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ISEC项目《工程力学》双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2-04-01 09:27:13 浏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郑州 450015)

摘要:针对ISEC工程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特点,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模式转变、案例的多媒体展示、课程设计的添加、互动交流形式多样化、考核及评分准则等方面阐述了ISEC项目的特点和通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通过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主动学习和具有明辨性思维能力的国际化通用人才,并对目前ISEC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任课教师的个人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ISEC项目;工程力学;通识教育;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04-02

一、引言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是遵循国家2010-2020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通过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内外院校和国际教育专家共同研发的国际合作项目,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Undergraduate),簡称ISEC,学制四年。ISEC课程采用通识教育的理念,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方面的外文术语,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最终塑造全面型的人才。本文以ISEC项目《工程力学》双语教学为例,针对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专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新模式,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

二、双语教材的选择

《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程力学专业以外的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不但涉及高中物理课程的知识,还包涵高等数学微积分方面的应用,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中间纽带。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材的选择,由于ISEC项目强调通识教育,每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为48学时,不宜选择全英文教材,比如Hibbeler的《Statics and Mechanics of Materials》。因此采用王开福主编的《工程力学》双语教材,内容选择和章节比较适合ISEC的课时要求。同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练掌握上课内容涉及的生词,并在课堂上随机抽取提问,督促学生对专业中英文术语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的取舍

依据ISEC教学和通识教育的要求,针对工程力学很多章节的内容涉及公式推导,并且推导过程相当繁琐,而由于课时的限制,如果把这些作为重点,那么最基本的章节教学都不太可能保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公式推导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高中的物理知识和前期高等数学、微积分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在课堂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公式、定理的应用讲解为主,消除学生对于公式推导的恐惧心理,同时加大课堂教学上的实际演练,让学生在使用公式、定理的过程中来发现问题,以批判式的理念对相关的知识体系进行完善拓展,形成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ISEC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以学生来主导和参与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学习理念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主旨,逐步发掘通识教育课程课堂互动教学的魅力,促进学习理念与国际教育理念的接轨。同时发挥工程力学实验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相关具体工程案例,充分体现对力学知识的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列举相关的案例,讨论应该用课堂中的哪些知识来进行解释,使学生由最初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乃至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在一个宽松和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课堂中的实际案例印象深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工程案例的多媒体展示

在工程力学传统课堂板书教学中,涉及的例题都是抽象的示意图或简图,不能很好地体现工程力学知识在相关工程方面的应用。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展示工程力学问题的实物图或者案例的录像,利用实际工程案例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热情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涉及到材料拉伸或压缩变形的过程,既可以把后期实验课程中的录像提前播放,也可以采用有限元软件来对金属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过程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通过动画展示出来,通过生动的实例打开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六、课程设计的添加

为了激发学生的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拟定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让大家进行合理分组分工,提出设计理念。比如设计一座大桥,由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大桥构想,要求相互不能重复,但是采用的知识都是弯曲变形和弯曲强度校核的内容。通过大桥主体结构、形状、承重等差异,提交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再采用课堂答辩的形式,由其他小组评判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评选出最佳方案,使大家在相互交流和思考中,深入理解和充分掌握弯曲变形和强度校核的知识。

七、互动交流答疑形式多样化

为了增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不会什么,老师教什么”。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和学校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网上即时交流和资料分享。教师将课程教学大纲、相关参考书目以及考核标准发在网上和学生进行分享,及时提供相关章节的教学辅导资源,布置课程作业。每个章节结束之后,布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对相关问题进行主动的搜索和解决,学生可以在交流群中自由提问和回答,老师和学生对相关问题开放讨论,提升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考核标准和评价细则制定

ISEC工程力学课程的考核分为日常考勤、課堂表现、平时作业、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及期末考试等六部分组成。其中前面4个部分依据每个学生的出勤率、发言次数、回答问题质量、作业情况和课程设计评定成绩,占40%;课程实验按照实验报告来判定,占20%;期末考试以笔试闭卷考核,占40%,考试题目的英文句式和单词难度不大,要求用英文作答,主客观试题分布合理,基本上覆盖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

九、ISEC双语教学的后续思考

在ISEC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双语授课和通识性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提升的督促。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语授课,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性可以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英文基础较差,不能跟上整体的教学进度,完成教学内容的考核;还有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不能保证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自由讨论和发言,这些问题也是目前ISEC双语教学中的困难所在。

通过前期ISEC课程教学观摩和相关培训,教师自身的外语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升。作为一线的ISEC双语教学的实践者,通过逐步提炼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真正体现出教学相长和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借助ISEC项目的实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行事规则、可以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雷明.基于ISEC项目的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191-194.

[2]何薇.通识教育为平台,引领双语教学的深入和拓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54-255,258.

[3]杨丽红,杨在林,李鸿.工程力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232-233.

[4]郭空明,章云,徐亚兰.对高校工程力学课程的多方位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195-196.

[5]王娟,廖宇兰.《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03-104.

[6]张世铮.基于ISEC项目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改革[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3):253-254.

收稿日期:2016-1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4GGJS-175)和郑州航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zhjy16-3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魏永强(1980-),男,河南长葛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双语 实践 工程力学 项目 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