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析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3-03 08:20:57 浏览:

摘 要: 化学教育是医学学习的基础性课程,本文从医学发展史的讲述,医学化学基础性课程教育的重视、对医学化学热点前沿问题的关注,以及重视复习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医学化学 生物化学 基础医学

在大多数的文化中,最早的医学多是根据一些经验证明有效的物质进行治疗,比如一些植物(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医学也随之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融入医学研究和教学中,如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成像、纳米医学等。秦伯益院士指出:“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目前存在四个误区:一是重视明显治病因素,忽视环境治病的潜在因素;二是重视治疗,轻视预防的成果;三是重视围观(如分子生物学),轻视宏观战略问题;四是重视躯体性疾病,对精神性疾病关切不够。”刘德培院士认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战略转移有四点,其中两点是从重视诊治到重视预防,对生命全程保护;再有就是从重视机体向重环境、心理、社会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合研究转变。”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医学教学开展必要的研究与探讨。

一、注重医学发展史教育,培养医学道德

医学史多是医学类院校的第一课,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医学史的教学是必然。医学史,是又称医疗史或医药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以疾病经验及其对应手段为研究对象。二十世纪初期的医学史,大多由医生所撰写,强调医学技术的进步与突破。近期的医学史,则强调病人的经验,以及不同时代或文化对身体和疾病认知的差异。期间共经历过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社会卫生策略主要是国家制定卫生措施,研究有效疫苗,推广广泛免疫接种计划,推行消、杀、灭等综合性卫生措施,使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平均期望寿命得以延长;第二次卫生革命则是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防治对象,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性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精神病等。社会卫生策略主要是发展早期诊断技术、增强治疗效果,并不断强化疾病的监测,提倡广大市民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即不抽烟、不酗酒、不吸毒等,随之也提出了合理营养与体育锻炼等综合性的卫生措施,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为目标,社会卫生策略更加注重健康促进策略,且涵盖了决策指挥系统,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预防控制系统,执法监督系统,应急预警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后勤保障补给系统等,以合力保障社会群众的生命健康。

后医学时代(WHO言论)认为:“未来死亡率的下降是大部分靠非卫生部门的努力来实现的,防治心血管病、癌症等需要依靠社会行为措施,并树立医师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工程师的概念,从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FA),保障人人健康。”

二、重视基础性课程教育

医学教学与工作中常使用到分析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性学科,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工作的效果。医用化学作为面向非化学专业医学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参考些相关教材,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避免片面偏颇。在解释问题时,注重对知识的条理化、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物质的结构与其化学性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其化学键的性质及其官能团的性质推测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又如: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氯代烃、酯(油脂)、二糖、蛋白质(肽)、盐等;能被氧化的物质多为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不饱和化合物、苯的同系物、醇、醛、酚等,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双氧水、碘酒和三氯乙酸等物质。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采取精讲与粗讲互搭的方式,突出重点。精讲部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讲课时教师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如较难理解的共轭效应,应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从回顾1,3-共轭二烯开始,并讲述共轭双键的电子云分布及轨道重叠情况,由于形成共轭二电子离域,键长、电子云密度分布平均化,电子效应导致其能发生1,4-加成,由1,3-共轭二烯再引申到含较多共轭键的卤代烯分子,讲共轭效应对其的影响,之后讲含有羰基的共轭体系,电子云密度的改变按交替方式传递至共轭链的另一端。最后讲苯环上共轭效应的传递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只讲述卤代烃的共轭。

三、培养关注医学化学新动态的热情

治学大师朱熹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罗曼·罗兰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了,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毛泽东同志也曾语重心长地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学习是人们建功立业,实现远大理想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公开秘诀。郑板桥作画“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才使他的画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医学化学发展动态的关注是保持学习热情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边缘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目前,正在运用诸如光谱分析、同位素标记、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其他物理学、化学技术,对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进行分析,以期说明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的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关系。近年来,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反应动力学及作用机制、酶活性的调节控制等是酶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生物化学的热点研究问题。再例如对一些常见病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生化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如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用于诊断冠心病、转氨酶用于肝病诊断、淀粉酶用于胰腺炎诊断等。在治疗方面,磺胺药物的发现开辟了利用抗代谢物作为化疗药物的新领域,如5-氟尿嘧啶用于治疗肿瘤。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抗生素化疗药物的新时代,再加上各种疫苗的普遍应用,使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控制或基本被消灭。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产生了医学生化的许多领域,如:研究生理功能失调与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物化学,以酶的活性、激素的作用与代谢途径为中心的生化药理学,与器官移植和疫苗研制有关的免疫生化等。

四、重视复习环节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时、科学、有效的复习是学习医学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医学化学复习。一是注意合理地安排复习的时间;二是注意知识点的总结、归类,形成“知识树”,强化知识点的条理性、系统性。例如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等。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常见问题 中职 化学 教学中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