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周身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发布时间: 2022-03-13 08:09:29 浏览:

【摘 要】 周身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周身痹相关论述较为凌乱,通过周身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周身痹的病名、病因病机、历代医家的论述及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周身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周身痹;关节炎,类风湿;肢体痹;风湿病(痹病);虚邪瘀;三级痹病;文献

周身痹又称身体疼痛(身痛),是以周身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酸困、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畸形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周身痹为肢体痹之一[1],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历代文献对周身痹有丰富的记载,本文对周身痹的文献进行研究和系统梳理。

1 周身痹的病名

古代文献关于周身痹的论述多以症状出现,如“周身疼痛”“一身疼痛”“遍身疼痛”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单独列“风身体疼痛候”论述本病,唐宋医家对本病的论述逐渐丰富,明清之后多以“身体疼痛”“身体痛”“身痛”等为病名单独论述。现代娄多峰首次提出“周身痹”之名,并进行论治[2]。临床上依其发病症状,周身痹还有不同称谓。另外,妇人经行、妊娠、产后也会出现身体疼痛、遍身疼痛等,已有论述[3-5],本文不赘。

1.1 身体疼痛(身体痛、身痛)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最早提出,如《素问·风论篇》曰:“身体尽痛,则寒。”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及“身疼痛”“身体疼痛”等。《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等专门列有“风身体疼痛”。《证治准绳》《张氏医通》等列有“身体痛”。《医学心悟》《类证治裁》等列有“身痛”。另外,《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仁斋直指方论》《推求师意》《证治汇补》《罗氏会约医镜》等诸多著作也提及身痛。

1.2 一身疼痛(一身尽痛)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多次提出“一身疼痛”“一身尽痛”等。明·楼英《医学纲目》中将“一身尽痛”列为“诸痹”门下。《证治准绳》《张氏医通》曰:“体痛谓一身尽痛。”另外,《内外伤辨惑论》《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医学纲目》《古今医鉴》《景岳全书》《类证治裁》等也提及“一身尽痛”。

1.3 周身疼痛 宋·骆龙吉《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最早提出周痹即周身疼痛,曰:“夫周痹,谓周身皆痛也。”后世诸多医家多从其说,如《医学入门》《赤水玄珠》《冯氏锦囊秘录》《证治准绳》《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等均把周身疼痛称为周痹,使《内经》所论周痹含义发生变化。另外,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则曰:“湿郁,周身走痛。”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曰:“风湿相搏,周身尽痛。”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曰:“周身关节痛,……为湿郁。”张璐《张氏医通》曰:“发寒热而周身作痛。”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确把周身疼痛归为痹病。

1.4 遍身疼痛 《丹溪心法》论痛风主要表现为“遍身疼痛”。《证治要诀》《医学入门》《明医指掌》《万病回春》《医学传灯》《杂病源流犀烛》等后世医家皆从其说。明·方榖《医林绳墨》也曰:“又有痛风者,浑身作痛。”《证治汇补》则曰:“遍身疼痛,即风痹症也。”“俗以遍身作痛,呼为鬼箭。”另外,《圣济总录》《医学启源》《仁斋直指方论》《御药院方》《普济方》《医学纲目》《证治准绳》《百代医宗》《张氏医通》《医学传灯》《类证治裁》等也提及“遍身疼痛”。

1.5 周身痹 《诸病源候论》最早提出“周身痹”一词,曰:“胸足寒,周身痹厥逆。”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曰:“而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不治自愈。”但此处所述“周身痹”而非病名。娄多峰首次将“周身痹”作为病名提出,在《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中列“全身性痹病”作为“肢体痹病”论述[6];在《中国风湿病学》中把痹病着于周身多部位者称之“周身痹”[2];《娄多峰论治风湿病》将本病称为“身痹”[7]。

2 周身痹的病因病机

本病早期以邪实为主,多由感受外邪,或劳损外伤等所致;日久病邪入里,甚或涉及脏腑,或平素体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如清·程国彭《医学心悟》曰:“身体痛,内伤外感均有之。”

