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物理高考备考中的学法指导

发布时间: 2022-04-12 08:37:20 浏览:

摘 要:学生是高考备考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取决着高考的成败。高考备考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加倍关注学生的学。在学法指导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贯通扩展式地理解概念与规律——夯实应对高考的知识基础,提纲挈领式地梳理知识与方法——站在教材知识与方法结构的高度来把握高考,归类总结式地把握题型与要点——提升应对高考实战的能力。

关键词:贯通扩展;提纲挈领;归类总结

如何进行高考备考?这是毕业班教师极为重视的问题,然而在研究方面,绝大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资料的筛选、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等如何教的问题,至于学生如何学或者说学生在备考中应该怎么做的问题,缺乏应有的研究力度或深度。学生是高考备考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取决着高考的成败,高考备考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加倍关注学生的学。

一、概念与规律的理解——贯通扩展

概念与规律是物理课程知识的核心内容,也是分析与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知识依据,把握好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指导学生贯通与扩展理解概念与规律的方法就是围绕概念或规律进行广泛的相关性联想,在联想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加速度概念,相关性的联想问题有:它是怎样引入和建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表述的形式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加速运动的形式有哪些?在体现力与运动关系方面起什么作用?如何分析简谐运动的加速度?求算曲线运动加速度的思路与方法有哪些?如何从运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显然,这种联想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

二、知识与方法的梳理——提纲挈领

知识(含方法性知识)的构建要经历“零碎累积——形成体系”这两个过程,前者属于个体性知识,后者属于结构性知识。在前面的新课学习中,我们所接触的知识或方法都是单一或孤立的,其特征是杂乱无章,而杂乱无章的知识与方法是不能较好地形成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形成体系,就是将这种单一或孤立的知识与方法建构成科学有序知识与方法体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与方法的梳理问题。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多数学生仅重视多做题,而不重视课程知识与方法的梳理,以至于在高考中对于新情景或新模型问题则措手不及。

如何来梳理课程知识与方法并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呢?我认为“提纲挈领”是最有效的策略。所谓“提纲挈领”,就是从教材内容结构的高度来辨析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炼出纲要性内容要点,在一定程度上贯通整个课程或若干模块或章节间的联系。至于“提纲挈领”的具体形式,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枝干式”,也可以是“方框图”,还可以是“表格式”等其它形式。

知识与方法体系分单元体系与模块体系。单元体系也指章节体系,梳理单元知识与方法体系是促进知识转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如“电场”章节,教材分两种研究思路。第一种思路是从力学观点来分析电场现象,其内容结构为“电场力(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其中是引入电力线对电场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分析与解决其有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是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第二种思路是从能量观点来分析电场现象,其内容结构为“电场功——电势差(电势)”,其中是引入等势线对电场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分析与解决其有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是动能定理的运用。如果学生在形成这样认识的基础上并能从电力线与等势线的关系来进一步梳理电场与电势(电势差)的内在联系,那么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分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静电学、电路学、电磁学……等诸多模块,其中有的模块也隶属于单元知识,但也可以将其中几个模块合并为一个较大的模块,如将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合并为力学模块。梳理模块知识体系是从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课程内容,如果将高考比喻为“战争”,那么模块知识的梳理就属于为实施某种“战略”而开展的分析与研究,而梳理单元知识就属于制定“战术”中的具体分析。如动力学模块,就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梳理:解决动力学问题有哪几种思路与方法?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每一种思路与方法的适用情形是什么?如果学生能联想梳理到电磁学与原子物理学中的动力学情形,那么这种知识与方法体系的建构则属于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贯通。

三、题型与要点的把握——归类总结

贯通与扩展对概念的认识仅是为概念与规律的运用夯实知识基础,而梳理知识与方法则是在分析与解决具体问题中奠定能力基础,然而对于同一概念与规律的运用还存在着思路与方法问题,即对某一具体问题能迅速地确定分析思路与方法,其中还包含解题技巧与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

物理题型通常可分为某类模型问题,如以斜面为情境构成的问题,它可以是运动学问题,也可以是动力学问题,还可以是平衡类问题。它可以渗透力学知识,也可以渗透电学知识或光学知识。常见的运动模型问题有平面运动模型、竖直运动模型、平抛运动模型、天体运动模型、圆周运动模型、单摆运动模型、双体运动模型,等等。模型是构成问题特征的形式,其中一般会隐含着某种特定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因此把握各种题型内涵要点是提升解题能力的关键,其有效方法是对各种题型的解法与思路进行归类总结,即重视解题后的总结。

指导学生做好解题总结主要从内涵剖析、解题要点、拓展思考这三方面展开思考,下面结合实例加以阐述。

例:(2009上海高考题)倾角θ=37°,质量M=5kg的粗糙斜面位于水平地面上,质量m=2kg的木块置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经t=2s到达底端,运动路程L=4m,在此过程中斜面保持静止(题图略),求:(1)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与方向;(2)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大小;(3)通过计算证明木块在此过程中满足动能定理。(解题过程略)

在内涵剖析剖析方面,主要指导学生在题型特征(物体与斜面相互作用中的动力学问题)与涉及知识(运动学规律、牛顿第二、三定律、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功与动能概念)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在解题要点总结方面,主要指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能正确解答本题的所有方法以及方法运用的关键点。对于本题的第(1)(2)问,常规方法为隔离法,解题思路为: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先由运动学规律求算木块加速度,然后由牛顿第二定律求算斜面对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再以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牛顿第三定律并依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与支持力。非常规方法为联合运用隔离法与整体法,解题思路为: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并由运动学规律求算木块加速度,然后以木块和斜面整体为研究对象,再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求算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与支持力,同时注意明确第二种方法的关键点是分解加速度而不是分解力与牛顿第二定律在相对运动系统中的运用。在拓展思考方面,主要指导学生思考本题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问题情境。在本题中至少还可以设置求算物体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斜面对木块的作用力、地面对斜面的作用力、木块运动到斜面底端时重力的功率……等等。显然,这样解题后的归类总结,它既能促进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深化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收到解一题通一类的做题效果。

上面高考备考中的学法指导,实质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纲挈领式的梳理知识与方法是站在教材知识与方法结构的高度来把握高考,贯通扩展式的理解概念与规律是夯实应对高考的知识基础,归类总结式把握题型与要点则是提升应对高考实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昌金,过水根.物理学习有方法[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备考 学法 物理 指导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