定标准。第二,物传,主要是“师”或“父”以其收藏的谱子范本为媒介,提供给学习者,用以摹拓临写样范法帖和粉本白画的教育途径。中国画高度的程式性、工具材料的特殊性、笔墨功力以及相应的艺术风格都需要通过临摹这种教学方法以画样、粉本为模范,以师徒合作为“亲授”的工匠教育方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民间美术教育的基本形态,影响深远。第三,心传,是融言传与物传为一炉的综合传授方式,在“师徒相授”和“父子相传”的教育模式中,他们既有心传的理论,又有身教的经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经典教育理论。系用古人之规矩,写自己之性灵。
3.画理、画技并重的学习内容
在传统的中国画教育中,师徒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包含画理、画法、画技的画论。每个艺术门派或民间技艺都把各自的绝技通过口传心授或对画理、画技的掌握形成各自的传统特点。
由魏晋南北朝至明、清,画论著作的日益增多,反映了绘画教育对理论的需求,由于中国画教育不仅仅是片面的技法传授,还要深悟画理、画法,以“理论指导实践”,所以学习与熟悉古人论画名作,成为画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更是师授于徒的重要内容。南北朝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将生平绘画经验归纳为六法,这六法经谢赫首创,后又由画家们不断引用升华,已成为中国画论“法”的代表,成为理所当然的师徒传授的内容之一。
二 关于“师徒相授”和“父子相传”的教育模式意义的利弊思考
我国古代美术教育中师徒传授作为一种特殊技艺的重要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的画家,使中国传统美术大放异彩。首先,不论是“师徒相授”还是“父子相传”,都强调道德与文学修养;在“父子相传”中,极看重守诚与躬行致志。极其重视对人的智慧潜能的开发,具体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文人的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与民间艺人的“巧夺天工”即为历史佐证。其二,无论是“师徒相授”还是“父子相传”,在历代中国传统门第宗派观念的制约下,他们都属于一种相对封闭的师承关系,但正是得益于这种相对封闭的特点,中国传统美术中各种技艺都被推向了精深圆熟、登峰造极的程度。一方面学习者观摩体察“师”的言传身教的示范;另一方面,临摹研习诸家之长,学师而不唯师,最终形成自家门派或独特风格。其三,无论是“师徒相授”还是“父子相传”,由于受中国“天人合一”人文理念的影响,都重视师法自然。最终以借物写心达到心、物契合;物为心用的目的。这有利于学习者脱离具体形象,进行主客观的交融,让情感性和审美性都充分得以展示,使人的本能力量充分释放。
当然,这种“师徒相授”和“父子相传”的教育模式,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的控制中,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保守。这种保守状态导致了极端性。传统美术教育可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无法营造集体教授的环境,教学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师生关系易发展成宗派关系,形成门户之见和技艺传授的封闭性。技艺传授上相当保密,强调祖传技艺的私密性,扼制了传统美术的革新,不易于接受民主思想和现代知识,陈陈相因,缺乏生气。致使某些精湛绝伦的工艺、技术消泯失传。这对古人而言是一件愧事,对今人来说是一大憾事。
总之,是中国封建社会造就了历史上“师徒相授”与“父子相传”这种特定的美术教育模式,它属于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美术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师徒制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都是在封建经济及家族式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毫无疑问,师徒教育不能取代学校教育,但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画艺术得以继承发扬的教育方式,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证实了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我认为,探究美术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对传统中国画教育的重要模式——师徒教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郎绍君.郎绍君美术时评[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李永林.中国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5]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沈灌群.中国古代教育与教育思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7]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1993
[8]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9]曹利华.中华传统美学体系探源[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1994
[10]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陈晨〕
相关热词搜索: 利弊 师徒 相传 中国传统 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