2.1 感受外邪 久居潮湿之地,或涉水冒雨,或汗出当风等,感受风寒湿之邪,气血凝滞,致经脉受阻;或因长夏湿热交蒸,感受其邪,湿热下注,阻遏经脉,而发本病。如《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病者一身尽疼,……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诸病源候论》曰:“风身体疼痛者,风湿搏于阳气故也。”宋·严用和《济生方》曰:“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令人中湿,湿流关节,身体烦痛。”杨士瀛《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曰:“周身皆痛,……乃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而然耳。”元·许国祯《御药院方》曰:“风寒湿气合而成痹,遍身疼痛,难以转侧。”明·方广《丹溪心法附余》曰:“风寒湿客于经络,浑身骨节疼痛。”孙一奎《赤水玄珠》曰:“感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龔廷贤《鲁府禁方》曰:“感湿气,遍身骨节疼痛。”王肯堂《证治准绳》曰:“湿热相搏,肩背沉重疼痛、上热,胸膈不利,遍身疼痛。”《寿世保元》曰:“周身疼痛也,皆邪气有余之候耳。”《医学心悟》曰:“身痛而拘急者,外感风寒也;身痛如受杖者,中寒也;身痛而重坠者,湿也。”

2.2 正气亏虚 平素体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或劳伤气血,或妇人血虚,致气血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致肝肾不足;或脾运失健,气血生化乏源,精血不能濡养周身筋骨、肌肉、关节,而发本病。如《诸病源候论》曰:“风身体疼痛者,……阳气虚者,腠理易开而为风湿所折。”宋·王兖《博济方》曰:“风虚攻疰,遍身筋骨疼痛,坐卧不能,饮食减少,行步无力,元气耗损。”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风虚气弱,荣卫不和,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圣济总录》曰:“肾脏虚冷,邪气乘虚,身体冷痹不仁。”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曰:“肾经虚损,腰腿遍身疼痛。”《鲁府禁方》曰:“血虚弱,浑身四肢疼痛。”“妇人血虚成劳,遍身骨节痠痛。”《寿世保元》曰:“肾经虚损,腰腿遍身疼痛。”《证治汇补》曰:“遍身作痛,……卫气空虚,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客于经络,荣卫不通则痛。”《张氏医通》曰:“遍身疼痛,脉弦小,或豁大,为气血虚损。”《医学心悟》曰:“劳力辛苦之人,一身酸软无力而痛者,虚也。”清·林开燧《活人方汇编》曰:“气血两虚,关节枯涩,筋骨软弱,周身烦痛。”

2.3 痰瘀气滞 外邪侵袭,未能及时排出体外,邪气壅滞,痰瘀内生,阻滞经络;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跌仆外伤,慢性劳损,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而致本病;或脾运失常,痰浊内生,留滞周身经脉筋骨,而致本病。如《圣济总录》曰:“风气身体疼痛,血脉凝滞,手足无力。”《医学纲目》曰:“身痛食少,脉涩、略沉,重取弦实,此气滞也。”明·李梴《医学入门》曰:“血热而后凝滞污浊,所以作痛,甚则身体块瘰。”“杂病周身痛者,乃风痰壅滞,……湿痰瘀血,周身两胁走痛。”“周身掣痛麻木者,……乃肝气不行也。”皇甫中《明医指掌》曰:“痰挟死血,一身走痛。”《万病回春》曰:“遍身骨节疼痛者,皆是血气、风湿、痰火也。”《证治准绳》曰:“妇人因怒,……四肢抽搐,遍身疼痛。”《证治汇补》曰:“周身关节痛,逢阴寒则发者,为湿郁。”《张氏医通》曰:“发寒热而周身作痛,……肝血虚而郁火用事也。”“发汗后脉弦迟,身体痛,为气血不和。”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气滞血凝,周身麻痛。”林佩琴《類证治裁》曰:“身体……痛在一处如冰冷,属痰。”“气血凝滞,身重而痛。”

综上所述,周身痹的病因为感受外邪、正气亏虚、痰瘀气滞等,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8]三个方面。本病病位在周身肌肉、关节、筋骨等,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经络痹阻,筋骨失养,不通不荣。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实证多为外邪、痰瘀等痹阻,虚证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主,临床经常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3 周身痹的主要表现

