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生物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发布时间: 2022-04-08 08:19:04 浏览:

摘 要:当今学生的创造力匮乏,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徘徊于知识型教育模式之中,学生的智能被忽视,创造性被扼杀。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应以: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传统教育中的考试观念,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法的培养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作为中心思想。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造力;问题情境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进行主动地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如何培养这样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努力:(1)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包括学生独立性、发散性思维品质,善于想象的品质,强化想象力训练。(2)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实际创造经验和体验,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等。笔者认为课堂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创造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理论依据

1.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多种多样,同一种因素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创造性的思维。这些因素包括:智力因素、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因素、社会文化以及学校环境。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在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方面往往比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影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教师素质影响青少年创造性的发展,民主型教师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2)课堂与班级气氛影响。(3)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影响。(4)评价标准影响。对于一个学习任务的达成,若评价落脚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而不单单关注结果或分数,那么这种评价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案例分析

1.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关联想,我个人查阅资料总结有如下几种方式: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空上的接近而引起的不同事物间的联想。例如在必修2生物教学中提起减I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就可能联想到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这就是一种时间接近联想。当看到植物的根时,可能会想到茎和叶。这就是所谓的空间接近联想。

(2)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雙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科学研究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弗莱明在做实验的间隙很偶然地发现培养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不知何时被污染而发霉,而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也被杀死了,葡萄球菌只能在离霉团很远的地方生长。他立刻想到也许这些霉菌就是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克星”。

2.通过求异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就是平常我们经常所说的“举一反三”。

例如:教师提出“吃XX核酸补人体核酸”,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试简要说明理由。

此题的问题情境类似于“胰岛素能口服吗?”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后要和其他生物大分子一样被消化分解,不可能直接进入细胞,但蛋白质水解后的产物氨基酸被吸收后可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吃核酸补核酸”问题的处理方法及结论就与“胰岛素能口服吗?”这个问题一样了。反思之后,学生对人体能否利用某物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不会盲目地相信一些基因广告保健品了。

3.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敢于并勇于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以及权威的结论产生质疑,并想方设法进行证明实践。

例如,脱氧核糖核酸的水解终产物是( )

A.4种脱氧核苷酸 B.CO2、H2O、含氮废物等

C.磷酸、4种碱基与脱氧核糖 D.核苷酸

解答本题时学生很容易受蛋白质、糖元等消化终产物思维定势的影响而错选A,也可能由于审题不慎,受代谢终产物思维定势的影响而错选B。事实上DNA分子组成有3个层次,其水解产物既不是4种脱氧核苷酸,更不可能是CO2、H2O和含氮废物等,而是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这与蛋白质、糖元等有机大分子不同。只有仔细审题,大胆质疑,才能思路广阔,充分运用题示信息,筛选出正确答案。

总之,高中生物不再延续初中生物的形态学层次的教学内容,已将研究与学习内容从直观转入微观,从而进行细胞层次,甚至是分子层次的知识的学习以及讨论生物界的共性问题或是物种的起源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的问题。因此,生物学不再是一门只靠单纯的背诵、记忆就能掌握的学科,高中生物展示出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应有的理性魅力,需要学生以理解为基础,将知识升华,从而形成一种唯物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得到培养与锻炼。

参考文献:

[1]张景焕.教育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五中学生物组)

相关热词搜索: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生物 教学中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