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汤沐黎让历史入画

发布时间: 2022-04-13 08:38:06 浏览:

64岁的汤沐黎有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父亲,是执导了《南征北战》、《红日》、《渡江侦察记》、《南昌起义》等众多影片的著名导演汤晓丹。他的母亲,既是著名电影剪辑师,在二个儿子成名后,还成了一位笔耕不缀的作家。弟弟汤沐海,是国际乐坛知名华人指挥家。然而,和艺术结缘,并非来自家庭的有意栽培。

艺术初梦

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汤沐黎有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父亲,是执导了《南征北战》、《红日》、《渡江侦察记》、《南昌起义》等众多影片的著名导演汤晓丹。他的母亲,既是知名电影剪辑师,在两个儿子成名后,还成了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弟弟汤沐海,是国际乐坛知名华人指挥家。然而,终生从艺,并非来自家庭的有意栽培。

汤沐黎的第一个梦,是造原子弹。那时,他是上海五年制试点学校“位育中学”的“尖子生”。这位尖子生多才多艺,担当了校报的“主编”,写字、绘画、撰稿、写诗样样在行,手风琴、乒乓、游泳、篮球、象棋也都拿得出手。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轰动世界,振奋全中国。“尖子生”给自己立下了当原子物理学家的志向。1966年,他高中毕业,信心满满地报考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高考尚未来临,一场让所有中国人人命云发生重大变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汤沐黎没能参加高考,两年后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被分配到牛奶公司畜牧场,当了一名饲料搬运工。

个头不高的汤沐黎埋在高高的草垛、沉沉的瓜菜、成袋的精饲料大包里,肩扛背驼,把饲料从卡车上装到推车里,再从推车里卸到牛棚前。每天,都要搬超过4吨重的饲料,干得精疲力竭。但是,有一样事情他始终坚持着:画画。他把速写当作排忧解闷的手段。由于怕惹麻烦,他把从小学开始记日记的习惯废了,厚厚一摞日记本全烧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画笔把当天发生的人和事描下来,这成了他的独门享受。

那时候,各单位都流行挂“宝像”,“宝像”不仅需求量大,而且日晒雨淋,需要更新的速度快。“宝像”画匠一“匠”难求,被各单位索来借去,吃香喝辣,颇受尊重。终于有一天,汤沐黎画的“宝像”也竖在了畜牧场。人们发现,这位晒得黝黑的小伙子,竟然还有这两下子。之后,他成了“农口”、区文化宫以至市“美创办”的抢手人物。

渐渐地,汤沐黎有了第二个梦:当一名专业画家。他结交了上海老中青三代的许多专业画家,常和他们交流磋商。每有集体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更成了老画家余云阶、汪观清家的常客。“中青年画家中,当时我很羡慕陈逸飞,他是我在创作活动中认识的。我家常有好模特和好画册出现,他很乐意来共同写生和品读,使我有机会学习到他的拿手技巧和美学理念。他那时在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工作,作品一件件冒出来。能像他一样,能有如此好的工作条件来尽情发挥,是我当时最大的向往。”

1973年,汤沐黎调到了上海市农业展览馆美工组,虽然以设计为主,还需要经常到市郊各农场东奔西跑,但工作时能有三分之一时间画画,也高兴不已。

被历史置于“工农兵”画者行列的汤沐黎,

“命题作文”似乎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他。彼时的画作,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工农兵上大学》(1970)、《接班人》(1970)、《针刺麻醉》(1971、1972)、《春雨》(1973)、《解放》(1974)、《良种》(1975)、《小号兵》(1975)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为响应政治运动而创作的,它们充实了他的内心,给他赢得了声誉,也为他人生的又一次转机埋下了伏笔。丹青往事

和许多科班出身的画者相比,汤沐黎的画,自有一股朝气,有一种激励人心的美。他也不像许多“工农兵”作者那样,只为呼应主题而技巧匮乏。他的画,真实、清新,基本功扎实。无论是小场景还是大场面,都很有气场,很容易从众多的画作中眺脱出来。这源于他对生活的体验、明察和学习。

