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对《温病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发布时间: 2022-03-16 08:50:21 浏览:

关键词:温病学;教学改革;中医教育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3.047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3-0095-02

《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属于中医临床基础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既有临床课的性质,又有基础课的功能。它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全面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对温病学的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要强调辨证论治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行新世纪规划教材《温病学》整体框架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总论(基础理论)、各论(各类温病及临床运用)和附篇(原著选读)。教材取材于经典原著,以白话表述,理论成熟而自成体系,是“四大经典”中唯一不以原文为主要形式的教材,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根据该课程的学科性质、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确定相应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介绍如下。

1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温病学》教材总论部分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知识涉及面广,主要着眼于温病辨证施治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其中有部分内容,如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常见症状、舌诊及脉诊等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已有所涉及,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仅停留于“似曾相识”或“有点印象”。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本校5年制中医学本科的温病学课时为68个学时,其中总论一般占20个学时左右)传递大量的知识,并且要在将各个问题讲深、讲透的同时使学生不感觉重复,必须科学系统地编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顺序和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讲授知识。如讲授“三焦辨证”一节,因为三焦的概念、部位划分、生理功能等内容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已经学过,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简明回顾三焦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成熟过程,进而引申出“三焦”在温病学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着重分析、讲解三焦的证候概念、主症、辨证要点及病机特点,从而揭示三焦辨证的规律。若不考虑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机械地谨守教材,会使学生感到迂回缭绕,难以理解;或过多染墨于现代研究、前沿问题,学生亦会感到高不可攀,难以接受。只有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注重逻辑,突出重点

新世纪规划教材《温病学》采用新的编写体例,尤其是各论部分,对同属一类温病的不同病种的多个证型进行合并,删减了相互重复以及部分相对不常见的证型,执简驭繁。但对于知识背景有限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时可能会存在前后衔接困难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授课中,适当打破教材顺序,注重其逻辑上的连贯性,同时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一方面根据教材对教学内容精心布局、深入浅出;另一方面,从全局上注意各章节的有机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构筑清晰、明了的辨病辨证框架。

3 启发引导,互动合作

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具有启发引导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师生互动合作,解决问题。首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其学习的动力;然后,教师指向性地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或加深对原有知识理解的目的。如在讲解温热类温病热陷心包证的证治过程中,教师在阐述、分析其发生机理、临床表现的基础上,提出“热陷心包证的神昏谵语须送服开窍药,而承气汤类证中虽亦有神志症状,但无须开窍药,为什么?两者的区别何在?”使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追忆并运用所学知识,必要时通过合作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启发引导、互动合作,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不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理论实践,紧密融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温病学》教学工作中必须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性问题的讲授,应在阐明概念、内涵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融合临床运用实践,着重分析其临床意义及运用方法。如讲授新感与伏气温病的分类法时,应着重分析其临床意义,使学生明确此分类法对指导温病辨证论治具有实际意义。至于对新感、伏邪的原始含义,以及关于邪气何时侵入人体、伏于何处、为何会伏藏而不发病等问题只需作一般性介绍。笔者认为,这类问题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以能指导临床实践为原则,不必陷入无谓的争论之中。

5 切入案例,学而即用

温病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对中医临证具有典范作用。《温病学》教材各论侧重于各个具体病证的诊治分析,若仅用单一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单向灌输,往往在从知识转变为能力的环节上出现“断档”,学生即便能全面记忆教材内容,仍缺乏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理论之后,尚应组织学生应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每在一个病种讲解完毕时,安排1~2个课时,由简入难地选择一些案例进行医案讨论,锻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既可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可帮助学生建立起诊治的思维,拓宽思路,提高学习兴趣。笔者的体会是,案例的选择遵循“由简入难”原则非常关键,典型病例固然便于解释理论,环环相扣的复杂案例则更利于锻炼学生鉴别诊断、遣方用药的能力,并使学生印象深刻,学而即用。

6 回归经典,选讲原著

《温病学》是“四大经典”中唯一不以原文为主要形式的教材,其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便于学生在稳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建立一定的临床思维和技能。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温病学的“经典”特色,难以实现经典与临床的有效贯通。因此,教师应组织选讲部分原著,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温病学的立论基础,掌握原著的思想精华;另一方面,还可加深学生对总论、各论部分温病辨治规律的理解。此外,通过原著选读,学生掌握了学习温病学原著的方法,为将来深入钻研温病理论和临床实践打下基础,而这也符合目前倡导的“中医学习应回归经典”思想。

7 关于将PBL教学法引入温病学的思考

近年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模式,已成为国际上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较多地运用于医学院校的教学中,目前在国内医学院校也有一定的尝试。对温病学的教学改革,亦有人提倡进行PBL教学法[1-3]。PBL作为一条教学改革的思路值得推崇和借鉴,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填鸭式”教育对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现行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素质等情况是否真正适合PBL教学法还有待商榷。

7.1 大班教学

我国人口众多,近几年全国高校都在进行扩招,班级的人数一般都在40人左右,这样的规模并不适合以8~10个学生和1个教师为基本单位的PBL课程。

7.2 教师素质和教学技能

PBL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对课堂较强的调控能力,要对问题进行良好的设计,并处理好问题和系统课程之间的关系等,而当前国内的师资培养体系、考核制度等显然不适合PBL。

7.3 学生素质

一方面,我国的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已形成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真正接受和适应PBL;另一方面,在PBL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要求学生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对学生自身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如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等。而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生源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无法达到PBL的要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觉得无所适从。

7.4 教师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对教师有严格的定量监督和评估体系,教学、教材、科研等考核体系并不利于PBL教学模式的推行。

7.5 相应的硬件设备

PBL要求学校有充足的课外资料,如网络、图书、期刊等,这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难以全面实现。

总之,PBL教学法仍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对于《温病学》的教学方式,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以讲授式教学法为主体,但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科及不同章节的特点,可选择性地灵活融入PBL教学法,集两种方法之所长,教学相长,这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杜宇琼,车念聪,付修文,等.PBL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0):111-112.

[2] 宋健,郑旭锐.PBL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17(4):751-753.

[3] 王乐平,李波,徐永和.PBL教学法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教育,2003,22(4):42-43.

(收稿日期:2011-03-30,编辑:梅智胜)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方法 几点 病学 体会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