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无缝隙理论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战略布局初探

发布时间: 2022-09-04 13:35:04 浏览: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因此正确的战略布局的确定是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最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情况进行分析,依托公共管理学无缝隙理论探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的战略布局策略建议。

【关键词】无缝隙理论;体育产业;战略布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无缝隙理论

无缝隙理论就是指在职能部门间建立无缝隙的管理空间与形态,以有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有效的平衡部门间的职能空白。无缝隙组织是可以用流动、灵活、完整、透明、连贯的词语来形容的组织。

(二)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体育产业是指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在本世纪60年代随着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大众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的兴起,为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体育竞赛表演产品、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务产品、体育信息产品以及其它相关的体育经济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一些国家扩大就业人口、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体育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从战略角度将体育产业有效规划、合理布局、充分整合,通过公共政策和相关市场调节手段对体育产业进行构想和全局性的筹划。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现状

(一)体育产业战略布局失衡

我国体育产业从战略布局的整体角度看存在失衡性布局,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例。其布局呈空间地理结构性分布,其中以经济较为开放的沿海城市为主,并向周边其他城市辐射,以实现聚集效应。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从空间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这种较为积聚的产业圈的形成与地方省份的开放较早,政策倾斜性优惠有很大关系。同时,国外相对完善与发达的体育用品制造业需要资本扩散与产业转移,使得我国南方地区成为了国际较为有名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心。

(二)专业化与技术化的生产过程

由于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心,某些体育制造的核心技术已被掌握。以体育用品业为例,南方较多地区以地理区域为依托,形成了市级、镇级或村级的产业集群。绝大多数的体育用品企业以围绕产业集群为平台针对同一产品或相关衍生产品进行系统的开发、研制、生产、销售,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过程。少数具有核心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还能够配套其他体育产业半成品的生产,进行合理化的分工与协助,在生产中逐渐形成专业化与技术化的产业群。

(三)产业布局缺乏核心比较优势

由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布局是在国外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体育用品的营销过程中,缺乏与我国现实国情相适应产品研究与开发、市场调查与预测、价格的确定和促销组合的运用等,仅仅是通过社会化的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生产成本低廉、市场反应灵敏、区域税收政策的优惠等取得一定的相对短暂的竞争优势,而没有掌握核心的竞争力。进入 21 世纪,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多数国外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逐渐地演变成营销公司模式。而这类公司主要进行研究与开发、市场调查和产品销售,具体的生产过程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演变成为了无工厂企业。纵观国外知名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模式,不难发现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布局更多的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的布局。即使是国内最著名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李宁体育用品公司也在销售额与利润等指标上与国外知名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表1)。

表1 2003 年国内外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销售及经营情况(千美元)

公司(國家)总资产总负债销售额税后总利润

NIKE Inc(美国)6713900272290010697000474000

Adidas Salomon AG(德国)519772734445977777974322686

Reebok International Ltd(美国)19897429560323485346135441

Sports Authority Inc(美国)1339556900290176045016367

MIZUNO Corporation(日本)1150499561695116606750846

Russell Corporation(美国)1023307508443118626343039

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中国)927607384215418911180

摘自《中国体育科技》2005 年第4期杨兆春、姚明焰一文:中外体育产业竞争态势与战略研究。

三、我国体育产业战略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定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尚归属于第三产业(除部分产业属第二产业),而体育产业的GDP并没有单独的计算入总的经济生产总值中去。单从这一方面而言,产业集群中并没有给体育产业真正的名分。而这种名分对于正在上升期并对未来经济有着强有力刺激作用的朝阳产业来说意义非凡。所以,清晰的体育产业定位对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布局来说是战略成功与否的前提。

(二)战略布局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体育资源条件各具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也很不平衡,不可能形成统一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但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仍有“以偏盖全”的嫌疑,即什么地方的策略好,发展的快就将其全面推广,最终的结果并不十分乐观。

(三)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人才问题是体育产业发展中一个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的制定与实施还是主要由政府完成,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建立起一条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渠道。体育产业日益增长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落后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影响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尚不成熟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为支持、鼓励体育产业和市场发展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法规。但这些政策和法规的着力点主要是鼓励和扩大体育产业的供给能力,如鼓励资本进入的投融资政策、税收减让政策、用工用地政策以及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产业组织政策等。而专门针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的法律条例、相关政策与规定则甚少。没有完善的法制体系作依托,体育产业的战略布局无论在制定还是实施过程中都难免会受到各种确定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而难以进行。

四、无缝隙体育产业战略布局内涵分析

(一)区域体育产业优势的无缝链接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基尼系数在高危范围内徘徊。体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受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同时,由于区域发展特色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

东北体育产业凸显冰雪特色,将冰雪体育表演及相关冰雪大众娱乐产业发挥至极;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体育赛事表演与相关体育消费带动的群众健身产业发展较快;珠三角地区由于资源优势及对外开放的窗口优势,得以该地区的体育产品制造业快速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地势相对较高,风沙及大漠资源丰富,该地区以民族性较强的体育旅游产业为依托,以相关高水平特色体育赛事为平台,快速发展其体育产业。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呈争鸣状态。其优势与特点均为其他地区难于模仿或替代,各自优势呈垄断性。东北与西北的资源独特性,京津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繁荣性,长三角地区的对外贸易优先性,这些独特的优势使产业集群呈区域化,整体竞争力不强。