创作《针刺麻醉》时,他多次穿上白大褂,周身消毒,武装成医生,进入手术室观察每一位医生和护士的动作、神态,体验那种与生命抗争赛跑的感觉。《欢乐的牧场》的创作灵感来自牧场的那5年。“画中的男主角就是我自己的缩影。在单调的体力劳动中,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收牛了。原先放牧在草地上的牛群拥挤在栅栏口,门一开,便争先恐后往前冲,为的是争抢石槽内的精饲料。它们摇头摆尾,乳晃奶飞,其欢快滑稽状常使疲惫的牧工们捧腹大笑,那景象深深印在我脑中。”

1978年,全国美术高考恢复的第一年,这些富有生活朝气的油画,为汤沐黎赢得了跳过本科直接考研的机会。他成了中央美院油画系恢复高考后招收的9名研究生中的一员,师从吴作人、侯一民、靳尚谊和啉岗教授。

“按年龄我排第六,陈丹青是我们中年龄最小的,号老九,睡在我上铺。因为我和他都是上海人,且是旧交,自然走得近些。他有一个典型的南方胃,不吃面食,所以每次发了粮票,他都会拿面票和我换米票。他那时喜欢记日记,我一度为他的这种习惯捏把汗。你想,每天写日记,白纸黑字,运动一来,哪有不遭殃的?”

说起激扬岁月的前尘往事,汤沐黎的眼神闪着柔和的光彩。他的那帮1978级研究生班同学,如今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有所斩获,均是美术界的活跃分子和有影响力的人物。

“我生活作息很有规律,到点就睡。但同宿舍的陈丹青和孙景波都是夜猫子,他们课后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好辩论。去外面听了个讲座,看了个内片,回屋就发表宏论,一卧谈就到深夜,真是折煞我。”

“我们全班听着邓丽君的歌上课画模特,长期作业两三周不换姿势。同学中最早完成规定作业的,多是丹青。往往他画完后,很多人还在中途。这时候,丹青就开始绕着模特转,从各个角度加画,在导师限定的时间内,他常比别人多画几幅速写。”

那段日子,汤沐黎像久渴的流浪者遇到了甘泉,他和同学们一起,观摩过去未曾有机会看到的导师油画作品,研读最新进口画册,钻研和探讨油画技艺,实地写生,试验各种掏图和色彩所带来的画面效果……

毕业时,汤沐黎拿出了一幅酝酿已久的力作一《霸王别姬》。画面上,西楚霸王项羽身披黑色斗篷,手握长戟,单膈跪在已经气绝的虞姬每,地E血边斑斑,四周狼藉一片。红、黑的强烈色彩对比,富有冲击场景,人物内内心巨大的挣扎苦海流泻画面,一种悲壮的气扑面而来。

这副历史题材的画作,开创了汤沐黎油画的另一个纪元。

握别逸飞

《霸王别姬》定稿后的整个上布过程,是在陈逸飞的油雕院工作室完成的。听说汤沐黎要回沪搞历史题材的毕业创作,陈逸飞说就到我的工作室来画吧。那个阶段,两个人背对背,陈逸飞画《踱步》,汤沐黎画《霸王别姬》,边聊边画达6个月之久。“我们心有灵犀,大家都对艺术有无限的追求和热情。”

这对艺术青年在70年代创作浪潮中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汤沐黎去北京上学之前,他俩就经常凑在汤家练习油画阳素描、讨论艺术形势。那个时候,汤沐黎的父亲汤晓丹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关押批斗,母亲也下放到奉贤的五七干校不准回家,家中虽然到处是造反派用墨汁写下的“打倒”,但毕竟是难得的三房一厅孩子窝。这个窝里藏了一些抄家遗下的书。因为汤晓丹拍片需要,曾建造了个大书房,收藏有不少老画册。汤沐黎利用壁橱造了个暗房,由陈逸飞借来外国新画册翻拍冲印。这些,都是两位年轻人共享的财富。

汤沐黎到中央美院就读后,陈逸飞曾去中央美院看他。1979年,汤沐黎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文化部公派留学生赴英,此时,陈逸飞也萌生了自费出国之念。后来嘲顺页利留学美国,汤沐黎是牵线搭桥者之一。

