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例谈数学高考中的概率论题型

发布时间: 2022-03-04 08:36:15 浏览:

摘 要: 概率论题是高考试题中抽象性最强、难度很大的题型。本文通过对2010年部分省市高考中概率论题的分析与解答,具体阐述了做数学概率论题应从“事件是什么?”分析,恰当应用互斥事件、独立事件性质解题。

关键词: 数学高考 概率论题型 案例分析

概率论题在高考试题中是抽象性最强、难度很大的题型,下面我从2010年我国各省的高考试题中选出部分概率论题进行分析,以飨读者。

1.第一类是选择填空题中的考题,分值只是5分、4分,难度深浅不一。

案例1:甲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中任意选择两个顶点连成直线,乙也从该正方形四个顶点中任意选择两个顶点连成直线,则所得的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率是(?摇?摇)。(安徽卷第10题)

(A) (B) (C) (D)

解析:概率论题很多是与排列组合紧密相联系的,主要是研究“事件”。此题的大前提事件就是“四个顶点选两个连接成直线”,方法共有C=6种,甲乙各六种选法。所求概率事件是“甲乙各取一条相互垂直”,形成的组数有:一组邻边垂直,共8种选法;一组对角线垂直有2种选法,共10种。所以答案为:==,选C。

注:涉及立体几何中直线的位置关系,要清楚正方形或其它几何体的各对角线的位置关系,而且需全面。此题知识性和综合性强。

案例2:一位国王的铸币大臣在每箱100枚的硬币中各掺入了一枚劣质。国王怀疑大臣作弊,他用两种方法来检测。方法一:在10箱中各任意抽查一枚;方法二:在5箱中各任意抽查两枚。国王用方法一、二能发现至少一枚劣币的概率分别记为P和P,则:(?摇?摇)。(江西卷第11题)

(A)P=P(B)P

(C)P>P(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本题的具体事件为“10箱中各取一枚,发现至少一枚劣币”、“5箱中各取两枚,发现至少一枚劣币”。由于方法一和方法二都各取出了10枚币,“至少一枚劣币”意味着“1、2、3、4或5枚劣币”;所以它们的解法最好用对立事件的方法,即“所取出的10枚币中无劣币”;所以1-p=(),1-p=();而>,>.则有:1-p>1-p,有:p

注:采用找对立事件的方法求解,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转化,会起到相称相托的影响,以方便解决问题。这类题在高考解答题中常考到,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3:将5位自愿者分成3组,其中两组各2人,另一组1人,分赴世博会的三个不同场馆服务,不同的分配方案有?摇?摇?摇?摇种。(江西卷第14题)

解析:方法一:先把5位自愿者分成3组,共有=15种方法;然后把这三组分到三个不同场馆,共有A=6种;答案为:15×6=90。

方法二:先是这5人中选1人出来,有C=5种;再是剩下的4人选两人有C=6种;只要这1人的定了就算分到了世博会场馆,就有3种顺序,答案为:5×6×3=90。

案例4:某单位安排7位员工在10月1日至7日值班,每天安排1人,每人值班1天。若7位员工中的甲乙排在相邻两天,丙不排在10月1日,丁不排在10月7日。则不同的安排方案共有(?摇?摇)种。(重庆卷第9题)

(A)504种 (B)960种 (C)1008种 (D)1108种

解:这道题有多种解法,第一法:①首先把甲乙的第一个安排在2→5号,然后这两个可互相交换,共有C×A=8种。②在甲乙分别安排在1、2号或6、7号时,共有4种,就有丙不可能在1号或丁不可能在7号了,此时先把丁或丙安排了,所受限制的即满足,共有C种;最后把剩下的4人安排,共有A=24种。③在甲乙第一个安排在2→5号时,可先把丙安排在除1号、7号及中间甲乙占的两天之外的三天之一有A种,再把丁安排在除7号及丙占位和甲乙占的两天之外的三天之一有A种,最后把剩下的3人安排有A=6种。④或者把丙安排在7号,此时丁就满足条件了,余下的4人安排有A=24种。所以答案为:C×A[AAA+1×A]+4CA=4×2×[3×3×6+24]+4×4×24=1008种,选C。