“身体尽痛。”(《素问·风论篇》)“肢节疼痛,身体尪羸。”(《金匮要略》《医门法律》《张氏医通》)“身疼痛。”“身体疼烦。”“身疼腰痛。”(《伤寒论》)“病者一身尽疼。”“一身尽疼痛。”“湿家病身疼发热。”“身重而疼痛。”“脉浮身重。”(《金匮要略》)“风身体疼痛。”(《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周身痹厥逆。”“身体卒痛。”(《诸病源候论》)“身体四肢节解疼痛如堕脱。”(《外台秘要》)“遍身筋骨疼痛。”(《博济方》)“身体沉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证治准绳》《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身体倦痛,……或身体麻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身体不仁。”(《圣济总录》《血证论》)“风气身体疼痛。”“风身体筋骨疼痛。”“身体手足疼痛。”“身体骨节疼痛。”“举体疼痛。”“身体四肢,疼痛如脱落或肿。”“周身百节疼痛。”“身体拘痛。”“周身关节疼痛。”“身体冷痹不仁。”(《圣济总录》)“身体烦疼。”(《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杨氏家藏方》《证治准绳》)“周身麻痹。”(《杨氏家藏方》)“身体沉重走疰疼痛。”(《脾胃论》)“身体烦痛。”(《严氏济生方》)“身体作痛。”“痛在于身。”“风淫身痛。”“伤湿身痛。”“血刺身痛。”“痰证身痛。”“劳倦身痛。”“通身骨节疼痛。”“受湿身体痛重。”“遍身手足疼痛。”(《仁斋直指方论》)“周身皆痛。”(《增补内经拾遗方论》)“遍身骨节疼痛。”(《丹溪心法》《证治要诀》《普济方》《医方类聚》引《经验秘方》《万病回春》)“周身走痛。”(《丹溪心法》《医学传心录》)“一身腔子尽痛。”(《丹溪心法》)“浑身麻木,……遍身骨节痛,身体沉重。”(《医学正传》《医学纲目》)“浑身骨节疼痛。”(《丹溪心法附余》《仁术便览》)“寒而一身痛苦。”“身痛食少。”“遍身皆痛如劳证……伤寒身体痛。”(《医学纲目》)“周身掣痛麻木。”(《医学入门》《赤水玄珠》《寿世保元》《冯氏锦囊秘录》)“风湿……所以作痛,甚则身体块瘰。”“伤寒通身节痛。”“杂病周身痛……周身两胁走痛。”“周身拘急。”(《医学入门》)“周身麻胀。”(《万氏家传点点经》)“浑身作痛。”(《医林绳墨》)“遍身骨节走痛。”“一身走痛。”(《明医指掌》)“腰腿遍身疼痛。”“遍身骨节走注疼痛。”(《万病回春》)“周身俱痛。”(《证治准绳》《证治汇补》)“身体拘急。”(《证治准绳》《类证治裁》)“寒而一身痛。”“遍身麻木。”“遍身顽麻。”(《证治准绳》)“周身尽痛。”“腰腿遍身疼痛。”(《寿世保元》)“遍身筋骨走痛。”(《简明医彀》)“痹在遍身,走痛无定。”(《医门法律》)“头汗身痛,遍身拘急。”“遍身痒痛如虫啮。”“周身关节痛。”“遍身作痛。”(《证治汇补》)“寒而身痛。”“遍身上下沉重疼痛。”“发寒热而周身作痛。”“遍身皆痛如劳证。”“身体疼痛及重。”“身体痛如欲折。”“身体沉重痠痛。”“周身痹痛。”“身如被杖。”“一身关节尽痛。”(《张氏医通》)“周身骨节疼痛。”(《医部全录》)“身痛而拘急。”“身痛如受杖。”“身痛而重坠。”“一身酸软无力而痛。”(《医学心悟》)“周身烦痛。”(《活人方汇编》)“周身麻痛。”(《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周身自俱痛。”“其痛甚循历遍身百节。”(《杂病源流犀烛》)“一身痛无定处。”(《通俗伤寒论》)“身痛拘急。”“自汗身痛。”“中湿身痛,身重不能转侧。”“背强身痛。”“风湿身痛。”“寒热身痛。”“浑身走注作痛。”“身重而痛。”“浑身痹痛。”“遍身走注不定。”(《类证治裁》)

