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谁杀死了张纯如?

发布时间: 2022-03-14 08:30:37 浏览:

美国加州,圣何塞地区的里德体育用品商店内,店员正对着警察回忆一个年轻女人来买枪时的情景,“她说她喜欢搜集古董枪。”警察知道,那个女人一月前用刚买的那把象牙柄手枪在私车内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但是,警察不知道自杀者就是在29岁时以《南京大屠杀》一书震惊世界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早慧的女孩

张纯如,1968年3月28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她的祖父张铁军曾在国民政府任职,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笔。父亲张绍进与母亲张盈盈同为哈佛大学的博士生,父亲研究理论物理学,母亲专攻生物化学,并都在伊利诺州大学任教。张纯如便诞生于这样的书香门第,4岁能阅读,10岁时便在写作比赛中独占鳌头。那次胜利激发了小张纯如的梦想:当一名作家。

小张纯如做事条理清晰,写过的每一首诗都会标明日期,分类编排。她也很喜欢对抗制度,每当父母为她订立规则,她就会找出这个规则的漏洞,绕开规则行事,并乐此不疲。虽然她不算开朗,有时甚至孤独,但她从未因此感到悲伤。

张纯如14岁时开始学习高等数学,并试图进入一个成员全部是男生的计算机俱乐部。尽管她轻松答对了入会资格考试的20道题,却被告知还要加试5题。“太不公平了!”张纯如很气愤,这或许是她追求平等的开始。

1989年,新闻系大二学生张纯如在校园聚会上认识了红头发的工程系研究生布莱特,两人一见钟情。布莱特说:“她漂亮、活泼、也很稳重,我从未见过像她那般热爱生活的人,我想她就是我可以相伴终生的人。”

遭人忌妒的女人

1989年,两人订婚后不久,张纯如得到了去美联社芝加哥分社实习的宝贵机会。这既在众人的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张纯如无疑太优秀了。大学一年级时,全校唯一一个去纽约实习的机会被她夺得。曾经作为校刊编辑的同学保拉·卡曼说:“张的文章写得太好,以至于我根本无需‘编辑’了。”张纯如也从此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忌妒对象。有时,天真、毫不掩饰的性格与出众的才华让她显得有些咄咄逼人。甚至有校刊编辑抱怨说,张纯如第一天参加校刊会议就试图“接管”整个刊物。张纯如成为《纽约时报》驻校记者的故事更是传奇,她打电话到《纽约时报》总机,说明来意,之后不久,她的文章就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后来编辑不得不让她停下来,因为张纯如发稿太多,造成了版面不平衡。

她在美联社的实习备受青睐,因为她每天能写两三篇稿。但只有未婚夫和妈妈知道,张纯如因为过于集中精神写作,常常寝食难安。实习结束后,美联社有意聘用张纯如,然而她却“炒了”美联社,转投《芝加哥论坛报》。但她并不满意采写政治新闻,于是又搬去了巴尔的摩,成为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系的研究生。张纯如每天只能通过电子邮件与远在加州的未婚夫互诉衷肠。

在霍普金斯大学,张纯如不但学习数门课程,而且作为助教教授创造性写作。或许是受到了科学家父母的影响,她开始写作论文《科学的诗意》,并自己寻找出版商。

而此刻,出版商也在找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正在寻找一名通晓英语和汉语的作者来撰写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传记。不出两个月,张纯如就打电话到出版社,说她找到了钱学森的儿子,并用普通话采访了他。就这样,张纯如签下了她第一本书的合同。

“当时她兴奋极了。”丈夫回忆说。张纯如给每一个认识钱学森的人打电话,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

1991年,张纯如与布莱特结婚。翌年,24岁的张纯如收到了来自麦克阿瑟基金会的1.5万美元奖金,用以继续写作。钱学森的传记《蚕丝》终于出版了,虽好评如潮,但并不热销。不过别急,另一部热销近百万册、注定要震惊世界的大作即将登场了。

大屠杀成为全美畅销书

1994年,张纯如正在找寻写作灵感,她偶然地在加州库柏提诺看到了一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展。“尽管我小时候听过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但我却没有心理准备去看那些惨不忍睹的照片。黑白图片中被砍下的头,剖开的腹部,被强奸的赤裸女人,她们的面孔因为痛苦和耻辱而变得扭曲。我担心象征着人性退化的屠杀暴行会湮没在社会的演进中,除非有人迫使世界记住它。”她后来写道。这个想迫使世界记住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当时只有26岁。

当然,她的中国血统也是她写作的动力。张纯如的外祖父母是在日军攻占南京前几天逃出来的,儿时的张纯如总会听到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可是当她去图书馆找资料时却一无所获。“我写《南京大屠杀》是出于愤怒,我不在乎它是否会赚钱,我要让全世界知道1937年的南京究竟发生了什么。”出版社也支持她的选择。

“每个幸存者在讲述当年经历时都非常焦虑,甚至泣不成声,但每个人都想在有生之年把遭遇讲述出来。”

《南京大屠杀》于圣诞节期间在美国全国发售,那本来是书市最冷清的时段,但张纯如改写了美国图书销售史。这本书迅速地从唐人街热销到了全美国,连续5个月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新闻周刊》刊登了部分章节,张纯如一夜之间成为了众多晚间新闻节目上的常客,她还登上了《读者文摘》封面。

据张纯如丈夫布莱特回忆说:“张和出版社都没想到书会如此热销,我们甚至不知道究竟印刷了多少,因为总是听见出版商在说,他们要再加印1万,再加印1万。”

签售活动中的张纯如魅力四射。“她喜欢与人分享,总是对别人的生活充满好奇。这或许就是美国华人青年把她看作偶像的原因。”丈夫布莱特回忆妻子说,“张很敏感,每当有人质疑她书的内容,她就会举出大量的证据,她是个完美主义者。”

功成名就之后,厄运也接踵而至,日本右翼分子的邮件纷至沓来,日本人用他们所擅长的漫画把张纯如画成了大嘴巴的女人。但张纯如并不在乎,当看到名为“张纯如和她的谎言”的网站时,她甚至笑出声来。

但在朋友面前,张纯如暴露了她深藏已久的不安。她认为自己的电话被监听,她在车里发现了写满威胁的纸条,还有人对她说:“你休想再写了!”

