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中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课程的对接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 2022-03-03 08:17:22 浏览:

【摘要】本篇讨论中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对接的问题,文章从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课程对接的前提、如何实现对接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了课程对接的形式。

【关键词】课程对接;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育体系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实现中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的课程对接,已经成为制约中高职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1.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脱节现象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文化课基础薄弱,虽然在中职教育中还要继续学习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等文化基础课,但由于学习时间的有限,学生只有少量时间学习文化基础课,大部分时间还要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中职的文化基础课程所学内容较浅、不够系统。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学生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只开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这三门课程深度和广度较大,尤其是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这就导致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后由于文化基础课程薄弱,在高职学习这三门课程较为困难,所以中高职的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脱节的现象。

2.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造成浪费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主要开设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钳工工艺、模具制造技术、铣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基础等专业理论课程,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也要开设,虽然这些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基础内容授课教师还要重复讲解,从而导致中高职专业理论课程的重复。

3.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衔接错位

中职的专业技能课是针对机床的种类开设的,如开设铣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基础等课程,只针对某一机床的操作而展开技能课程,学习起来缺少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个机床进行技能课的开设,而是针对某个岗位需要的能力开展教学的,如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开设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车间班组长管理技术、机械加工实习、机械零件工艺实训、拆装实训、机床夹具拆装实训等课程来实现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所需要的技能,从而满足教学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职的专业技能课设置是根据某个机床操作,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是根据工作岗位,所以二者课程衔接错位。

4.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由于文化基础课程占的学时比例比较多,所以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高等职业教育较少,导致中职专业课开设的门数也相对较少,同专业的课程,中职没有开设,只有在高职开设,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二、实现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前提

1.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

据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共性和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最终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实现技术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2.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模式对接

在传统的中高职教学中,普遍采取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先去学习理论知识课程,当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没有融合。目前,高职的教学正在进行改革探索,在这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要想实现中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接,必须采用一个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

3.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车工、铣工等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车工、铣工、数控车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研究

1.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定制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2.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3.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选择课程内容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选择的重复性,同时在中职阶段讲授专业基本理论内容和一定的机床操作技能,而高职阶段虽然课程名称一样,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高职阶段的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样中高职课程并没有重复,也不会出现空缺,真正的实现了课程的对接,如在中职学校学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等课程基本理论后,在高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继续强化学习《工程制图与CAD》、《机械设计与应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还有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安排专业拓展课,学生可以根据获得的职业证书等级来选修拓展课,通过职业证书带动了课程的衔接。

总之,课程对接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只要实现中高职机械专业无缝的衔接,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的中高职课程对接的路还有很长,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我们还将不断的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企业、学生和家长满意的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Z].2010

[2]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

作者简介

杨海峰,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硕士。

相关热词搜索: 对接 机械制造 探讨 自动化 课程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