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周身痹的表现进行了丰富而形象的描述。综合文献所述,周身痹的主要症状有周身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酸困、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畸形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骨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绝经期关节炎等多种风湿病出现周身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历代医家对周身痹的论述

早在《内经》中即有本病的论述,如《素问·风论篇》曰:“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伤寒杂病论》中也多处提及本病,如《伤寒论》中有“身疼痛”“身体疼痛”“身体疼烦”等,《金匮要略》中有“一身尽疼痛”“身烦疼”“身体尪羸”等。另外,还有“一服觉身痹”,这里的“身痹”指服药后,药力窜通的苏苏感,与身痛不同。《诸病源候论》在“风候”项下列有“风身体疼痛候”;在“妇人杂病诸候”列有“身体卒痛候”;另外,《诸病源候论》提出“周身痹”一词,作为病机论述,而非病名。《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承《诸病源候论》列有“风身体疼痛”;《圣济总录》在论及历节风、白虎风、周痹等都提及本病的表现。《仁斋直指方论》列有“身体方论”曰:“凡人百骸、四肢、肌肉、皮肤、关节、脉络总而谓之身。风淫湿滞,血刺痰攻,皆能作痛。”明·戴思恭《推求师意》曰:“人身体痛,在外有皮肉脉筋骨之异,由病有不同之邪。”《医学纲目》曰:“一身尽痛,其病暴似伤寒,属湿痹。”《医学入门》论本病曰:“寒多掣痛,周身拘急,手足冷痹,与痛风同。”《证治准绳》在“诸痛门”中列有“身体痛”曰:“身体痛(身体拘急):体痛谓一身尽痛,伤寒、霍乱、中暑、阴毒、湿痹、痛痹皆有体痛,但看兼证,及问因诊脉而别之。”《张氏医通》等从之。清·傅山《傅青主男科》列有“满身皆痛”等。陈士铎《辨证录》在“遍身骨痛门”和“痹证门”等论有本病。《证治汇补》强调“遍身痒痛如虫啮,遇痒即食,不致频啮者,虫也”。《张氏医通》在“诸痛门”把“身体痛”辨证分为阴毒、气血不和、中湿、风湿、气血虚损等,并进行脉诊。《医学心悟》把“身痛”辨证分为外感风寒、中寒、湿、虚等,并强调“大抵身痛多属于寒,盖热主流通,寒主闭塞也。无论风湿与虚,挟寒者多,挟热者少”。《类证治裁》也列有“身痛”曰:“一身尽痛,凡伤寒、伤暑、伤湿、霍乱、阴毒,及一切寒湿、风湿、湿热、内伤、寒热、气血经脉不和诸症,皆有之。”现代张梦侬《临证会要》论有“热痹化燥(全身关节疼痛变形)证候”。刘渡舟认为“身体疼痛、微肿,汗出恶风,属于风湿所伤而兼表气不固”。丁光迪曰:“痹证身体痛,似乎表证,但与一般表证之身痛不同。”

5 周身痹相关问题

周身痹与周痹:周身痹是以周身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酸困、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畸形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与宋代之后所论周痹内容相似,如《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曰:“周痹:主一身尽痛。夫周痹,谓周身皆痛也。”从而改变《灵枢·周痹》所论周痹之原意,明清医家从此说者众,甚至成为主流,直接影响至今。而《灵枢·周痹》所论周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侵袭而导致肢体某部位的经脉“真气不能周”所引起的以相应部位反复发作性、放射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痹病[9]。两者明显不同,不可混淆。

6 周身痹的治疗

6.1 周身痹的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应分清虚实,辨证论治。初期邪实为主,以祛风散寒、清热利湿为原则;后期正虚为主,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原则,但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当扶正与祛邪兼之辨证论治。对于虚实夹杂者,权衡正邪虚实的轻重,补消兼施。对于慢性肿痛,正气受损者,切忌消而不补,遗留后患。另外,应重视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等疗法。