南京大屠杀“折磨得她快疯了”

《南京大屠杀》的巨大影响也让张纯如从自由撰稿人晋升为著名作家,事业与知名度如日中天。张纯如夫妇受邀参加在南加州举行的“文艺复兴周末”聚会,她在会上总是说个不停,听众中包括克林顿总统,张纯如还送了一本自己签名的《南京大屠杀》给美国总统。

2002年8月,儿子克里斯托佛在圣何塞出生了(据保拉·卡曼在《寻找张纯如》一书中对布莱特的采访披露,克里斯托佛为由代孕妈妈生产的试管婴儿)。张纯如的父母也搬来圣何塞,便于照顾外孙。母亲希望纯如下一本的主题能更轻松些,比如关于孩子的,因为南京大屠杀“折磨得她快疯了”。于是,张纯如在2003年出版了第三部书《美国华人》。但日本人的暴行很快又回到了张纯如的视野中。

张纯如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一部关于二战时菲律宾日本战俘营中的美国战俘的书。“张做采访很有意思,她会同时采访一组人,那些老兵,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她在采访的同时还让人录像并拍照,然后张会为所有的人买午餐。”她不仅问当时发生了什么,还追问当事人的感受

“她总是在白天睡觉,然后通宵工作,有时甚至3天都不睡觉。但在人前她却总是状态很好,尽管实际上她已经精疲力尽。但她始终想做最合格的母亲,于是我们安排妥当,每当一个人在工作,另一个人就要照顾孩子,所以我们很少见面。”丈夫布莱特说。张纯如总是在自责,她甚至担心给2岁的儿子种牛痘会导致儿子患自闭症。

但生命的极限到来了。一个叫做路易斯维尔的城市成了她生命的转折点。张纯如独自一人躺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的旅馆里,疲惫不堪,充满焦虑。她开始给母亲打电话。“我一听就知道她不对头,她吃不下也睡不着。”母亲回忆说。那天下午,张纯如在采访对象的帮助下去了当地一家精神病医院,张纯如第一次接受了抗抑郁药物治疗。几近崩溃的张纯如被父母带了回家。

张纯如被诊断为“抑郁狂躁交替症”,患者会表现出抑郁与狂躁的两种极端,但这种症状极为普遍,每70人中就会有一人患病。父亲张绍进说女儿并不承认自己“得病”,也拒绝入院治疗,只是时断时续地吃药。张纯如自尊心很强,治疗时拒绝家人在场,后来连治疗也放弃了,“她不喜欢受别人的控制”。

丈夫布莱特列出了“治好张纯如的20个方法”,包括去海滩度假,找来朋友,吃好三餐,多做运动,他甚至还在地下室建立了家庭健身房,但似乎一切都无济于事,因为张纯如只想着怎样回到工作当中。

为完美而存在

“她自杀前的周六,我们一起看了电影《灵乐歌王》,她还在互联网上搜索歌王查尔斯·雷的资料。周日我们去了疗养胜地,她做了按摩。那是我们共度的最后一个周末。”布莱特回忆道。

2004年11月8日,周一,张纯如走出里德体育用品商店,想试一下枪,但是卡住了。她打电话约了一名枪械修理师,花了10美元学习如何使用手枪。

9日深夜2点,布莱特醒来发现张纯如在走廊上踱步,“你该上床睡觉”,张似乎有话要说,但欲言又止,乖乖地上床睡觉。布莱特在5点钟再次醒来时,张纯如已然离开,车也不见了。他在电脑旁发现了一张纸条,就立即报了警。上午9点一刻,张纯如被发现死在私车内。警方的结论为,饮弹自杀。

此后,警方共发现了三张写于9日的纸条。第一张很短:“我承诺每天早起,去看我父母,然后散步,我按医生的嘱咐服药,我承诺不伤害自己,不去浏览那些自杀网站。”

第二张更像是遗书:“当你期盼未来,你会想要永生;如果你没有未来,你会觉得分秒难捱。你最好记得我是畅销书作家,而不是性情狂躁的病人。每次呼吸都很费力,那种不安的感觉就像溺死在海里。我知道我如此行事会让爱我最深的人深陷痛苦,原谅我,因为我无法原谅我自己。”

“在路易斯维尔那次崩溃之前,我已经预感到生活的危险来临:我感到在街上被跟踪,住所外的白色货车在监视我,恐怖邮件会塞进我的邮箱,我相信那次进入精神病院就是政府在故意让我出丑。我想过离开,但无法逃离我自己和我的想法,我这样做因为我已无力对抗那些痛苦和烦恼。”

没有人知道张纯如那次在路易斯维尔究竟发生了什么,只知道从那回来以后她的生命完全改变了。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南京大屠杀与二战中日军的残暴让她看到了人性的不完美,在事业与家庭间分身乏术让她体验到了人生的不完美,筋疲力尽地投入写作却依然无法达到她心中的完美。于是,完美主义者张纯如选择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唇齿之间。

相关热词搜索: 张纯如 杀死了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