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化课程设置,拓展择业范围

发布时间: 2022-04-01 09:53:26 浏览:

总结者,这种长期连续的生产经验总结对产品品质提高大有裨益。

一、高职院校汽车大类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

毫无疑问,汽车是一种复杂的机电液综合工业产品,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涉及到机械、电子电气、液压气动等众多方面专业知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与本科教育不同,客观上不允许所有知识都由基础理论讲起讲透,一般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往往过于弱化机械类基础课的教育,片面的强调汽车专业课本身的学习,造成汽车专业学生机械识图制图能力较差、公差配合及相关制造工艺知识欠缺、机械原理、工程力学等基础薄弱,最终造成高职汽车专业教育本末倒置的不良后果。长此以往,重专业轻基础、重操作轻理论势必使学生的所谓的“汽车专业知识与技能”成为空中楼阁,毕业后学生的职业能力过于单一,就业成长能力下降。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无外乎长期以来很多人的固有思维定势:汽车高职的毕业生就是做汽车维修,又不需要搞设计工作,学那些机械基础知识没用。正是由于这样传统的思维定势,将汽车专业学生培养与就业约束限定到了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然后,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却远不止于此。

随着广东省珠三角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十二五”的汽车产业规划,结合笔者企业工作经历及调研发现:众多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迫切需要大量具有一定汽车理论知识(汽车发动机底盘构造、汽车电气电控系统、整车性能等)、动手能力很强(熟悉汽车各总成拆装及检测)、有实际工作能力并且愿意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上述方面,汽车类高职毕业生与汽车专业本科生相比有较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汽车专业本科生一般不愿意在生产一线长期工作,人员职业稳定性较差,高职毕业生大都愿意从企业生产一线做起,扎实肯干者可提拔为一线管理人员。可以从事生产调试、产品性能检测等工作,有助于生产企业整个制造环节水准的提高。

2.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拆装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三大系统及各部件的训练较高职毕业生严重偏少,解决产品生产调试各类故障问题的能力相对不足,

3.汽车专业本科生知识偏重整车机械系统理论,对电控等新技术及整车电路结构了解相对欠缺,高职毕业生熟悉现代汽车电控与电气系统故障排除与检测,有助样车、样品检测与试验工作的开展。

4.本科生待遇要求偏高,高职毕业生待遇要求不高。

综上所述高职类学生在生产企业人才稳定性更强,对生产企业更为有利。

二、开拓高职汽车大类人才就业新思路

笔者认为,高职汽车大类毕业生适合从事生产企业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车试制工作,样车的装配与调试工作。这是整车企业迫切需要的。负责制定工艺流程,选择合理加工制造方式,把设计思想变为实物,并验证设计,将设计变为产品。由于国内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与储备,目前是汽车企业的软肋。这类人才针对性很强,属于高技能人才,一般可以与企业协商实现“订单式培养”。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主动上门了解整车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缩短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另一方面企业也要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习岗位,适时安排学生到需求岗位车间进行参观,增强与学校的沟通。真正达到“校企合作”的互动效果。

2.整车(包括混合动力与纯电车)的各类试验工作,试验内容包括:动力性、经济性、操控稳定性、平顺性、整车耐久性、排放与安全等。这类工作要求毕业生能够熟练驾驶,熟悉相关汽车试验标准与法规、汽车行驶性能与原理、基本试验数据处理等专业知识,这类工作是汽车专业的特色工作,其它专业毕业生很难代替,校方应给予充分重视,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重视,高院校应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开设相关新课程,开始着手培养行业紧缺的“新能源汽车”技能型人才。

3.汽车各大零部件总成装配调试。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一直都是汽车行业紧缺的人才,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中,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技能人才,必须敢于创新。众多世界500强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明:生产环节的小改小革、技师的技术革新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渠道。多数企业的全国技能大师都是从一线成长而来,汽车高职毕业生要想在一线生产制造过程中有所发明创新,就要求毕业生有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包括制图、制造工艺、工程力学等。简单地说,就是自己能动手画图,制作简单实用的工装夹具。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思上的“技师”而不仅仅是“操作手”。

