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系统安全理论在生产事故预防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4-03 09:38:11 浏览:

摘要:系统安全是人们为预防复杂系统事故而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方法体系。用系统安全理论进行现代化安全管理是我国安全管理的一种趋势。本文将生产过程作为生产系统来研究,通过危险辨识,找出事故致因,采取安全对策,防止生产事故的方法。

关键词:系统安全 生产系统 危险控制 事故预防

1 概述

系统安全(System Safety)又称安全系统工程,产生于美国国家航天局在六十年代初期兴起的《安全系统工程》。70年代中期《安全系统工程》引入中国,80年代中期,《安全系统工程》开始在中国工业界普及并推广应用。

系统安全是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分析与事故预测;消除、控制导致事故的危险;分析构成安全系统各单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协调各单元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使事故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

对于生产来说,就是通过事前安全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对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造成伤亡事故的各种触发进行预测,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伤亡事故有计划地得到控制,尽可能少发生或不发生。

2 生产系统的划分

任何一个生产系统都包括三个部分,即从事生产活动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生产必需的机器设备、厂房等物质条件,以及生产活动所处的环境。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人-机-环境”系统,每一部分就是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称为人子系统、机器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三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使系统总体安全性处于某种状态。

3 生产系统危险因素辨识

生产系统进行危险性分析的工作程序是先进行初步危险性分析(PHA),而后进行子系统危险性分析(SSHA)及系统危险性分析(SHA),从而找出整个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和造成事故的各种触发因素。系统危险分析方法有很多,有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事故件分析(ETA)等。

3.1 生产系统初步危险分析

生产系统初步危险分析,首先要做好下述事故的预测工作。

①新产品研制的危险性。②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使用的安全性。③容易产生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的要害场所。④容易造成严重伤害事故的设备,如特种设备。⑤容易造成严重伤害事故的作业。

3.2 子系统危险分析

生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安全性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我们要逐次分析人子系统、机器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三者安全性的不足之处,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系统的安全问题,预防事故的发生。

3.2.1 人子系统

该子系统的安全与否涉及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管理手段、方法等是否适合人的特性,是否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问题。

在这个系统中,导致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职工不良的精神状况:例如:缺乏安全意识;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②职工的身体状况:极端疲劳;视力不好;身体未经检查证明适合于职业;残疾或其他障碍缺陷;③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直接的因素。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有: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的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冒险进入危险场所等等。

3.2.2 机器子系统

对于该子系统,要从设计初期开始考虑设备的强度、工艺、可靠性等方面考虑其安全性,查找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

在这个系统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工艺、技术上有缺陷,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②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缺陷。③设备强度不够。④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等。

3.2.3 环境子系统

对于该子系统,主要应考虑环境的理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在这个系统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如下:

①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振动、粉尘、射线、光、温度、湿度、压力、热等。②化学有害因素有:易燃易爆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等。③社会有害因素:管理制度不科学;工作时间过长;班组结构不合理;人际关系不融洽等等。

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并不是只作用于本系统,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例如理化因素影响机器的寿命、精度甚至损坏机器;机器产生的噪声、振动、温度、尘毒又影响人和环境;人的心理状态、生理状况往往是引起误操作的主观因素;环境的社会因素又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给安全带来潜在危险。

4 生产系统的事故预防和控制对策

事故预防是通过采用技术、教育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发生,事故控制是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后果尽可能减小。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是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采取相应对策:

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安全教育对策和安全管理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前者使人知道,在哪里存在危险源、如何导致事故、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如何,对于可能的危险应该怎么做;后者则是要求必须怎么做。

4.1 技术对策

4.1.1 消除危险源

用高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消除劳动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从而保证系统的最大的安全性和可靠发生性,防止事故的发生。例如:

①用气压或液压系统代替电力系统,防止发生电气事故。②用不燃性材料代替可燃性材料,防止发生火灾。

4.1.2 降低危险因素水平

当不能根除危险因素时,应采取降低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数量, 例如:

①在有可燃气体挥发的生产车间安装通风装置,排出可燃气体,限制可燃气体浓度,使其不达到爆炸极限。②防止能量蓄积。如利用金属喷层或导电涂层防止静电蓄积。③安全释放能量。如在压力容器上安装安全阀、爆破片等,防止容器内部能量蓄积。电气系统设置接地保护。在设施、 建筑物安装避雷保护装置等。

4.1.3 隔离

①把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防止产生新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例如把相互接触或混合后可能发生燃烧、爆炸的物质分开储存。②增加安全防护设施,防止人员接触危险源。给职工发放安全防护用品,这样可以保护他们免遭或减轻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外界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4.1.4 采用连锁

①安全防护装置与设备之间的连锁。②防止由于操作错误或设备故障而发生事故。

4.2 教育对策

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通过宣传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通过教育培训使职工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4.3 法制对策

依据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监督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等等。

通过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

5 结论

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现代的安全理论作为基础。系统的安全管理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企业的整体出发,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事故隐患,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事故预防的关口提前,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

[1]隋鹏程.防止事故五项原理[J].现代职业安全,2006年第2期96-97.

[2]胡才修,陈宝智.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J].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教程.

[3]吴宗之.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基本知识.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2005年6月6-8.

[4]薛辉.可靠性分析软件现状及展望[J].质量与可靠性,1999,1.

[5]赵铁锤.安全评价及其方法[J].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2004年5月.

作者简介:

陈春梅,女(1978-),黑龙江海林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安全技术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系统安全 事故 预防 理论 生产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