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述发热的机制及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4-05 10:57:11 浏览:

关键词 发热 机制 非甾体抗炎药 应用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超过正常值0.5℃时称发热。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病理过程。但它不同于病理性体温升高所致过热,如先天性的汗腺缺乏、环境高温引起的散热障碍、甲亢引起产热异常增多、下丘脑损伤体温调节能力丧失等;也不同于生理性体温升高,如月经期、妊娠期、剧烈运动所致体温升高[1]

发热是一种防御性反应,它可以加快新陈代谢过程,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促进白细胞增多以及加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等,这些都在利于疾病恢复。如淋球菌、梅毒螺旋体可被人工发热灭活;高温可抑制肺炎球菌,且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EP还可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发热可提高抗感染能力,使某些细胞免疫功能加强,还可以作为诊断疾病,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但是发热过程会消耗体力引起头痛、失眠、甚至惊厥,40℃以上显著高热还可导致永久性脑损伤,已有实验证明动物在极高热的情况下可导致心衰、昏迷、谵妄;心脏疾病患者发热时心率加快、血流增快,心脏负荷增加容易诱发心衰;妊娠妇女发热时可致胎儿发育障碍。因此对于发热病人应酌情处理。

治疗原则:①治疗原发病:发热是多种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消除发热病因是解热的根本措施。②一般性发热的处理:对体温不高(体温<39℃)又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这除了前文所述的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外,发热还是疾病的信号,体温曲线的变化可以反应病情和转归,特别是某些有潜在病灶的病例,除发热外,其他临床征象不明显(如结核病早期),若过早予以解热便会掩盖病情,延误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水痘、麻疹解热可使病程延长。因此对于一般发热病例主要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以补足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③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发热39℃以上危急生命,特别是小儿高热惊厥;发热虽不高但伴有明显头痛、失眠、意识障碍、严重影响病人休息及疾病恢复期;持续高热,已引起心肺功能异常或患者对高热难以耐受时;某些疾病治疗中,长期伴有发热而不能自行减退时,如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伤寒、布氏杆菌病结核以及癌症发热等。

非甾体抗炎药解热机理:感染时,白细胞阶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内生致热源增加,使下丘脑视前区附近细胞的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激动细胞表面受体,促进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使升高的体温调定点回归正常,产生解热作用。而对体温正常时的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炎热环境造成的体温升高无影响[2]。常用药物:水杨酸类:以阿司匹林为代表,通常口服,婴幼儿可考虑直肠给药,副作用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中毒虽少见,但对儿童可能是致命的。阿司匹林哮喘、嗜睡、鼻息肉禁用。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及非那西丁,解热镇痛优于阿司匹林,非那西丁肾脏及血红蛋白毒性大,被乙酰氨基酚取代。副作用治疗剂量小,偶见皮疹及其他变态反应,严重伴药物热,对过量急性中毒可致肝坏死,长期应用可致药物依赖及肾损害。吲哚类:吲哚美辛为人工合成最强的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药物之一,抗炎解热作用显著,由于其胃肠道反应重,可使造血系统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及中枢系统反应等严重毒副作用,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其他药物不能解热Hodokin`s,对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及癌性发热。吡唑酮类:氨基比林、安乃近因毒性大,易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粒细胞缺乏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卫生部1982年已颁布淘汰氨基比林单方制剂。芳基乙酸类:双氯芬酸,为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解热镇痛抗炎强于吲哚美辛剂量小,适用于各种疼痛所致发热。芳基丙酸类:布洛芬为非选择性抑制环氧酸,优点胃肠道副作用轻,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易于耐受,可长期应用。同类药有奈普生,非诺洛芬等。烯醇酸类:吡罗昔康(炎痛喜康)适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选择性抑制环氧酶:罗非昔布,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但不抑制血小板。

总之,解热以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较好,吲哚美辛用于长期发热及癌性发热有效。安乃近一般不作为首选药,仅在急性高热且病情危重又无其他有效药可用情况下用于紧急退热。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单方制剂已淘汰,但含有二者的复方制剂仍在使用,所以对这些复方制剂不可滥用[3]。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少见但可致死,病毒感染时患儿不宜用阿司匹林,可用乙酰氨基酚代替[4]

参考文献

1 赵雪俭,陈主初.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0~151

2 杨世杰.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谢惠民.合理用药.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6

4 易学明.职业医师必备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83

相关热词搜索: 发热 及非 机制 抗炎药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