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讨论式教学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3-12 08:21:18 浏览:

摘 要: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包括讨论题设置、资料检索、课堂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和课后知识巩固等方法在内的讨论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科技信息检索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情景控制能力、想象能力和科研创造能力,提升了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环境污染生物防治中的能力。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09-02

讨论式教学是经过教师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1]。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等[2]。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包括了微生物的类型、营养、生长、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基础知识,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环境污染防治的微生物学原理、途径、技术与方法等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地教学研究和实践,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研室优化了包括讨论题设置、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和课后知识巩固等阶段在内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教学难点,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课前讨论题设置

合适的讨论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讨论题必须具有吸引力和探索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能由讨论的主题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并起到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3]。如讨论题“如何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的生物修复,并有效地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了解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实例、工程措施,修复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污染环境居民的安置和就业途径等。在此过程,不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表1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讨论题及其考查的知识点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习型、创新型和研究型专业人才,教研组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学生学习特点设置了一系列的讨论题,其中部分问题及考查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各题目的内容既包括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教学难点和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共性问题,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现实意义。

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实现教学目标,解决学习难点的重要环节。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课堂讨论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加强学生在公共场合的表达能力和情景控制能力;通过课堂发言,结合教师的点评,使学生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通过讨论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环境污染生物防治中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课堂讨论主要按如下的程序开展。

(一)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以每组3—4人为宜,讨论时间约10分钟较为合适。因每位学生均已在上课前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每人2分钟的发言时间即可阐明各自的观点,此后仍有一定的组内讨论时间。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组讨论的情况,避免个别学生消极参与。当发现该现象时,主讲教师最好在课后找该生了解情况,并进行鼓励。

由于暨南大学外招生较多,部分外招生的普通话表达不流畅,影响学生的参与欲,因此,在课程教学的前半学期,主讲教师适当地引导外招生采用粤语和普通话参与讨论,后期则鼓励学生采用普通话参与讨论。

(二)小组总结发言

分组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学生总结小组的讨论情况。在此过程中,主讲教师把各小组的观点进行归纳板书。这样既有利于收集全班的观点,也有利于形成组间的对比和竞争,从而调动学生预习和讨论的积极性。为了所在小组能在组间竞争中脱颖而出,每个小组成员必须认真预习、收集材料,讨论时,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观点,既要归纳教材的知识点,又要充分开拓思维能力,总结教材中没有的合理观点。

在教学过程,学生小组发言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讨论教学的优点。如在讲解“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专题,讨论固体废物有哪些处理方法时,学生提出了固体废物的源头削减(如改善产业结构、强化清洁生产等),垃圾分类和回收、焚烧、发电、卫生填埋、资源化(如某一行业的固废作为另一行业的生产材料等)、海洋倾倒、转移到他国、转移到太空、采用微生物法发酵堆肥、发酵制沼气,制定法规规范固废的处理和实施全民环保教育等观点。这种有准备的讨论式教学,有利于鼓励学生在公共场合表达个人观点,展现个人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主动思维与学习的意识。从学生期末考试的结果和与学生课后交流可以了解到,讨论前预习的理解过程、小组讨论的观点交流过程和小组发言的观点比较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师引导点评

在所有小组总结发言结束后,主讲教师应进行引导点评,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突出知识点;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难点、有争议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讲解;对学生没有关注到的知识点给予补充;对错误的观点进行有技巧的纠正,不打击学生各抒己见的积极性,但是又不能让错误观点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如对学生提出的“固体废物的海洋倾倒、转移到他国、转移到太空”等有悖国际公约和国家法规的观点进行纠正。

教师引导点评应注意合适的场合,避免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影响学生讨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察者。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表达思想的愿望,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和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提高讨论效果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三、课后巩固

通过预习、课堂讨论、小组总结发言和教师引导点评,学生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很多知识和观点。如果没有经过学生课后的独立思考和总结,容易产生知识点的混淆。因此,课堂讨论教学结束后,主讲教师会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外辅助教学进一步地巩固教学成果,并要求每位学生在一个学期内,以任一讨论题为主题撰写一篇科技综述。这样既巩固了讨论教学的成果,也培养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在指导过程,教师会通过电话、短信、Email和QQ群讨论等沟通方式对学生撰写科技综述的过程、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提供检索资料的途径,及时反馈作业的修改意见,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学生有成就感。该方式既体现了授课教师“本科生导师”身份,也增进了师生感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天燕,姜世申.讨论式教学和课外辅导制度的探索

[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12).

[2]李维刚,金鑫,张宇.基于探究性教学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式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

(2).

[3]贾睿等.讨论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

国校外教育,2011,(6).

相关热词搜索: 微生物学 式教学 课程 环境 讨论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