4.一线质量控制与管理人员,企业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实用,不仅掌握生产技能,而且还要能在生产线上指导一般的操作工人。这就是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重要区别。如企业招聘质量检验师,一般要求专科学历,汽车或机械相关专业;熟悉相关质量体系与质量控制原理,能提出质量改善方案

5.汽车检测与试验设备台架的装配与调试工作,包括:整车试验台、传动系统、悬架、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电气系统、白车身系统试验台等;在笔者的实际工作经历中,汽车试验设备厂在招聘装配技师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招机械专业的高职毕业生,识图、制图、机械加工能力较强但又不懂汽车结构原理,不知道汽车试验台的工作原理,总要重新对其进行汽车知识的培训,企业费时费力;招汽车检测与维修的高职毕业生,虽然熟悉汽车结构原理,但是机械基础知识又过于薄弱,复杂一点的装配图就看不明白,没有基本的工装夹具设计制作能力更不用谈技术革新“奇思妙想”了。企业如果提高门槛招汽车专业本科生,待遇又偏低,很少有本科生愿意长期从事一线装配与调试工作。如果针对相关企业需求加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机械基础课教学,既做到机械基础扎实,又精通汽车专业知识,一定会大受此类相关企业欢迎。

6.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产品销售或售后服务等工作;一个整车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是有限的,但为它配套的各系统供应商的需求却是无穷的,一部车4大系统的零部件厂需要大量熟悉汽车结构原理且能够与整车厂协调沟通的销售人员。

结合上述6点论述,为了使学生的理论水平能够满足日后企业实际工作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必须重新加强汽车类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的教育。学生既掌握了相对扎实的机械电气基础知识,又掌握了比较完善的汽车各机电系统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毕业生就具备了多层次的技能,可以适应汽车行业不同环节的人才需要,大大拓宽了汽车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面,还具备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潜质。

三、高职汽车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值得探讨。高职院校可将政治课程综合为一大类,即将邓小平理论、法律、社会经济学、职业道德和形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周一次大课,这样就余下较多学时学习基本专业技能。

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机电工程基本知识,为日后汽车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注意到汽车是一个复杂机电液整体工程,要想让学生学得扎实,为学生毕业后学有后劲,能有更深的发展空间,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绝不能舍本逐末,将专业基础课偏废。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上的学时分配比例较大,高职院校可将这三门综合为一门课——《机械设计基础》。但要重点讲解其中的基本零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机械制图、电工电子、CAD软件应用是基础课程学习的重点,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尤其重要。

专业课的学习是汽车大类专业的核心所在,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毕业生既能适应汽车售后维修服务工作,又能适应汽车生产环节工作。在传统汽车维修课程基础上应适当加入一些有“设计、产品加工、理论”性质的课程,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础设计与汽车理论知识,既能动得手,又能动得脑。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进行“小改小革”的基本能力。这类课程如《汽车运用工程》、《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UG产品设计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汽车试验技术》等。高职汽车大类专业具体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本文依照“高职院校汽车大类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开拓高职汽车大类人才就业新思路”、“高职汽车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对策” 三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优化课程设置对于拓展汽车大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优化后的课程不但满足了学生差异化的就业需求,同时更能符合为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可以直接从事汽车维修工作,还可以服务汽车生产、试制试验、一线质量控制、零部件销售等众多领域,毕业生择业范围得到大大地拓宽。

参考文献:

[1]金庆瀚.对汽修专业学生实习与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2]白杉,子荫.我国汽车工业人才需求空间大和流失严重并存[I].汽车工业研究,2002,(12).

[3]蒋玉秀.汽车技术进步与高职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4]黄国荣,包凡彪.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4).

[5]张家祥.职业教育学[M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热词搜索: 择业 课程设置 拓展 优化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