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关于斗拱的研究解析

发布时间: 2022-09-05 14:40:03 浏览:

【摘要】斗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一个优秀的中间要素,它随着历朝历代的兴衰与木建筑的发展如影随形,并且在其中蕴含了中国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拱、屋顶。”它的存世为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不同朝代的古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等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木结构建筑;演变;朝代;斗拱

同西方古建筑的砖石建筑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数千年来,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不妨说它们是互为影响,中国的木结构体系建筑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播起着明显的标志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大屋顶,这种屋顶不但体形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屋檐造型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果我们走进故宫,看太和殿、保和殿等体量庞大的建筑,也不会有一丝的沉重感。在严谨与庄重中还能透出几许灵动、轻巧之感,这就是因为凌空翘起的飞檐划出了一道弧形的轮廓线,使覆盖面积很大的屋顶变得轻巧起来,成为极富神韵和表现力的一部分。而引起这样奇妙变化的就是这次我们要研究的主体——斗拱。

一、斗拱的诠释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是由水平放置在拱和拱之间的方形斗,升和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矩形,曲线形或者折现混合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它常出现于较大的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区域。其作用在于挑出以承重,将其屋面的重量经过斗拱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只有非常重要或者带有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宋朝的建筑著作《营造法式》也提到了斗拱,但这里称它为辅作。而到了清朝的时候,清工部的《工程做法》中改变了它在前者上的称谓,称之为斗科,后来,通称为斗拱。

二、斗拱的描述

那么什么是斗?我们上初中的时候都学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里的五斗米指的是晋代县令的俸禄,而这里的“斗”其实是古代的一种计算粮食的工具。而建筑中所提到的斗却不是一种计量工具的代称,它指的是在其上凿出凹槽的一种方形木质垫块。根据斗的不同位置和特点也有相应的分类与名称,比如:“散斗”、“交互斗”、“齐心斗”等。那么“拱”又是什么呢?它是弓形的短木,在立柱和横梁的交界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弹出来的并且形成弓形状的承担建筑物承重的一种结构。建筑上一般不会出现一组斗拱形式,大多会根据对建筑的最后造型要求进行有秩序的设计和叠加。拱架在斗上,向外部挑出,拱的外端上再安放上斗,这样逐步层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的重复交叠,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在斗拱的形式里还有三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形式与拱相同,而方向与拱垂直的叫做“翘”。这里由它的形式和拱相同就不再过多介绍了。而翘之向外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的就是“昂”。昂也是斗拱的重要构件,它是一个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它有两种,分为上昂和下昂。昂与化拱一样,主要作用都是出挑承重,但是和拱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它不仅仅起到了承重的作用,还可以调节出跳和跳高的关系。那么什么又是斗拱的“跳”?其实很好理解,“跳”就是斗拱中拱或者是昂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斗拱中的跳数越多说明建筑物的等级越高。最后就是“升”。在拱与翘的相交处,在拱的两端,位于上下两层的拱间,有斗形的立方块,这就是“升”。升和斗的形状大体相同,区别在于它们的位置不同。

三、斗拱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斗拱是建筑物上一种重要的承重构件。斗拱位于建筑物的柱体与梁的之间,承受了建筑物上部分构架和屋面传递下来的的荷载,并将这部分重量传给与之衔接的柱体,然后再由建筑物的柱体将所承受的荷载由自身传到台基直至地面。从而起着承上启下,传递重量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斗拱这样的特性,古代的能工巧匠才敢将大型建筑物的的屋檐尽可能的向外延展,使沉重的屋面不再乏味。

四、斗拱的历史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中说到“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斗拱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架建筑演变的重要标志。最初的应用仅仅是为了解决建筑梁柱的承重功能的需要,在后期随着建筑技艺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逐步提高,斗拱的发展也逐渐演变成了由简到繁的更加侧重于装饰性的活动。

对于斗拱的发展较多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斗拱出现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最早阶段。出土的西周的青铜器上已经有了栌斗的形象。河北平山中山国王陵中出土的铜质鹿、龙、凤方形案座,提供了“一斗二升”的转角斗拱的实际案例。

第二个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是一个相当务实的、“斗拱结构力学”与建筑装饰造型艺术完美结合的成熟阶段。这个时期的斗拱提及硕大,接近柱高的一半,数量较少,柱间一般为1或2朵。屋顶出檐深远,可达3、4米。色彩方面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斗拱和房屋的梁体已经能够恰当的融为一体,斗拱也成为了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期的斗拱已经不再是单一孤立的仅仅支撑架或者飞檐的结构构件,而成为了建筑水平框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斗拱也被越来越普遍的使用,现存的唐代建筑宋代的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和河北曲阳等都是这种做大的典型实例。

第三个阶段是明代至清代。这个时期是斗拱的结构日渐趋向于装饰性的一个阶段。由于木材的逐渐短缺,很多建筑都以各种额枋作为承重连接构件,斗拱的承重作用逐渐下降,形制也逐渐减少,在某些建筑上,已沦为纯粹的装饰部件。这个时候的斗拱体量变小,大小只有柱高的几分之一,但是数量较之前有所增加,有时柱与柱之间可多达4~8朵。由此可见它较上一阶段的不同之处。在屋檐方面,这时期的屋檐较上一时期相比也有所缩短,长度大约为一米左右。

回首中国六七千年的木结构建筑史,从原始社会的简易木棚到现代的摩天大楼,由生涩到成熟。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它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它的演变历程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并且做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中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构件存在着。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M].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2).

[2]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11).

[3] 潘谷西, 何建中. 营造法式[M]. 解读.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6).

[4] 潘德华. 斗拱[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10).

[5] 刘临安. 中国建筑之旅[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6).

【作者简介】

靳羽涵(1990—),女,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斗拱 解析 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