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谈初中生物课教法之探索

发布时间: 2022-04-13 09:49:11 浏览:

【摘 要】刚接触生物的初中生,对某些抽象、复杂的生物知识感到难以理解。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运用教学策略,把难点内容讲得深入浅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是生物课教学中应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过程;四化;创新教法

教学中有种说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教学上要贵在把学生认为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讲得浅显易懂;贵在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的趣味性,掌握到生物知识的规律性。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结合生物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四种新的教法。

一、深奥知识通俗化

将教学中的难点与学生不易理解、较抽象的知识点以通俗的语言,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同学们的亲身体验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使之易于理解。如讲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各自的功能时,我打了一个比方:学校有围墙、校门、师生、校长室,围墙相当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校门相当于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师生相当于细胞质的流动及交换物质的作用,校长室相当于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这样,对于刚接触生物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讲,就非常容易理解细胞各结构的功能了。又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我也采用比喻的方法来讲解:绿色植物的每一张叶片就是一个个天然的工厂,而叶片中含有叶绿体的细胞是车间,叶绿体是机器。叶绿体这个机器在光能这个动力的带动下,将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产品“有机物和氧气”。这样,把光合作用深奥而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易懂后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原料、机器、动力、产品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根据表达式概述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又如,讲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时,把生态系统比喻为人体,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喻成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当外界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免疫防线,人就表现出疾病。同理,当外来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将受到破坏。

二、教学过程的引导化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多提问,多思考,多讨论。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中,复习了表现型与基因型环境的关系后,结合不同环境中肤色的差异、小麦产量的不同等例子说明只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接着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一只母狗产下了6只体色不同的小狗,让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发生变异的原因,思考这样的变异可否遗传。在此基础上,提出变异根据它能否遗传分为两类,及其本质原因。然后,结合教材中太空椒,提问:这样引起的变异可遗传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遗传与变异的兴趣和探究事物本质的欲望。再如,以实例说明青霉素20年前与现在使用效果的差异,学生自然会提出为什么,并进行思考和猜测,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在学习人体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知识时,学生感觉到这方面的知识难以理解、区分和记忆。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心脏结构图展示的是心脏在人体内的真实位置。区分心脏的左右时,应注意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心脏是面对面的,观察者的左侧正对心脏的右侧,反之亦然。这样,心脏的左右就区分开了。在血液循环方面,我先指导学生认识三个规则:

(1)上房(心房)下室(心室)向下通,左右房室不相通;

(2)室(心室)连动(动脉),房(心房)连静(静脉);

(3)血液循环的起点在心室,终点在心房。那么,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可简写成为( )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房。

学生又问:怎样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呢?我又要学生从心脏的结构来考虑:

(1)体循环的路线最长,需要的动力最大。而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是体循环的起点,反之右心室则是肺循环的起点。

(2)体循环是贯穿心脏和全身各器官的循环路线,因此在动、静脉前加“体”字;而肺循环是心脏与肺之间的路线,则在动、静脉前加“肺”字。

在心脏内血液是不能倒流的。这样就把两条循环路线完全分开了。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身体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难点迎刃而解,学生的思维变得豁然开阔,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图解归纳出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之间的关系:

心脏

静脉 动脉

毛细血管

三、理论知识的实践化

将理论上的知识尽可能地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相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生物学的理论知识都是从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学实验的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因此,生物学知识与工农业生产实际、自然实际和日常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其有指导意义。通过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学以致用,可增强生物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之更主动地学。如学生学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颗粒与种子的形成过程、人工辅助授粉知识后,要求学生在南瓜开花季节,选择晴朗天气的早上八-九点钟,用手摘下南瓜雄花中的雄蕊,涂到南瓜雌蕊的柱头上。学生做了以后,惊喜地发现,南瓜雌花的座果率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如:种子为何要晒干保存?为什么水涝地的庄稼长得不好?再如人发烧时不想饮食的原因是什么?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制剂只能注射,不能口服,为什么?把食品放入冰箱,为什么保存时间比较久?肥胖是如何造成的?长期不吃早餐有什么危害?饭前便后为什么要洗手?等等。

四、学科知识的渗透化

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各门学科之間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来就是研究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将相关学科知识渗透进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有促进学生平衡发展各学科。如眼球成像与物理中凸透镜成像原理,眼球就象一个双凸透镜,它的成像需要透镜成像的知识来解释。光对海洋中植物分布的影响,涉及到不同波长的光在水的穿透能力不同,使之能达到水层深度不同,这是决定水中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大棚植物栽培时,地膜颜色的选择就渗透了物理学相关的知识。在计算亲代的某一性状在子代发生的概率以及遗传病的发病概率中,还有细菌的繁殖速度等常常用到数学中的加法、乘法、乘方等知识。这些学科的相互渗透,促进了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通俗化、引导化、实践化和渗透化”这四种探索教法,学生易学、易懂、易记、易理解,调动了学习生物课的乐趣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热爱生物学,热心钻研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就有了显而易见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伟.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法[Z]

[2]山东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Z]

相关热词搜索: 生物课 教法 浅谈 探索 初中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