第二种方法是求差法:首先甲乙第一个安排在1→6号,再交换,共有C×A=12种;剩下的人全排列,共有A=120种;下面得减去丙排在10月1日或丁排在10月7日的情况,①丙排在10月1日而丁不在10月7日的共有A×2×A+A×C×2×A×A=48+144=192种;②丙不在10月1日而丁在10月7日的共有192种;③丙排在10月1日丁在10月7日的共有A×2×A=48种。答案为:C×A×A-2×(A×2×A+A×C×2×A×A)-A×2×A=1440-384-48=1008种,选C。

注:排列组合类题是抽象性极大的题型。其解题方法一般有多种,如“分房问题,分堆与分给不同人的问题,插棒分组问题”等,在分类与分步中需精确找到各“小事件”的关系,进而确定计算中是用加減法还是用乘除法。

2.第二类为解答题,分值一般为12分,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明白所求问题的“事件”是什么,或者知道“事件”而无从入手。

案例5:有编号为A,A,…,A的10个零件,测量其直径(单位:cm),得到下面数据:

其中直径在区间[1.48,1.52]内的零件为一等品。(天津卷第18题)

(1)从上述10个零件中,随机抽取一个,求这个零件为一等品的概率;

(2)从一等品零件中,随机抽取2个,求这2个零件直径相等的概率。

解:(1)因为直径在区间[1.48,1.52]内的零件为一等品,所以一等品的数量为6个,所取这一个零件为一等品的概率为:P===。

(2)由表中数据得一等品直径有:1.51,1.49,1.49,1.51,1.49,1.51共6个,因为“从6个中随机抽取2个”共有:C=15种,“两个零件直径相等”取法有:C+C=6种。

所以所求概率为:P===.

注:此题与统计学相联系,容易入手,在求解概率时难度较小。明白“零件为一等品”就是“直径在区间[1.48,1.52]内的零件”;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理观念;实际上人们在实践中还会发现更多的规律。

案例6:如图,由M到N的电路中有4个元件,分别标为T,T,T,T,电流能通过T,T,T的概率都是p,电流能通过T4的概率是0.9。电流能否通过各元件相互独立。已知T,T,T中至少有一个能通过电流的概率为0.999。(全国卷第20题)

(1)求p;

(2)求电流能在M与N之间通过的概率。

解:(1)因为各元件相互独立,A=“T,T,T中至少有一个能通过电流”,所以=“T,T,T中都没能通过电流”,P(A)=0.999。

而T,T,T中每个没能通过电流的概率为:1-p。

所以P(A)=1-P(),即:0.999=1-(1-p),所以p=0.9。

(2)第一法:因为B=“电流能在M与N之间通过”=“电流通过T或电流通过TT或电流通过TT”,所以P(B)=0.9+(1-0.9)×0.9+(1-0.9)×0.9=0.9891。

第二法:因为B=“电流能在M与N之间通过”,所以=“M与N之间没有电流通过”,他包含下列两类六种情况都没有导通:“T,TT,T,T或”,“”(其中T表示第i个灯导通,表示未导通),所以P()=[P(T)+P(TT)+P(T)+P(T)+P()]×P()=[(1-0.9)×0.9+0.9×(1-0.9)+(1-0.9)×0.9+(1-0.9)×0.9+(1-0.9)]×(1-0.9)=0.0109。

所以P(B)=1-P()=1-0.0109=0.9891。

注:这是与物理中电学相关的概率类题,概率能解决人类的活动、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关联的事件发生程度;让读者明白事件的可行性量度。此题第二问采用宏观或微观上分析“电流能在M与N之间通过”事件,通过分类分步、事件的互斥与独立性理论解析之。让读者一目了然、心悦诚服。

实际上概率类题穿插着互斥事件、独立事件等基础知识,解析之就是要把它们的抽象性具体化,也就是每个“事件”搞清楚,更重要的是数字化。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概率论 题型 数学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