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乡情》案例

发布时间: 2022-09-07 12:15:02 浏览:

教学内容

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七年级下册《乡情》

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形成基本音乐素养。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形成基本的文化素养。突出学科特点,关注科学综合,用各种表现形式为内容服务,突出音乐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并让学生感受、欣赏音乐,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教学,努力达到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会唱歌曲《故乡的亲人》、理解、掌握歌曲中强弱记号在作品中的作用;听赏乐曲《思乡曲》,体会旋律带来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和欣赏表现乡情的歌曲、乐曲,引导学生在音乐探索、感悟、联想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懂得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载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体验歌曲和乐曲的情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现歌曲内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

教学分析:本课以“乡情”为主线,设计了学唱歌曲《故乡的亲人》和音乐欣赏《思乡曲》。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让学生感受通过音乐中表现的乡情去培养真、善、美的情操与情感。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这个阶段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前有明显变化。教师更应该抓住这种变化来进行授课。

教学准备:钢琴、小提琴、多媒体课件、提前板书用品

教学重点:在体会乡情的过程中理解歌曲、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在体会乡情的过程中能通过音乐符号、朗诵辅助表现出歌曲、乐曲的情绪。

教学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感知认知

1、感知

初听《故乡的亲人》(独唱版),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歌曲情感,为课程主题“乡情”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此歌的独唱版运用了些许流行歌曲的唱腔,初听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使学生在初听歌曲的同时体会思乡情绪,进行艺术熏陶,感受音乐中的情与美,谈自己的感受。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可让学生闭目欣赏)

生:优美、抒情、悲伤……(答案不一)

师:这首歌的情绪委婉哀伤,旋律深沉感人,用娓娓道来的语调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就是我们今天“乡情”的第一站:《故乡的亲人》(出示课题)

师:在座的同学们一定有些同学的老家在其他省市,你思念家乡的时候会做什么呢?(教师结合自身情况与学生互动,并与后面引出马思聪相呼应)

生:……

2、认知:简介作曲家福斯特和歌曲创作背景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作者?(与学生互动)

作者简介:福斯特生于美国宾西尼亚州的匹斯堡。他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全靠自学成才,他一生中创作了以《故乡的亲人》、《哦,苏珊娜》、《老黑奴》等为代表的二百多首歌曲。被称为“美国歌曲之王”。

创作背景:1851年,当时福斯特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到了辛辛那提州一间批发所工作,感到远离亲人的孤独和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曲,借以寄托思乡之情。由于福斯特幼年时经常随黑人保姆到教堂听黑人唱赞美歌,这些宗教歌曲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因此歌曲的旋律有着浓厚的赞美歌风格。

师:一首好的歌曲,不仅要旋律优美,还要有诗意的歌词,这首歌的歌词也是福斯特自己填写的,真挚淳朴中含感伤色彩。下面我们结合旋律和歌词一起感受福斯特当时的思乡情绪。(出示乐谱与歌词并复听齐唱版《故乡的亲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知了作曲家和歌曲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听赏齐唱版《故乡的亲人》,在初听的基础上复听不同版本的歌曲,出示乐谱和歌词,在给学生视觉冲击的同时体会歌曲齐唱时浓厚的赞美歌风格。

二、学唱歌曲《故乡的亲人》

1、学唱:师:美国的音乐评论家曾说:福斯特的歌,你不用学,只要听上两遍就会唱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试试看。(跟音乐模唱,根据学生学唱填词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模唱的方法,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歌曲的演唱更加准确,达到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内涵的目的。

2、歌曲处理:师:这首歌曲是福斯特思乡心切的时候所创作出来的,属于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三、情感升华,听赏《思乡曲》

1、简介作者、创作背景

师:那些同学的老家在广东?在海丰?

(师生互动,与之前的提问相呼应)

师:(出示马思聪人物简介)在我们广东海丰县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马思聪。他1923年和1931年两度赴法国学习音乐,主修小提琴与作曲。学成归国后,一直从事音乐创作、演出和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文革”期间他受到迫害,于1967年到美国定居。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东北沦陷,华北沦陷,无数中国人无家可归,四处颠沛,这一切激起了作曲家的无比仇恨。马思聪的这首《思乡曲》以深情、缠绵、忧伤的旋律,使无数背景离乡,妻离子散的人们坚定了打回老家去的决心。成为当时一首很著名的抗日乐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马思聪,并记住其代表作品。通过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增强对“流浪和思乡”的感受,催发学生与乐曲在情绪上的一种“通感”,为欣赏做准备。

2、初听歌曲: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深情、缠绵、忧伤的旋律。(播放吕思清演奏现场视频)

【设计意图】视听并举,让学生记住音乐旋律,更深刻理解作品内涵。

3、复听并模唱乐曲主题

师:《思乡曲》的主题采用了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我们再听一听乐曲的主题。(播放乐曲主题)(教师用小提琴演奏乐曲主题)师: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模唱乐曲的主题。(可提示不同的方式)

【设计意图】熟悉乐曲主题,以教师演奏,学生自主哼唱的形式来模唱。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小提琴的音色,增强视听的现场感,对主题旋律加深印象。

4、拓展延伸

《思乡曲》问世以来,受到无数人的喜爱,很多人听后为之流下了热泪。在张学良将军的90寿庆上,有人点了这首曲子,老人听后,眼含泪水说:“我要回家。”1997年,在香港回归的庆典上,浓浓的乡音扑面而来,流浪一个半世纪的儿女终于归来了,祖国母亲敞开了胸怀,然而马思聪没能回来,让我们用心灵呼唤 “魂兮归来”,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感激他。马思聪在美期间,最爱听、最爱演奏的作品就是《思乡曲》,他常凭栏而立,眼眺故国的方向,琴声未,已泪流满面,他时刻不忘祖国,还和女儿马瑞雪合作了另一首思乡作品《乡愁》。有一首同名诗同学们知道吗?

生:……师:(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字体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师:让我们一起来随着《思乡曲》的旋律朗诵这首诗。老师来朗诵红色的部分,请同学们朗诵紫色的部分。(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以张学良的故事引入《乡愁》,用师生配乐朗诵的形式掌握和把控乐曲节奏,表达思乡之情,更加深化作品主题

相关热词搜索: 乡情 案例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