无缝隙的将各个地区有效的链接,能够使优势整合,竞争力加强,产业呈集团化。无缝隙的产业链接并不是简单的将某一区域优势直接嫁接至另一地区,亦或将我国均化各个区域的体育产业发展优势。这种链接是依托区域优势将其他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区相关体育产业,形成新合力,从而提高区域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从整体角度看,体育产业的无缝隙战略布局是各个区域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提升。这种链接具体表现在区域产业各要素、结构、要素与结构之间的连锁反应。如,体育娱乐业与体育旅游业的兴盛能带动区域体育用品产业发展,体育表演业的发展也可衍生可促进体育经济、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博彩、体育赞助等行业的发展;反之,體育用品也是体育相关产业的基本投入,为核心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持。因此,无缝隙的产业战略是核心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外围子产业,进而形成无缝隙的聚核。

(二)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无缝链接

对于体育产业,其产业布局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一定的聚集效应,各地也将本区域体育产业作为重点来进行扶持。由于消费者对体育用品的认知度较高,体育用品的本地化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现有产业的竞争已经达到较为充分的程度。因此要通过加大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制定高效、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适当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等方式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促进,以规避各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所带来的风险。

体育产业布局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提高对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水平可以帮助产业政策的制定者通过合理的政策选择来影响地区的体育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政策的实施,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某些区域因得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而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其它区域则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发展相对迟缓;另一种是各地体育产业得到均衡发展。因此,政策决策部门不仅要考虑各地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禀赋差异,还要考虑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的要求。此外,体育产业管理不规范也是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地区保护问题严重;二是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评价、考核体系和行业发展、经营的信息系统;三是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是在用地、融资、税收、赞助等方面没有可操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四是一些准行政单位(如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竞赛管理中心)用行政手段分割和垄断项目市场,项目市场的壁垒过高。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原因,体育产业布局的产生和形成是与我国的宏观产业政策相挂钩。相对其他第三产业,体育产业是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同时,由于我国政策法规制定与效应相对缺失与有限,产业竞争力相对充分。因此,从整体性角度,将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做无缝隙的合理整合,通过对各个区域的体育产业发展特点及特殊性的考虑,以国家制度为终极平台,将区域体育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缝链接。

(三)人才流动的模式链接

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需要大量合格的体育经营人才和一批具有良好信誉的体育中介机构,这些人才除具有组织协调等基本能力外,还需要熟悉体育行业运作的各个环节,熟悉与体育产业相关的法律环境和国际惯例。

我国体育产业的人才需求及人才流动呈集成化,即人才流动趋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体育产业的产业定位,使得从事体育产业的人员多以逐利为最高目标,体育产业人才流动性相对较大。同时,我国也急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应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加入到体育产业中,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强化指导,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通过培训、引进和聘用,逐步建立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和体育产业开发人才队伍。

以区域间人才流动为契机,为人才提供相对合理与适应发展的环境,将区域产业无缝隙整合后,人才的流动也会成为合理而又相对无损失性的链接模式。

五、建立无缝隙体育产业战略布局的长效机制

(一)区域链接——体育产业战略布局的基础

建立无缝隙的体育产业战略布局主要是将区域优势有效整合,以区域体育产业优势为依托,将人才、技术、资金等进行无缝隙交流与融合。因此,区域成为合理划分战略布局的基础和基本条件保障。

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体育产业战略布局的重要依托,以区域为单位的发展是体育产业战略布局的核心,是影响体育产业战略布局的基础。

(二)人才链接——体育产业战略布局的核心

人作为各产业发展的基本因子和构成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与动力。人才的无缝隙链接首先体现在人才本身的素质链接上,体育产业的商业化与市场加深带来了体育中介与体育经济和体育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兴起。内核决定外延,只有人才通过无缝式的链接才能达到整体性的流动,以提高其他区域的相关产业人才匮乏状况,进而形成蝴蝶效应,达成共赢。

因此,人才的无缝隙链接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产业战略布局的核心因素。

(三)政策及相关法律链接——体育产业战略布局的保障

随着体育产业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区域性的管理体制与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已出现滞后的不适应性。而无缝隙视角下体育产业战略布局的提出从新视野解决了这一制约体育产业战略布局的基础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加完好的建立无缝隙的区域体育产业模式,能够充分保障无缝隙体育产业的正常运营,也能够促使我国体育產业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而对于我国政府应鼓励和扶持相应合理的政策与法规。颁布相应的具有整体性的政策法规,更有利于规范相关体育产业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

图1 我国体育产业战略布局无缝隙体系模式

六、结语

从无缝隙视角下看我国体育产业战略布局(如图1),将产业布局以一种整体的而非各自为政的方式向市场提供服务。无缝隙理论就是指在职能部门间建立无缝隙的管理空间与形态,有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用。我们将原有孤立的、局部的职能管理,通过规范职能、加强管理部门间的纵向联系、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适合我国无缝隙体育产业战略布局模式。

参考文献

[1] 於莉.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4:44-47.

[2] 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J].体育科研, 2006.2:1-8.

[3] 黄海燕.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目标与实施路径[J].体育科研,2012,4:35-39.

[4] 匡勇进,曾丽君,伍方荣,黄代华.体育产业发展的理性探析[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8,3: 81-85.

[5] 闻杨,杜力萍.从体育产业的形成机理谈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9-32.

[6] 陈林祥.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3:75-80.

[7] 黄海燕.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评价与优化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27-30.

相关热词搜索: 初探 缝隙 视角 布局 理论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