英伦求学的3年半,是汤沐黎创作的丰收期。他创作了大量历史题材的油画。《原始村落》、《商猎》、《宋军南渡长江》、《元朝剧场》、《明朝佃农暴动》、《孙逸仙在伦敦》等作品画风粗犷,视觉冲击力强,富有感染力,这些作品均被机构或藏家收藏。其中《孙逸仙在伦敦》为他获得1983年“全英十四名最佳画家之一”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他还涉足插图、壁画、装饰画领域,这位来自“红色中国”的汤,赢得了英国同行的尊敬。

在大量成果的背后,是汤沐黎超乎人想象的知识吸纳力。为开阔视野,导师鼓励他“周游列国”,观摩陈列于欧洲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里的大师真迹。当时已留学美国的陈逸飞和他一拍即合,约定到留学德国慕尼黑的汤沐海处相聚,结伴揣摩该市艺术宝库的精品。

3年多留学生涯结束时,汤沐黎的足迹抵达了欧、美、亚、非30国。他的画,写实中,又多了份诗歌的浪漫气韵,《天真的歌》系列,就是茎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1985年汤沐黎学成归国,旋又受聘为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系的访问学者,在那里工作4年后移居加拿大。这期间,汤沐黎在绘画上的声誉日隆,技法日臻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画被欧美各地民间、官方广泛收藏。

和陈逸飞亦师亦友的情谊始终保持着。当时汤常搭乘康奈尔大学校长专机往返纽约,有空必到陈的画室观摩一番。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陈逸飞回国并成为立足上海的国际型画家。

归去来兮

汤沐黎在加拿大事业顺利,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过上了大房子小车子的安定日子。他很喜欢加拿大开阔的原野、斑斓的秋色、清澈的空气和宽容的社会,孩子子们以同时操练英语、法语、中文三种语言,全家4E3人在一起和和美美,这—切,都很妥帖。

中央美院“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几乎都有海外求学的经历,许多选择了“海归”。美术界的同行,

“海归”的更不在少数。汤沐黎也曾闪过回国的念头。但是,仅仅是一闪。这与陈逸飞茁温哥华机场的一次巧遇有关。

1999年,汤沐黎从温哥华转机回国探亲,候机时,有人叫住了他。竟然是逸飞!机上的丑B晚,陈逸飞移坐老友旁,两人从西半球聊到东半球,硬是让商务舱中的陈妻宋美英独守空“舱”。陈聊起了他的公司在国内蒸蒸日上的各项业务,并说有意成立“逸飞艺术学院”,力图说动汤回国任院长。到了上海后,汤沐黎去陈逸飞设在新世兰凇的画室,录下了陈挥毫作画的过程,然后在他家晚餐,聊到深夜才散。

这次竟成诀别的最后会面,并没有让汤沐黎选择回国。“我意识到我俩旧谊尚在,新途已殊。我对他的鼎力经商无可非议,我自己不也迷恋写诗词吗?但我有种预感,千百年之后,恐怕无人记得他的商场业绩,只有他的画才会代代生辉。”

2010年4月,汤沐黎携夫人又一次回国探亲。上海的变化和发展,让他兴奋感叹。几个月觥筹交错,不断有机会上门,促他出山“操刀”,主题内容还正是他喜欢的。他的“乡瘾”也不断被撩拨:在一些展览和美术馆馆藏里,重又见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画作,青春的记忆、人生的理想,一次次被撞击。

渐渐地,他对自己的将来,又有了新的规划。其实,这些规划早在心中蛰伏,只是,被激活了,变得越来越清晰。

他要还愿。

第一个愿望,是不负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恩师彼得·德·佛朗西亚教授(PeterdeFTcia)对自己的厚望,将中国历史篇章用油画呈现。这些题材,在国外,也许只是个点缀,但对中国,意义全然不同。第二个愿望,就是修复和再创自己失散和未完成的早期作品。那是自己青春年华的点点滴滴,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和缩影。

对已过耳顷之年的汤沐黎来说,“孩子已经长大,经济早已不是考量对象。人生的乐趣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一对美的追求,最终就是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把人生的感悟和经验投入到创作上,是我最初也是最终选择画画的目的,它是我取之不竭的财富。”

相关热词搜索: 入画 历史 汤沐黎让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