6.2 历代医家对周身痹的论治

6.2.1 秦汉隋唐时期 《内经》最早提出针刺治疗本病。张仲景对本病辨证论治,如《伤寒论》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桂枝附子汤主之。”“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湿家病身疼发热,……内药鼻中则愈。”“病者一身尽疼,……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后世医家多从其说。《诸病源候论》主张用汤熨针石、补养宣导治疗本病;特别对养生导引法尤为重视,如“偃卧,端展两手足臂,以鼻内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痹厥逆”。这是古代的功能锻炼疗法,对本病的治疗及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唐·王焘《外台秘要》用古今录验防风汤治“身体四肢节解疼痛如堕脱,肿按之皮急”等。

6.2.2 宋金元时期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列有诸多治本病方剂,如用附子散、独活散治“身体疼痛”;《普济方》等从之。《博济方》用骨碎补丸治“遍身筋骨疼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身体倦痛者,……与小续命汤;大便秘小便多,身疼痛者,可与术附汤。”用麝香天麻丸治“遍身疼痛”;《圣济总录》列有治“风身体疼痛”方剂18首,如用至圣丸、没药丸、应正丸“治风气身体疼痛”;虎骨丸、没药丸、麻黄煎丸治“遍身疼痛”;萆薢散“治风身体筋骨疼痛”;海桐皮丸治“身体手足疼痛”;麝香丸、没药丸、羌活汤、应痛丸、威灵仙丸、黑神丸、地龙丸、祛风丸、虎骨散“治风身体疼痛”。另外,用羌活汤治“身体骨节疼痛”;防己汤治“举体疼痛”;知母汤治“身体四肢,疼痛如脱落或肿”;防风汤治“周身百节疼痛”;阿魏散治“身体疼痛”。杨倓《杨氏家藏方》用渗湿汤、蠲痹汤、天麻除湿汤治“身体烦疼”。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用除风湿羌活汤治“一身尽痛”。《仁斋直指方论》列有“身痛证治”曰:“人参顺气散,身疼通用。”“左经丸、麝香丸、增味五痹汤治风淫身痛。”“加剂除湿汤、生附除湿汤、五苓散并主伤湿身痛。”“芪建中汤加川芎、当归,治血刺身痛。”“大半夏汤加辣桂、陈皮,治痰证身痛。”“沉香鳖甲散治劳倦身痛。”“十补汤加制半夏、添桂,治劳倦身痛。”《丹溪心法》曰:“遍身骨节疼痛,……宜加减地仙丹,或青龙丸、乳香丸等服之。”《证治要诀》等从之。

6.2.3 明清时期 《推求师意》曰:“人身体痛,……如邪是六淫者,便须治邪;是人气者,便须补泻其气。”明·朱橚《普济方》用全蝎乳香散治“风湿遍身骨节疼痛”。《医学纲目》辨治本病曰:“寒而一身痛苦,甘草附子汤;热者,拈痛汤。”《证治准绳》等从之。《医学入门》曰:“杂病周身痛者,……二陈汤加南星、羌活、苍术、白芷、酒芩、竹沥,姜汁。”“周身掣痛麻木者,……宜先汗后补气,黄芪汤。”《赤水玄珠》《寿世保元》《冯氏锦囊秘录》等从之。龚信《古今医鉴》用羌活胜湿汤治“一身尽痛”;《景岳全书》等从之。《明医指掌》曰:“遍身骨节走痛,……大法以行气流湿疏风,导滞血,养新血。”“痰挟死血,一身走痛者,控涎丹。”《证治准绳》曰:“身体拘急……小续命汤,仲景三黄汤之类。”用蠲痹汤治“周身俱痛”之周痹;《百代医宗》《证治汇补》《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等从之。《寿世保元》曰:“周身疼痛,消风饮。”“风湿相搏,周身尽痛,以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藁本、苍术治之。”用壮肾散治“腰腿遍身疼痛”。孙志宏《简明医彀》用痛宁酒治“遍身筋骨走痛”。清·喻昌《医门法律》曰:“痹在遍身,走痛无定,用控涎丹。”傅山《傅青主男科》曰:“满身皆痛……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痛自愈。”《证治汇补》曰:“周身关节痛,……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张氏医通》承《证治准绳》辨证论治“身体痛”曰:“发寒热而周身作痛,……逍遥散加羌活、桂。”“遍身皆痛如劳证者,十全大补去白术、熟地黄,加羌活、附子。”“身体疼痛及重者,湿也,五苓散汗之;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如羌、防、升、柴、藁本、苍术。”用千金附子汤治“身体痛如欲折”。《医学心悟》辨治身痛曰:“风则散之,香苏散;寒则温之,理中汤;湿则燥之,苍白二陈汤;虚则补之,补中益气汤。”《杂病源流犀烛》曰:“周身麻痛,……宜五灵丸。”《类证治裁》等从之。《医林改错》用身痛逐瘀汤治“周身疼痛”;《类证治裁》列“身痛论治”曰:“身痛拘急,脉浮紧,麻黄汤或九味羌活汤;汗后身仍痛,脉沉迟,桂枝加人参汤;中暑伤气,自汗身痛,……清暑益气汤;中湿身痛,……在表,除湿汤,里,五苓散;霍乱吐泻身痛,……五苓散。”“背强身痛,脉沉涩,甘草附子汤。”

