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22-03-31 08:46:23 浏览:

[摘 要]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当前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现状的情况下,可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 高校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2-0138-02

为了满足公众对优秀教育资源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十二五”期间,拟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1000门。课程建设遵循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模式。2011年11月首批高校视频公开课即“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等同步发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对当前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部分问题。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一)课程选题有一定针对性

从前几批发布的75门课程目录来看,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课程有《眼病的预防与治疗》、《税收与我们的生活》。关注热点问题的课程包括《食品安全与健康》、《航空航天概论》等。《新材料与社会进步》等技术普及类话题也占有较高比例。课程覆盖了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课程。每门课均有较好的校内教学基础,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主讲者多为名家大家

公开课由全国多所大学参与承建。各高校将视频公开课作为本校教育质量的一张名片,在申报时比较慎重。因此,前两批主讲教师在国内都有较高知名度,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南开大学顾沛教授等。一些主讲人在本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成就、教学理念先进,受到同行和学生的推崇。

(三)课程形式多为讲座形式

与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不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形式多为讲座,形式上更接近《百家讲堂》。教学缺乏交流互动,没有大学课堂的真实感。主讲教师掌握着一堂课的内容和节奏,随堂的自由发挥较少。但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画面、音效、剪辑和字幕等技术环节都比较专业。授课时间比正常课时短,通常为30分钟左右。

(四)课程向公众免费开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门首次无限制向公众开放的高校课程,开创了开放式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新模式。学习对象不再是固定的群体,每个拥有网络终端的人都可以参加学习。教育部此次通过多个民间网站向社会发布课程,一是考虑公众是课程的使用对象,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扩大受益面。二是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反馈,提高课程质量。

三、精品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三种意识

视频公开课是传统视频课程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与其他新媒体相比,它的创新与突破不仅来自于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变。首先,推进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高校要树立责任意识。高校应勇于打破自身资源垄断,将公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放在首位。毫无保留地向全社会开放优质的教育资源,确实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第二,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要有竞争意识。我国高校优秀教师很多,还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大师名师。网络视频公开课为高校提供了展示软实力的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建设更多让大众认可的课程,客观反映自己学校教学育人水平。第三,视频公开课程建设者要树立精品意识。网络传播的辐射面广,课程影响面大。在普通公众眼中,由教育部牵头发起的课程,权威性和可信度是有保证的。因此,各高校在课程建设时,必须严格把关。尤其是教师必须坚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在考虑公众兴趣、努力实现通俗化的同时,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

(二)构建有效机制

“十二五”期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任务重、要求高。形成科学的建设机制为视频公开课程高质量、高效率建设提供重要保证。机制的形成主要包括政策、人才、流程、设备四个方面。当前,各院校还处在建设的摸索阶段,由于精品公开课建设与传统课程建设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工作还存在职责不清、操作不熟、衔接不上、建设重复等问题。这些影响效率和质量的问题,都需要通过不断理顺工作机制来解决。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全局统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协调组织各单位工作衔接。二是组织教学专家组制定相关标准、遴选课程、敲定方案,为主讲教师提供教学支持。三是组成技术团队负责设计录制、包装课程及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四是依托传统课程建设机制,强化公开课录制和传播层面的团队建设。五是落实资源经费场地保障。六是构建与高校已建教学资源的对接机制。

(三)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由于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空间及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教学设计中选题、内容设计、方法设计、媒体整合等环节都要作相应的调整。因此,高校视频公开课程在选题阶段就应严格把关,体现体系化和网络化特点,突出各高校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其次,丰富公开课程教学模式。除传统讲授外,将研讨式、辩论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视频公开课程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第三,规范教学内容展示形式。出台和完善相关规范,对板书、导航、片头、字幕、背景等作基本规定,使建设者和学习者将更多精力关注于教学内容,避免受形式的干扰。第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突出科学性,兼顾普及性,绝不能为了普及性、娱乐性而牺牲科学性。第五,设计好互动环节。由现场学生提出拟定的常见问题,提高教学双方的活跃度,满足终端观众的需要。针对网友提问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辅导教师与主讲人共同答疑,二是及时更新视频中的互动环节,三是构建常见问题库。

(四)制定合理标准

科学的标准不仅对视频公开课程制作有指导意义,同时方便课程评价,有利于采、录、编、播等环节的不断完善。教育部2011年5月发布了《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对录制要求、制作要求、技术指标、元数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与国外课程技术标准相比,国内技术标准更加细致,对音视频信噪比、字幕要求、文件名称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在技术标准方面,下一步要注意及时更新,以适应变化越来越快的网络信息环境。同时要兼顾各学科的特点,当前上网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药六个大类,课程在技术需求上的确存在差异性。目前,教育部关于视频公开课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出台。笔者认为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视频公开课还处在试点阶段,出台评价标准为时过早,教育部希望通过先行试点,再总结经验,出台标准。二是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教育性还在研究之中,中西方包括国内一些专家的研究意见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应用指标下的公众满意度和社会效益所占权重应该比较大。另外,在标准制定原则上要把握好宏观与微观、创新与兼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五)关注发展问题

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技术,视频网络公开课程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未来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需求、传播模式、课程质量的持续性、课程个性化建设等。首先要不断创造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推动视频公开课的传播。近年来,网络环境不断改善。2012年各大网络服务商全面提高互联网接入带宽,国内服务器、家用电脑数量及智能手机用户增长惊人。其次,关注公众需求,创新网络公开课应用模式。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10-2011中国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教育类应用将占据越来越主流的地位。用户群不断从PC向移动终端延伸。视频公开课的推广必须跟随这种需求趋势的变化。第三,消除“教育贫困”和促进教育公平是公开课建设和发展的持续动力。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制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解决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新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方法。第四,必须持续把好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关。按照教育部规划,未来每年要建设2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高校在建设时,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严把质量关,防止“虎头蛇尾”,为课程的推广和应用夯实基础。第五,在体系化建设的同时,注重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科专长,必须依托自身优势,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优秀视频公开课。

[ 参 考 文 献 ]

[1] 策榕,许玮,张剑平.高校视频公开建设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2).

[2] 周宏仁.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C]. 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冯吉兵.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和预测[C].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热词搜索: 课程建设 几点思考 高校 公开 精品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