6.2.4 近现代时期 《临证会要》对于“热痹化燥(全身关节疼痛变形)”治以“增液润燥,养筋活络”。刘渡舟治疗“身体疼痛、……用防己黄芪汤”。王士福强调痹病“若身体瘦弱,周身疼痛而无定处,缠绵不已,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切莫当风、寒、湿痹治”。王士相对于“周身痹痛,不发热或偶有发热,不肿。……以仲景当归四逆汤”。周仲瑛对于“痛及全身关节筋脉,用松节、千年健、伸筋草、威灵仙、路路通”。娄多峰虚、邪、瘀辨证本病,《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列有全身痹医案66例;《娄多峰论治风湿病》列有身痹医案59例。张鸣鹤对于“周身疼痛加用桂枝、秦艽、川椒等”。杨介宾创制“温经止痛散”治“全身关节肌肉拘挛疼痛”等。刘茂甫治疗周身强直困痛,在白虎加桂枝汤基础上,重用防己并加木瓜、紅花、丹皮、赤芍。田隽创制“老鹳热痹汤”治疗“周身关节疼痛”。《四季补品精选》用粉葛煲鲮鱼“治周身骨痛”。《江西民间草药》用寻骨风五加茶治“全身多处关节疼痛”。

7 周身痹的转归预后

周身痹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周身痹的转归及预后与发病原因、素体强弱等因素有关。本病初期,在实证形成的过程中,病程较短,若治疗及时,预后较好;在周身痹发展过程中,迁延反复,若失治或调摄不当,易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治疗缓慢,标本兼顾,也可向愈;若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变形,不能行走,功能受限,或脏腑受损,则预后较差。

8 结 语

周身痹病位在周身关节、肌肉、筋骨等,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周身痹病因较多,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基本病机为经络痹阻,筋骨失养,不通不荣。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实证多为外邪、痰瘀等痹阻,虚证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主,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周身痹当虚实辨证治疗,邪实为主者治宜祛风散寒、清热利湿;正虚为主治宜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另外,可配合选用针灸、中药外治等综合疗法。若治疗及时,积极配合,则预后较好;若配合不当,病情遷延,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损害,功能障碍,则预后较差。因此,本病应早期积极正确治疗。周身痹作为常见风湿病之一,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周身痹文献的梳理,对周身痹的认识更加系统化,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周身痹作为一级病名(风湿病——痹病)[10]和二级病名(肢体痹)下面的三级病名,有待进一步规范。

9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2]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05.

[3]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经行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8):58-62,80.

[4]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胎前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9):52-57.

[5]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产后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10):51-56,80.

[6]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63-136.

[7] 娄高峰,娄玉钤.娄多峰论治风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135.

[8]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9] 李满意,娄玉钤.周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8):56-60.

[10]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7-41.

收稿日期:2019-07-20;修回日期:2019-08-10

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文献 源流 周身 复习 相关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